敖慕麟:“地图炮”能化解香港内地矛盾?
来源:观察者网
2015-12-31 07:35
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中,内地香港矛盾成为新闻热词,有关新闻事件贯穿全年。年初,上水、屯门、元朗等地发生反水货客示威,示威者指骂内地游客,踢行李箱,连部分港人也被波及。香港球迷嘘国歌情景则多次在旺角大球场出现,尽管香港足总多次呼吁球迷冷静,国际足联甚至做出处罚,但嘘声仍不绝于耳。香港怎么了?这似乎是不少内地和港人共同的疑问。
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曾俊华27日写了一篇博客:《喇沙与我》。在文中,曾司长忆述自己与母校喇沙书院的感情,提到他从1985年起在母校教击剑,到今年刚好三十年,击剑队的工作是本职工作以外最重要的心灵寄托之一。他自己的儿子也在喇沙小学插班读书,校友、家长和教练的身份让他和母校维持非常密切的关系。
曾俊华介绍说喇沙击剑队出产过不少优秀的青年选手,这些人后来大都转做教练,部分人留在喇沙成为他的拍档。这些教练愿意在毕业后不收分文贡献母校,背后的推动力就是一个字:brotherhood(手足情谊)。
曾俊华(后排右四)上周末出席母校喇沙书院旧生会周年聚会,喇沙剑击队难得“N代同堂”,与他同属第一代的学生,如今已是40开外的爸爸。
曾司长认为“喇沙仔”对学校近乎狂热的归属感,和近年流行的所谓“本土”意识有不少共通之处。在他看来,两者都是对本身的身份、传统和文化,有着强烈的感情和自豪感。这种情感,大至国家民族,小至一间学校,都会存在。
他形容在学校层面,这种感情和自豪感会转化为一种正面的动力,推动每一代的“喇沙仔”愿意为母校作出无私贡献。另一方面,他相信这一种感情和自豪感,同时存在于所有香港人之中,对香港深厚的情感,同样可以团结成一股正面、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推动香港变得更好,让香港整体都能够得益,而绝对不止于一种封闭式的、消极的、甚至是具破坏性的保护主义。
人称“髯须曾”的财爷形象一向正面、开明。根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最新发布的香港官员民望数字,曾俊华的民望净值为正53%,是民望最高的司长,连同十二位问责局长,他仅次于民望净值70%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排名第二。
曾俊华这番罕有论及“本土”意识的言论也获得了正面评价。行政会议召集人林焕光表示,相信曾俊华所指“本土”意识是“人自然的感情”,人倾向会较支持自己的母校或球队,强调香港市民不应“过分本土”,而非完全不需要“本土”意识。而部分所谓“本土派”议员也对曾俊华的观点表示正面回应,指曾俊华是面对政治现实,因为目前内地香港矛盾严重,本土意识兴起是事实,政府应对症下药,想办法减少分歧。
所谓香港“本土”意识近年兴起,主要强调香港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由于其派别组织庞杂,见解方向也不同。部分人士主张与内地区别,甚至鼓吹香港独立。上述新闻事件中都有相关组织参与,在香港近年的游行、示威中,也时常能见到鼓吹“港独”的“龙狮旗”,甚为扎眼。
对于相关行为,港府一直持批评、指责态度。如行政长官梁振英今年一月在施政报告会上,点名批评港大学生会刊物 《学苑》鼓吹“港独”,表示刊物及其他学生的错误主张“不能不警惕”,呼吁政界人士劝阻。而反水货客示威发生后,港府也严厉谴责赶客行为。但单一的指责、批评并没有扭转或者改善局势,内地与香港矛盾事件仍时有发生,有关的政治争拗口水满天飞,可见“堵”并不是化解矛盾的办法。曾俊华作为港府主要官员,主动提及“本土”意识这一敏感话题,不同以往政府论调,指“本土”意识可转变为建设力量,观点有新意。
其实关注本土,寻找身份认同,甚至开“地图炮”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和社会现象。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存在社会文化差异,各地人民互开“地图炮”历史悠久,段子丰富。但寻求本土意识也得有度,过于强调自我身份,转移矛盾或者激化矛盾,问题的性质就会改变。
年初的反水货示威中,一对母女被围攻的视频曾广为传播。视频中一个戴口罩男子听到那位母亲质问自己是不是中国人时,几乎是跳起来大声否认,并指责那位母亲,说:“你的同胞走私。他们走私令我们生活困难……你的小朋友在这里读书,你抢了香港人的学位,香港人连自己的地方都没有……”男子声音刺耳,情绪激动。这种保护主义的观点不值一驳,但这种情绪需要引起关注。否认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以致鼓吹香港自治、独立,这种现象更要警惕。
反水货客示威者将一名老人推倒在地
本土意识不等同于“港独”,对故土家乡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也是本土意识的一部分。曾俊华的观点没有将本土意识统而化之,一味批评,或是因极少部分的极端思想而否定整体意识,而是肯定当中具有建设意义的部分,希望将其转化成正面力量,推动香港发展。相较于一位批评,政治争拗,这种疏导的方式或许是化解矛盾的一种新思路。
事实上,在经历“占中”等运动后,本土议题也越来越引起政党关注。上月刚刚结束的香港区议会选举,不少新人当选,老将败北,分析认为选民求变发挥作用,选民也更加关注议员如何扎根社区,服务基层。有建制派团体日前茶叙时,谈及日后的政策表示会想得“更本土一些”,自己作为香港政党,有香港市民认同,对香港文化真情流露是合理不过的事。
曾俊华的表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如何具体实施就是下一步关注的焦点。有人说香港现在是争拗多,口水多,但实际干事的少。好似香港旅游业近来的发展,因反水货客、内地游客被袭等连串负面事件影响,内地来港游客呈下降态势,连带旅游业、零售业等行业冷风劲吹。港府采取的应对措施往往是加大宣传,旅发局提供更多优惠,举办活动,希望吸引更多游客来港,但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每当出现问题时,如何拓展香港的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市场的整体监管这些议题都会被拿出来讨论,但并没有具体措施落实。雷声大雨点小,香港旅游业缺乏规划,对内地游客过分依赖的问题仍没有解决。现在化解内地香港矛盾有新思路,怎样转化发挥本土意识中“正面、具有建设性的力量”,需要政府长远而具体持续的规划和推动。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