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力量?低/零代码浪潮涌来|数字化转型观察04

来源:观察者网

2021-10-09 17:14

“人民的力量!”(Power to the people!)

这是某知名咨询机构近期一篇评论的标题,文章主题,正是低/零代码(low-code/no-code)这一时下堪称“火爆”的技术风潮。

“21天从入门到应用”,曾经是程序员社区的经典笑话,折射的正是编程技能学习曲线的陡峭和漫长,以不需要或不太需要敲代码为特色的低/零代码软件开发概念,却可能一定程度上将之变为现实。

有观点认为,低/零代码跨过成熟度门槛,将消解“码农”的技术壁垒,使编程成为一种如使用office软件般的常规工作技能,帮助业务人员乃至普通用户变身软件开发者,引发软件产业生态重构,乃至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甚至可将之类比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

IT界权威市场分析机构高德纳(Gartner),在其针对低/零代码的魔力四象限报告中,给出了相对更为稳健,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预测:到2025 年,新开发的应用程序中将有70%使用低/零代码技术,而2020年这一比例不到 25%。

“人民的力量”还在未定之天,资本的力量已经拍马赶到,以低代码技术明星企业OutSystems为代表,今年国内外低/零代码领域的融资事件与金额均已创下新高,值得一提的是,OutSystems最新一轮融资赫然由Abdiel Capital和老虎基金领投,目的很可能是为公开上市铺路。

除了独立低/零代码企业,平台型互联网巨头去年以来也纷纷下场,阿里宜搭(钉钉搭)、腾讯微搭、百度爱速搭等产品扎堆发布,甚至同一公司内不同业务部门(BU\BG)也争相推出低/零代码工具。

热潮的背后,也不乏批判的声音,比如将之视为数年一次的软件开发乌托邦热情轮回,一如此前的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激进者甚至将之斥为行业毒瘤。

低/零代码热潮为什么在今天兴起,对中国数字产业乃至产业数字化转型又将有何影响?我们来一探究竟。

低/零代码,新瓶装旧酒?

低/零代码这一概念,尽管提出至今不到十年时间,但其蕴含的理念与愿景并不新鲜,上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第四代编程语言(4GL)风潮中,“更少的代码量”,已经成为界定4GL的一条重要特征(‘a 4GL will produce the same application in less code than will COBOL’),4GL加速软件开发,乃至实现软件生产自动化的愿景,也与今天的低/零代码颇有相似之处,有零代码厂商至今仍在主动攀附这一划代标准。

(某零代码厂商的宣传)

庞杂的第四代编程语言探索,其后大体汇入两条技术路径,一条是高级语言的循序改进,即更贴近自然语言表达习惯的“超高级语言”开发,另一条更为激进的路径,则是用内含语义的图形拖拽代替代码,实现建模与控制过程的可视化开发,计算机科学泰斗大卫·哈雷尔(David Harel),当时曾对可视语言提出了乐观展望:“我们相信,(在竞争中)胜出的方法将是具有图形化性质的”。

尽管可视语言经过其后5GL、VPL等概念的流变演化,在Scratch等儿童编程语言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却始终未能对软件产业主流开发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那么,时下火热的低/零代码热潮,将是可视编程语言“屡起屡伏”历史的再一次重演,还是开启数字产业新篇章的钥匙?

技术史专家内森·罗森伯格提出的创新学习理论,有助于我们明辨这一问题:一项新的技术创新出现后,生产商通常倾向于通过循序的技术改进(技术深化),降低单位成本,提升产品性能,在沿着学习曲线前进的同时,挤干技术创新潜在的商业空间,然而集中涌现的重大创新,却可能使技术广化(跟上新工具、新体系变化)成为较技术深化更为有利的选择,从而阶段性改变生产商行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计算机大规模商业化后,巨大的需求与薄弱的供给能力,酿成了软件工业发展史上著名的“软件灾难”,随之而来的,是编程语言沿着易用性维度的加速演进,从汇编语言到高级语言(3GL)、4GL,无不遵循着“提高软件开发生产率”这一核心目标,而4GL在九十年代后的明显退潮,则源于IT产业接踵而至的重大技术轨道切换,终端平台从大型机向PC、智能手机的变化,服务架构从C/S、B/S到移动化的演进,造成了软件企业学习曲线“跃迁”的现象,相比沿一条既定技术轨道深化投入,挖掘需求侧潜能,跟上供给侧技术框架的快速转换,是软件厂商更为迫切、乃至关乎存亡的急务,这一阶段,编程效率的循序迭代,并不是“提高软件开发生产率”最优先的课题。

低/零代码技术的前景,同样可以从这一视角入手分析,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全球中高收入经济区,特别是中美两国“狂飙突进”的大发展,“云+XaaS(一切皆服务)”数字技术体系已相对清晰,并沉淀固化为一套较为完整的方法论范式,这套范式向企业、政务等人类活动领域的迁移渗透,即数字化转型,成为软件工业发展新的驱动力,由此激发出应用开发的巨大新增需求,以至于远远超出软件工业现有开发能力,较之掌握应接不暇的新开发工具,满足应接不暇的新开发需求,重新成为矛盾焦点,开发效率(易不易用)也因此重回工业界视野。

