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中国钢铁 并不是傻大黑粗没有效率的行业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8-18 08:11

曹远征

曹远征作者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目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推进之中,“去产能”任务迫在眉睫,而钢铁行业首当其冲。

8月16日,观察者网受邀出席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的2016“世纪中国论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在论坛上,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中国钢铁并非大家认为的“傻大黑粗”没有效率的行业

“如果过快的去产能,就意味着过快的去杠杆,金融部门也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但如果不去产能,这个杠杆又维持不下去,变成一个两难的选择。这个两难的问题是当下宏观政策讨论的核心问题。

曹远征在论坛上作演讲

他同时表示,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将为中国的钢铁产业和其他基础行业带来一个持续经营的环境。他列举了水泥产业去产能的经验,指出中国的钢铁并不是“傻大黑粗的没有效率的行业”,钢铁产业的成本全球最低,只要去掉富余的产能,使剩余的产能发挥作用,钢铁行业还能持续增长。

以下为曹远征演讲全文:

非常高兴能够来到世纪论坛,大家知道中国经济下行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那么这个下行是周期性的,还是结构性的趋势性的?其实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它是中国经济阶段发展变化的一个结果,是个趋势性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供给侧的结构改革变成必然性的,我们的研究结构支持伍晓鹰、刘世锦他们的看法。但是退一步来说,即使支持这种看法,操作是什么样的,如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三去一补一降(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观察者网注)来说的话,三去中间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中间是有先后顺序安排的,如果同时去带来很大的麻烦:如果去产能意味着经济的衰退,如果快速的去杠杆意味着金融风险的加大,这中间如何协调、如何安排?

特别注意到中国的所谓产能过剩的行业集中在基础部门,而基础部门又是中国负债最高的部门。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一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基础产业发展。我们想讨论三个问题。第一产能的高负债形成是怎么形成的,第二怎么来进行这样一种供给侧结构改革,也就是说去杠杆、去产能怎么合理安排,当然第三个跟伍晓鹰讨论的问题是一样的,如果都去光了还叫什么经济发展,换言之中国经济产业发展的前景在什么地方。

为何要去产能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形成,回顾一下数据,我们发现中国基础产业这是一个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大家说的重工业,它的这样一个增长是跟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一致的,我想强调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是高度一致,出口导向型。

我们回顾一下中国钢铁产业的产能增长,你会发现90年代以前每年增加数百万吨。进入本世纪以后,90年代末期以后,每年增长3000万吨,如果你观察一下这个数据,会发现在90年代钢铁产能的增长跟出口增长是高度一致的。中国的出口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出口结构的变化,是由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转向工业产品的出口,是钢铁产品大幅增长的原因。这现象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到2004年中国的钢铁开始出现绝对过剩。

2004年钢铁的表观需求少于钢铁的产量,它表现的一个特征就是中国钢铁从2004年第一次出现净出口,除了满足本国需要以外,开始净出口。这意味着钢铁的产能开始出现了过剩,政策也高度吻合,2003年,中国提出产能过剩要进行控制,面对部门首当其冲的就是钢铁产业,包括电解铝、水泥。

当时处理不可谓不坚决,大家想想2005年的铁本事件是什么事件,不就是民营钢铁企业为了发展钢铁。政府说不行,产能过剩了,你应该下去,人家不下,经济手段控制不了,就是行政手段,强制解散。

但是从那开始大家可以看到,从2003年第一次产能过剩的调整文件出现一直到现在,十年间五个文件都说要进行产能过剩的调整,而且范围越列越广。但在这十年间我们初步算了一下,在十年间钢铁产能增加了2.7倍,电解铝增加了7.8倍,水泥增加了1.9倍。

那么出现了一个悖论:为什么越调越多,越多越调,其实很简单,当市场在、需求在,产能是行政手段解决不了的。

如果你限制它的产能发展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它有投资有收益有销售,那为什么要限制它?这是我们说在金融危机前的股市,你想限制也限制不住,因为它有市场。

