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克宫遇袭后普京低调阅兵,为什么?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5-12 07:41

晨枫

晨枫作者

自由撰稿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谁干的?为什么?俄罗斯会报复吗?对乌克兰冲突乃至世界和平有什么影响?

这是2023年俄罗斯胜利日前夕,克里姆林宫遭到两架神秘无人机袭击后,所有人的疑虑。

罗生门

俄罗斯直指这是美国指使乌克兰干的,美国立刻否认三连,声称一贯不鼓励也不容许乌克兰发动针对俄罗斯本土的攻击。事发时泽连斯基正在芬兰访问,也立刻否认乌克兰与攻击有关,声称乌克兰根本没有能实现这样攻击的武器。西方媒体不乏暗示这是俄罗斯自导自演的,意图扩大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或者凝聚国内民心。

但俄罗斯已经深陷乌克兰冲突,国情和民心并无显著变化,并不需要找理由。

乌克兰无人机攻击俄罗斯境内是有先例的。5月5日,克拉斯诺达尔地区的一个炼油厂遭到乌克兰无人机攻击起火,这里在克里米亚以西约200公里的高加索地区。3月26日,一架乌克兰无人机在基利耶夫斯克被击落,这里已经深入俄罗斯境内400多公里了。在2月,一架乌克兰无人机在古巴斯托沃坠毁,离莫斯科只有100公里。2022年12月,莫斯科东南600公里的恩格尔斯空军基地遭到乌克兰无人机攻击,据说有飞机损坏。

俄罗斯指责乌克兰将图-141超音速无人侦察机改装为巡航导弹,图-141具有1000公里的航程。不过从俄罗斯公布的新闻视频来看,克里姆林宫夜空的无人机不像是图-141。乌克兰的国立军工公司Ukroboronprom也声称在研制攻击无人机,具有1000公里射程,可带75公斤的战斗部,但技术细节不明。至少在理论上,乌克兰是有能力对莫斯科发动无人机攻击的。

不断有人质疑低空低速的无人机怎么可能突破世界上最严密的防空体系而攻击克里姆林宫,但我们还是来看先例:1987年5月28日,西德青年马蒂亚斯·鲁斯特驾驶一架塞斯纳172小飞机(就是电影《追捕》里的“杜丘飞机”),从芬兰方向穿越苏联防空网,直接降落在红场上。据说他只有40小时的飞行资历,飞行技艺谈不上多少精湛,塞斯纳也离隐身飞机相距甚远。

克宫遭无人机袭击的监控画面

至于世界上最严密的防空,乌克兰冲突开始以来,俄军防空拉跨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要是俄军防空在线,“莫斯科”号巡洋舰就还在黑海扬武扬威了,克里米亚的油库和弹药库也不会黑烟滚滚了。

事件发生后,梅德韦杰夫声称要“物理消灭”泽连斯基和基辅集团;他还曾说过,一旦克里米亚遭到攻击,乌克兰的“最后审判日”就到来了。梅德韦杰夫曾经被认为是俄罗斯政府内对欧美的温和派,但近来成为反怼欧美的激进派,用意值得琢磨。

无人机的残骸可以说明很多事情,但事件过去好多天了,俄罗斯至今没有展示无人机残骸,也是一个有意思的疑点。俄罗斯声称无人机是用电磁攻击武器击落的,新闻视频里显示了爆炸,但残骸应该还是有的。

在无人机攻击后,一些地方的胜利日阅兵取消了,但红场阅兵还是举行了。规模比往日有所缩小,除了一辆孤零零的二战时代的T-34坦克,缺乏往年常见的坦克和飞机。普京的讲话提到“一场针对俄罗斯的战争已经打响”,在字面上这或许是新提法,但实际上并无太多新意,这只是在陈述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这一切使得克里姆林宫夜空的两声爆炸成为罗生门。

在乌克兰冲突期间,罗生门已经不是第一次,北溪管道爆炸到现在还是个谜。线索不少,动机分析更多,但到现在也不能确认是谁干的。

各怀鬼胎

其实谁干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北溪管道爆炸,切断了德国在乌克兰冲突中保持与俄罗斯联系的最后念想,只有死心塌地地反俄。那克里姆林宫夜空的两声爆炸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乌克兰冲突已经一年多了,俄乌双方打成僵局。眼下的战斗焦点在巴赫穆特,俄军在这里与乌军拼消耗。