以此观之,低/零代码风潮,恐怕并非过去三十年屡见不鲜的概念泡沫,而更可能是一场恰当其时的软件工业变革前奏。


(低代码化同样正在工控领域发生,Scratch等儿童编程语言由于其易用性,在工业控制PLC现场编程、物联网设备原型开发等领域,也开始衍生出新的应用空间)

除了技术周期的轮回,低/零代码潮起,还有一个重要驱动因素,即企业软件市场的平台化趋势,事实上,ERP体系如日中天的企业信息化时代,声称供应标准化产品的SAP,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出现了‘Add-ons, bolt-ons’、‘Best of breed’等半定制模式,以及ABAP语言供二次开发。

SAP主要对手甲骨文(Oracle),以及甲骨文前副总裁贝尼奥夫创办的企服巨头赛富时(Salesforce),其后相继成为软件开发平台化潮流的重要推手,催生了公有云+SaaS技术体系的一次重要分化,即通过聚焦开发部署环境的搭建,应用软件由平台生态内的独立软件商(ISV)乃至终端客户按需自行开发,‘平台即服务’(PaaS)模式逐渐独立成形,PaaS业态其后又进一步根据用户软件开发的不同需求深度,分化出aPaaS、iPaaS等新层级,我们将在后续文章中解析,此处不做过多展开。

低/零代码与此前可视编程方案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其并非一种孤立的编程语言,需要自顶而下寻找KA用户和配套技术支撑,而是一种集成封装、深度优化的软件开发部署环境,是PaaS商业模式循序演进、终端需求自下而上牵引塑造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低代码技术明星企业OutSystems,由出身Oracle的葡萄牙工程师Paulo Rosado创立,其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商业概念,正是来自于服务企业客户过程感受到的软件开发易用性需求。

低/零代码的中国玩家

在高德纳最新的低代码行业“魔力四象限”报告中,共有12家企业取得上榜资格,其中既有来自日本、才望子集团旗下的Kintone,也有印度独立厂商Newgen,中国企业则集体缺席,高德纳对低代码开发平台“年营收5000万美元”的筛选标准,目前尚无国内厂商可以实现。

尽管融资趋热,不过以笔者了解的情况,国内低/零代码平台,多数仍难脱跟风之嫌,技术和模型开发能力薄弱,零代码这一发展阶段更早期的赛道尤其如此。

此外,国内现有公有云平台巨头,业务发展上仍有强烈的消费互联网“增长黑客”基因,在“赛马”式的内部KPI竞争压力下,业务边界从公有云基础设施(IaaS),向上渗透开发部署工具(PaaS)乃至终端应用(SaaS),向下侵入IDC机房等运营商业务,强烈的“全栈式”布局冲动,是其明显有别于海外公有云巨头的特点,更为独特的是,国内公有云巨头往往凭借其资本与流量优势,用C端市场“先获客,再变现”打法切入B端新业务,在快速孵化市场的同时,也对独立SaaS或PaaS企业形成挤出效应,独立厂商时刻需要担心巨头下场对生意模式的冲击,而已经入局的巨头,又往往无法对这类卡位型业务投入足够资源,低/零代码作为PaaS服务模式的细分领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尴尬状况。

笔者曾在对低代码厂商爱湃斯(Clickpaas)创始人胡柏的采访中,聊到过这一问题,同样出身甲骨文的胡柏,于2017年回国创立Clickpaas,作为没有BAT股东背景的独立厂商,其累积融资已达到1亿美元规模,目前在国内低/零代码企业中位列首位,足见投资人对其产品、服务能力的认可,这家公司,很可能也将是第一家跻身Gartner低代码市场报告的中国企业。

对于公有云巨头“无远弗届”延长业务线的做法,胡柏并不感到担忧,在他看来,技术选型的差异化,是独立厂商的生存之道。

平台型巨头入局低代码的占位心态,决定了相关产品往往基于技术门槛较低的表单驱动模式,即通过各类组件与模板的参数配置进行表单操作,本质上是在线办公文档的一种变形,适用于信息填报等业务逻辑简易的轻量应用场景。

与表单驱动相对应的,则是模型驱动模式,在可视化开发界面中,编程者通过拖拉拽图标完成增删改查等控制动作,代码语法由图标连线所取代,但程序整体语义的组织设计,仍然贯彻着面向过程、面向对象的经典编程理念。

显而易见,模型驱动的低代码平台技术壁垒更高,使用者也需要具备基本的业务建模与控制思维,但其对复杂业务场景、业务逻辑的适应性,无疑远强于表单驱动的“轻量化”模式,Clickpaas,正是国内模型驱动厂商的典型代表。