那么金融危机后是个什么故事呢?一个很重要的故事,就是中国的出口出现了大幅下降。2010年开始中国出口增速30%,从那以后持续下滑,去年负增长,今年负增长。

像钢铁、水泥包括各个行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我们想强调的这个产能过剩表现为绝对过剩,因为中国的基础产业产能是受全球部署的,是为全球准备的,当全球总需求不够,那么产能过剩就是绝对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展望未来是不是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有个假设,是不是这个需求还会在,世界经济是否会复苏?我们注意到似乎金融危机8年过来,世界经济的复苏前景变得越来越渺茫,世界经济似乎出现了一个低增长、低通胀,伴随货币政策以低利率为代表的这种低通胀、低利率货币政策。

那么正因为这个需求可能是在长期中间不会再出现一个爆发性的增长,世界经济由此可能进入长周期,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相信,现在很可能进入长期停滞状态。而长期停滞状态中间也会出现很多很多的新片面,比如说现在地缘政治的这种问题出现是跟其有关的,这个趋势好像不是一天两天的。这样的话我们说依靠国际总需求的提高,依靠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这种模式不可持续,它决定了中国基础产业的产能变成绝对过剩。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们为了抵御金融危机动用了四万亿扩大国内需求,确实也使我们的基础产业产能维持了一段时期,而且也很火爆。那么这个政策还能走下去吗?我们发现也走到头了。

其中最重要的是房地产。我们看到2014年大概是历史性的拐点,这一年中国的房地产按城镇人口来算,户均超过一套,人均超过30平米,这就是所谓历史需求的高点。过了历史需求的高点它就会往下走,不会再往上走了。

尽管我们看到大中城市的房价还会涨,但是房地产已经回归它的住宅需求了,大中城市为什么会涨,是因为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发展机会,是人口的机械流入引起的上涨。而你看看三四线乃至更小的城市,现在量价齐缩,而且变成去杠杆、去库存的核心问题。如果说类似像这种行业的峰值就意味着,再靠动员国内总需求来维持过剩产能这个路子也走到头了。那么从历史上来说去产能就变成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去产能如何避免经济风险

第二个问题假如我们都承认这一点,要去产能,怎么去?我们注意到所有的基础产业部门都是负债高企,其实你们在金融上看到的案子,比如说东北特钢违约,政府帮着再融资,本身说明了高负债率。我们算了算中国的基础产业部门是负债率最高的,平均在70%以上,而且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基础产业比较多的省,像东北、西南都是高负债地区。

于是出现了一个困难,如果过快地去产能,就意味着过快地去杠杆,金融部门也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但如果不去产能,这个杠杆又维持不下去,变成一个两难的选择,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变成全球焦虑的问题,你不能不降杠杆,但是又不能很快地降杠杆,你不能不去产能,但是你去了产能,杠杆会很快地降,会不会一件事引发另一件事?这可能是我们当下宏观政策讨论的核心问题。

有教授说要增加案例研究,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案例,中国水泥产业,在过去一年中间发生过19起并购案,交易额超过100亿,然后水泥行业的集中程度提高到57%,按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意见,说2020年产业集中度达到60%,那么现在已经相距不远,如果今年5月19号把北京金隅收购冀东水泥算进去,很可能已经超过60%。它是怎么做的?我们总结了以下四条:

第一是通过收购兼并,而不是强制限制,通过鼓励龙头企业收购兼并,有序地去产能。这既包括刚刚刘世锦所说的碳排放交易机制,人家是鼓励,是城际行业协会,如果你去产能,我给你奖补。这是在行业中间。

在金融方面避免过紧的抽贷,我们要把杠杆支住。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对兼并企业提供过桥融资安排。在这个基础上相继地辅助一些其他措施,比如说债转股。

政府部门怎么做呢?提供就业援助,然后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在所谓放权监管服务方面,政府职能改革方面要作出很大的改革。