瓦格纳声称已经控制95%的巴赫穆特,但俄军似乎并不急于控制最后的5%,还是在“煲重炮粥”,吸引并消灭乌军的有生力量。西方反复宣传巴赫穆特的军事意义不重要,其实不对,巴赫穆特的意义已经不亚于马里乌波尔了。

乌克兰一直声称不恢复2014年疆界绝不罢休,但在实际上,收复克里米亚才是现实中有意义而且可操作的目标。

乌军直接进攻克里米亚不现实,但从扎波罗热直插马里乌波尔,一方面重新包围顿巴斯,另一方面切断克里米亚与俄罗斯本土的陆地走廊,即使不能一举拿回克里米亚,也向美欧交出漂亮的期中答卷。

问题是,俄军控制巴赫穆特后,不仅拉直了“顿巴斯口袋阵”的战线,也与梅利托波尔方向形成强大的钳形,对扎波罗热-马里乌波尔轴线的侧后形成强大威胁。在某种意义上,丢失巴赫穆特和整个顿巴斯方向使得扎波罗热乌军与先前的赫尔松俄军有相似之处:孤悬第聂伯河对岸,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对方压缩到背水一战的不利态势。

战争中的巴赫穆特(美联社)

离开美欧支援的话,乌克兰既没有精神意志也没有物质实力继续与俄罗斯硬抗下去,但美欧的继续支援不仅取决于乌克兰在战场上的胜利,也取决于时间和国内形势。而时间和国内形势,并不在美欧这一边。

越演越烈的经济困难已经对美欧继续支持乌克兰造成巨大的政治和民意压力,马上就要开始的美国大选是更大的压力。

政治恶斗很可能马上要成为经济困境的边鼓。美债危机、银行危机、去美元化形成完美风暴,而通胀风暴尚未过去。其实居高不下的就业率不完全是好消息,尤其是新增就业中低收入岗位为主,进一步展开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尽管拜登言必称中国,乌克兰是他任期里可见度最高的“政绩”。但调门唱得太高,现在已经骑虎难下了,半途而废不仅是他个人的政治自杀,也是美国霸权的政治自杀。但作为在任总统,拜登在竞选中很难回避这样的问题:

美国为什么要继续支持乌克兰,只是为了民主自由这些理念?

美国如何确保战争不会成为无底洞?

如果美债危机最后迫使美国政府“平均剃头”、削减开支,继续支援乌克兰的钱从哪里出?

拜登只有挥舞着乌克兰在战场上的胜利,而且需要在2023年底之前,才能搪塞这些问题。

欧洲已经被通胀、能源危机弄得焦头烂额,美联储不断加息而卷向全球的金融风暴更是雪上加霜。欧洲被绑上美国的战车,如果美国需要战场胜利才能扫清继续支持乌克兰的政治障碍,欧洲更加需要。

但乌军在一年多的战斗中,已经元气大伤,有经验的官兵已经损失得差不多了,原有的苏制装备也消耗得差不多了,东欧国家的苏制装备也已经刮不出箱底。

美欧提供了大量训练和新装备,但军队的战术技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转轨的,乌军中新装备大体上还是按照苏联时代的条令在使用。在激烈的战斗中,乌军也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有序转型,在战术和技术上向美欧靠拢。但装备设计是基于战术的,正确使用取决于大量训练和“肌肉记忆”,使用不当就适得其反了。技术水平越高,问题越大。这也是美欧在很长时间里对援助坦克等重型装备犹豫不决的原因。

一年多的残酷战斗对乌克兰的军心民心也有巨大的影响,开始时的斗志昂扬似乎消退了。即使在一边倒支持乌克兰的西方媒体里,对乌克兰军心民心的报导也不再常见,早期很火的西方民间“志愿者纵队”也不见了踪影,或许是没有好故事就不讲故事了。

乌克兰冲突一开始,中国就劝谈促和,但劝谈促和只有双方都有意坐下来谈和平才有意义。

俄军在“装甲游行”踢到铁板后就改变战略,以守土止损为基本战略,尽量避免触动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秩序,重用瓦格纳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扩大征兵推迟到了最后,更是避免向前线大量增兵。换句话说,军事击溃乌克兰不再是俄罗斯的首选,打是为了谈,力争有利的政治解决。

乌克兰拒绝失土,在美欧的支持下,还在2022年夏秋的反攻中收复大片失土,但离收复关键的克里米亚还有很大的距离。俄军稳住阵脚之后,乌克兰离军事解决越来越遥远,此后还在苏勒达尔和巴赫穆特之战中打伤了元气。