胡柏的信心,还来自于其在采访中提到的另一个观点:低/零代码PaaS在SaaS业态不发达的中国,有望别开生面,取得较美国更大的企业软件市场份额。

OutSystems和Mendix对汽车行业这一传统ERP体系“堡垒”的渗透改造,是访谈中我们共同感兴趣的案例,2015年特斯拉使用Mendix平台,用四个月时间自行开发核心业务系统,曾被视为离经叛道的异类,然而5年后的2020年,OutSystems却已势如破竹打入了两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产业。

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企业,在管理哲学、商业文化上与国内企业颇具相似性,堪称“日本制造”中核的汽车工业同样如此,企业软件市场也呈现高度定制化、项目化、碎片化的特点,美式标准化SaaS产品,在日本普遍“水土不服”,

然而2020年,日本汽车工业却几乎是一夜之间完成了一轮数字化转型的洗礼,新冠疫情压力下,丰田、本田等四家核心车企客户,依托OutSystems批量推出协同办公、财税、商业智能、营销乃至供应链管理等应用,以近乎疯狂的速度完成了业务流程、工作负载的“上云”,具备示范意义的车企市场被打透后,OutSystems又接连获得了理光、小林制药等大型企业客户,发展前景广阔。

本为软件开发者服务的PaaS业态,为何能够打开SaaS模式都难以渗透的业务领域?

胡柏认为,OutSystems的成功,首先应归功于其低代码技术的打磨迭代,低/零代码这一概念,在达到今天的市场能见度之前,长期被业内人士诟病为“儿童玩具”,认为复杂业务场景、业务逻辑难以通过其实现,部署运行的质量也难以保证,“送给客户都不敢用”,仅能在窄而深的特定场景,如轻量化办公上应用,但在这样的利基市场,已经显示出开发效率的独特优势。

OutSystems,以及为特斯拉提供应用开发平台的Mendix,正是在这样的边缘市场立足后,循序改进技术,对复杂业务模型表征、应用程序集成管理等问题给出了较好解决方案,在已经进入成熟期的美国企业软件市场,开始获得终端大客户,OutSystems在施耐德、福特等欧美企业积累的数字化转型最佳实践案例,证明了其相比SaaS服务模式,在加速开发、节约投入上的价值。而在欧美本土市场的成功案例,又成为OutSystems撬动日本市场的杠杆。OutSystems去年得以在日本市场“横行”,也是由于其技术能力远超本土竞争对手 Kintone。这一演进过程,恰是克里斯藤森杰作《创新者的窘境》所揭示的“颠覆性技术”发展规律。

Mendix应用开发示例,左侧并非产品UML需求描述,而是可以直接运行的程序“代码”

同时,低/零代码的理念,即通过可视化界面拖拉拽,最大程度简化软件开发部署难度,恰好迎合了东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强调定制与可控的需求特征,在中国,许多稍具规模的企业集团,往往习惯于以成立子公司的方式,自行组建开发运维团队,自建专线专网专用软件专用机房实现IT需求,在公有云+SaaS的潮流中,这种惯性又带来了“一企一云”的离散生态,大中型客户定制化、项目化生态带来的交付维护高成本,与中小型企业(SMEs)需求特征难以调和,也使“做大客户还是小客户?”,成为中国软件行业经久不衰的天问。

低/零代码平台的出现,则提供了解开死结的一种新可能,软件服务模式从“送餐上门”变为“送厨具上门”,难以调和的“口味”,由服务能力更具优势的第三方厂商、咨询顾问甚至终端用户自行解决,大大降低的软件开发门槛,使企业需求部门业务IT乃至其他职能岗位,可以直接介入软件开发部署全过程,从采购软件的用户角色,转变为软件开发者,快速实现业务场景特定需要,而传统的定制开发项目,无论其如何标榜敏捷性,在现有的采购交付模式下,迭代效率和成本投入难以与低/零代码相抗衡。

参照日本企业软件市场当下正在发生的变化,在SaaS业态“先天不足”,公有云巨头格外强势的现状下,同样有着自主开发取向的国内大中型企业,对高易用的标准化工具(低/零代码开发平台),或许较SaaS模式将有更高接受度。

此外,极为活跃的中国商业创新,正在加速如跨境电商、网文出海等新业态的涌现,这些新行业对于传统企业信息系统普遍“无感”,业务模式与体系的“最佳实践”知识,也不足以扩散至SaaS软件服务商,供其沉淀固化为标准产品,低/零代码开发平台,则可供这些新业态的创业者,按需开发企业内部或供应链应用。

传统行业骨干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以及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正在形成两个拉动中国数字产业开发效率升级的火车头,在可视化编程的范式之外,微软等企业也在摸索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自然语言自动生成软件代码,或许三五年后,低/零代码这一业态就将被更高效的开发技术或商业模式所重构,但无论如何,低/零代码风潮所揭示的巨大变革趋势,仍将对中国数字产业发展乃至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带来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李沛
数字产业 数字化转型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李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西方媒体,看清你们了!”拜登“走后门”也没躲过

“TikTok只是烟雾弹,美情报机构才无时无刻不在…”

获得军援后以色列不会违反国际法?美国多部门:不可信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