与此同时在市场建设方面要完善制度,比如说比较严格的环保措施,比较好的审计制度以及比较好的破产制度。这是他推举的水泥工业的有序去产能。于是在去产能中间人们不再说水泥严重不严重了,人们更多讨论的是钢铁,电解铝,这些行业能不能使用水泥行业的经验,从这方面来进行工作。

我们总结这么一个逻辑,先金融部门把杠杆支住,通过支住杠杆创造去产能的条件,通过去产能最后是创造去杠杆,为全面去杠杆提供条件。

拿钢铁来说,钢铁产能中国12亿吨,去年是8亿吨。在8亿吨的时候价格就稳定了,企业就开始有盈利了。只不过我们去年的去产能是关了、停了,并没有把它灭掉,并不是去僵尸。

于是等价格一好,过去的产能重新投入生产,价格又下去了。它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我能去掉产能,换言之,通过去僵尸把去产能去掉,使资产负债表的重组进而是赋予剩下的产能可维持,那么价格在回升的基础上使剩余的产能可盈利,杠杆由此就可以稳住。

因为可盈利就意味着还本付息的来源。我想这可能提供了一个新的启示,如果我们能把钢铁产能比如说去掉10%到20%,那么剩下的80%的产能就可以维持,而且可以盈利,那么杠杆就稳住了。这时候你才可以说怎么降低负债率,开始有序地去杠杆,而避免出现金融风险。

未来会怎样?

中国的产能过剩行业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如果把水泥行业的去产能经验搬过来使用的话,我们说一个行业一次是可以做到的。而且现在条件开始具备,我们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基本开始接近于底部。

其中两个指标最重要,PPI降幅收窄,第二个企业14个月以后开始盈利。这时候实际上是在总需求侧不必作出很大的刺激需求,而是开始在创造条件,为真正的供给侧或者去产能做一个安排。

刚刚盛松成也讨论了M1跟M2的增长问题,其中有一个原因,M2为什么增长速度减缓,我想是央行也不愿意再补充更多的流动性。也就是说放更多的水,也并不能解决经济增长吧。更高的经济增长也无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如果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6%左右,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就解决了,每年可以提供一千亿的就业机会。这时候M2也因此会下降。

那么好,最后一个问题,这样弄下去,中国的基础行业会是什么样呢,会变成一个很萎缩的行业吗?其实不是。我们分析了1860年以来,随着马丁炼钢法出现以后,全球的钢铁产能,大概美国现在是8亿吨左右,人均26到28吨,英国大概也是这个水平。日本现在日均41吨,中国到目前人均只有6.4吨,如果我们说中国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均水平提到美国的一半,那么预计我们的产能可以在8亿吨的水平上持续十几年以上,而且我们需求缺口超过100亿吨。

好像这个是天方夜谭,但是有现实例子。看看日本,日本1973年以后就变成全球最大的产钢国了,现在还是第二。那时候它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从那时候到现在维持了40年,一亿吨。

换言之,如果中国产能去掉一部分,价格能稳住,企业能盈利。那么我们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城镇化,将为中国钢铁产业和其他基础行业带来持续经营的环境。

更何况中国的基础工业尤其是钢铁产业,它的成本是全球最低的,我们测算了一下中国钢铁工业的所有的成本除了生铁行业成本高于全球,其他扁平材、长材、线材,中国在全球都是居中的。尽管国家没有铁矿石,我们需要进口,但是中国在这个行业并不是大家认为的傻大黑粗的没有效率的行业。

它是生产成本是全球比较低的。是有竞争力的,因此从去产能的角度讲,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只是去掉富余的产能,使剩余的产能发挥作用,它可以自为之,持续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建议很简单,在支住杠杆的同时加快进行去产能,创造条件为全面去杠杆创造条件。

BullRun解读:
去产能,应该是去除钢铁业中生产工艺和设备严重落后的产能,而不应是一刀切。对于钢铁的需求,我们的产能还远谈不上过剩。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羽扇观经微信guanchacaijing,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一鸣
去产能 钢铁业 钢铁 中国钢铁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