一年多的激烈冲突带来了国土凋敝和民不聊生,乌克兰对冲突的长期化渐生疲意就不奇怪了。

真正用意

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与泽连斯基总统在4月26日通话,就乌克兰的和平进行了“很长和很有意义”(泽连斯基语)的对话。

中国外交部在2月发表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的12点立场文件,美欧用“中国站在俄罗斯一边所以缺乏政治信用”、“中国试图通过劝和来帮助俄罗斯锁定夺占的领土”来诋毁中国的和平努力。但中国“意外”促成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的和解震动了美欧,为了避免乌克兰和平进程被中国主导,美欧被迫改调支持,试图把中国努力纳入美欧轨道。

这当然是徒劳的。中国要促成的是俄罗斯和乌克兰都能接受的和平,而不是美欧以击败俄罗斯为目的的和平。中国的12点计划以就地停火为起点,但不必以就地停火为终点。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争端最终需要在双方之间政治解决,但一切政治解决的前提是军事停火,否则就不是政治解决,而是军事征服了。美欧要的正是俄罗斯在军事压力下的瓦解,这不仅不现实,也不符合世界的安全利益。苏联解体已经造成足够大的地缘政治混乱了,世界不需要第二次。

克里姆林宫夜空的两架无人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这样的攻击不可能造成有多少直接意义的结果,能炸死谁完全凭运气,但震撼效应是巨大的,间接意义是有先例的。

在不列颠之战前期,英国皇家空军被纳粹德国空军压着打,机场不断被破坏,战斗机不断受到损失,飞行员的士气和体力跌落到底点。1940年8月25日夜间,95架英国轰炸机突袭柏林。轰炸只造成轻微的损失,但希特勒震怒,戈林颜面扫地,因为他拍胸脯保证:“一颗炸弹也不可能掉到德国”。

柏林夜袭迫使戈林改变作战方针,纳粹德国空军转而大举轰炸伦敦等城市,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但英国皇家空军得到了喘息机会,缓过来的英国战斗机最终把德国轰炸机赶出了英国的天空,不列颠之战以英国胜利告终。

伦敦大轰炸

如果无人机夜袭克里姆林宫也达到类似的效果,打乱俄罗斯的战略部署,迫使俄军妄动,那就为传说已久的乌军夏季反攻创造了缺口,有望再次坚定乌克兰“必胜的信心”,再次坚定美欧对乌克兰的援助,对俄罗斯民心的震撼当然也是附带好处。

这或许是克里姆林宫夜空的罗生门的真正用意。

俄军要是在震怒之下,大举进攻巴赫穆特的最后5%,造成巨大伤亡,可能在部署和士气上造成重挫,尤其在政治上造成不利影响。苏联红军在柏林之战时,在已经把柏林围成死城的情况下,依然不计代价猛攻,造成重大牺牲,至今在俄罗斯是很有争议的话题。

要是第聂伯河东岸、扎波罗热核电站方向(扎波罗热市在乌军手里,核电站在俄军手里)或者别的方向上俄军贸然进攻,可能松动整个俄军部署。俄罗斯空天军大举出动轰炸,更可能撞上新近到位的乌克兰“爱国者”、NASAM、IRIS-T等美欧防空导弹。

俄罗斯会犯同样的错误吗?红场阅兵和普京的讲话可能是最好的预示。

红场讲话

有人把2023年的红场阅兵用低调、平淡、规模小、时间短来归纳,这是恰如其分的。除了镇国之宝战略核导弹方阵,常见的坦克、大炮和作战飞机缺席,仅有的一辆T34坦克与其说是打仗的武器,不如说是军魂级的博物馆收藏品。

简单地说,红场阅兵不再是国力和军事实力的炫耀,而是向历史和军事传统的致敬。事实上,俄罗斯坦克和飞机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尴尬表现,也使得高调展示不合时宜。

普京在讲话中,辛酸地提到西方正在抹去苏联对二战的贡献,正在改写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但俄罗斯人对于祖国保卫者的记忆是神圣的,将永远铭记于心。他没有提到的是,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基于当时和后来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现实。当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不再存在而俄罗斯已经形销骨立的时候,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础就不再存在;记忆只能存在于记忆之中,新纳粹在西方已经变成与现实无关的历史名词。

在2022年的红场阅兵讲话中,普京提到了特别军事行动是“对侵略予以先发制人的反攻。这是一个被迫的、及时的、唯一正确的决定,一个拥有主权的强大独立的国家做出的决定。”

一年之后,他依然提到了特别军事行动,提到了俄罗斯的团结一致和对前线的坚定支持,为前线官兵感到骄傲,但没有对乌克兰冲突的前景做出任何预测。

普京继续强调俄罗斯“正建立起一个更加公正的多极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信任与安全是基础,所有国家和人民都平等地拥有自由发展的机会”,“我们的文明再次处于决定性的转折点,一场针对俄罗斯的战争已经打响。我们将会继续抗击国际恐怖主义,保护顿巴斯的居民,保卫祖国的安全。”

换句话说,克里米亚的安全并不是问题,但在2022年的红场阅兵讲话中,乌克兰在西方支持下意图“入侵我们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历史领土”是特别军事行动的主要依据之一。

5月9日,普京出席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8周年阅兵式 图源:澎湃影像

普京在历次红场检阅讲话中,都提到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民兵,这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反抗波兰-立陶宛干涉军的事情。库兹马·米宁是下诺夫哥罗德的肉商,筹建反抗民兵,并力邀波扎尔斯基公爵领导。德米特里·波扎尔斯基是苏兹达尔的公爵,领导了莫斯科起义,败走后与米宁会合,最后解放了莫斯科,保住了莫斯科公国,也就是今日俄罗斯的前身。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雕像就在红场圣瓦西里大教堂前。

普京还提及多尔戈鲁基、顿斯科伊、彼得大帝和库图佐夫。尤里·多尔戈鲁基是12世纪基辅罗斯时代的民族英雄,两次占领基辅并成为“全罗斯大公”(Grand Prince of All Rus);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在14世纪反抗鞑靼统治,领导义军在顿河的库里科沃取得大捷,顿斯科伊本来就是“顿河的”意思。彼得大帝不用多说,库图佐夫是击败拿破仑入侵的英雄。

普京在用历史上反抗入侵和保卫俄罗斯的民族英雄激励人民,美欧对俄罗斯的“种族封杀”成为普京凝聚俄罗斯民心的最有力帮手。

普京没有提及在乌克兰的“最终胜利”或者暗示任何形式的军事胜利,这不是偶然的。乌克兰冲突是如何开始的已经不重要了,现在重要的是如何结束。俄军面对的是得到整个北约支持的乌军,俄军已经不可能获得战场上的胜利。即使勉强占领乌克兰全境,也不可能回避比第二个阿富汗更糟糕的“然后”。

但无条件撤回2014年边界是不可接受的,这不仅意味着普京政治生命的终结,更意味着俄罗斯的内向崩溃。苏联的内向崩溃依然记忆犹新,俄罗斯没有人愿意看到历史重演。

另一方面,普京目睹了苏军入侵阿富汗的失败和苏联的解体,对“帝国过度扩张”(imperial overreach)的认知比谁都清晰。

在乌克兰,俄罗斯最好的选择就是在守住乌东四州现有控制区域的基础上打持久战。这不排除在局部拉直战线,或者某种局部的防守反击,但不包括大范围的进攻性作战,更是要避免过度消耗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民心资源。至少从俄罗斯角度来说,乌克兰的冲突未必会出现方向性的转折,基本上还是通过消耗战把对方“熬”上谈判桌。克里姆林宫夜空的两声爆炸不改变这一切。

普京在红场阅兵讲话中,在照例向美英和其他盟军官兵致敬的同时,特意提及“我们缅怀和纪念中国军人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壮举”,这不仅是向历史致敬,也是对现实的认可,因为中国是唯一能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主导有意义的和平谈判的国家。

中国不是乌克兰冲突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但中国是唯一与俄乌双方保持正常关系并具有足够影响的大国。中国在促和沙特与伊朗的过程中展现了令人敬佩的信誉和技巧,使得中国成为乌克兰和谈唯一可信的调解人,美欧则因为自己的作为而失去了资格。

中国的和平努力未必能很快取得结果,和平之路可能漫长和艰难。不光有不见棺材不落泪之辈,还有通过冲突捞取利益之徒。但到人们都意识到死亡与苦难的深坑黑不见光的时候,可能会想起中国的和平之手一直伸着。

中国早就是世界经济与发展的最大拉动力,但中国在世界政治方面长期奉行“不出头”政策。现在中国出头了,代表和平与正义,代表发展与希望。美欧打压不了中国崛起,不甘主导世界的传统地位就这样流失,但又不得不承认在很多大事上,只有中国才能促成和平与发展。

罗生门本不是门,但罗生门指出一个新现实:通向和平与发展的大路可能经过北京。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

内塔尼亚胡警告布林肯:以色列不会接受

“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