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大集结!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启幕
来源:合肥发布等
2025-04-01 11:30
据合肥发布3月31日消息,3月30日,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在合肥高新区中安创谷科技园举行。
本次活动以“科技筑基 创新驱动——共绘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 为主题,邀请院士专家、企业代表,聚焦前沿科技,展开深入交流,围绕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推进全方位、深层次合作,高效助力高端技术加速转化,促进智能机器人技术在商业领域落地开花,迈向大规模应用。
大会现场,设置了展览展示,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2家企业带来20余件智能机器人进行展示,涵盖家庭陪伴、安保巡检、娱乐生活等领域。
合肥发布
会上,合肥市发布《支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重大政策举措》——“6128”工程:计划在一年内开放60家整车配套企业供应链目录,为100家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与技术攻关支持,打通华为、讯飞两大多模态“智慧大脑”,实现行业标准统一,形成强大共性服务能力,并在8大应用场景加速落地。计划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三年内投入20亿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并提供每年1亿元专项补贴,全方位保障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迈进。
会上,成立合肥市智能机器人专家指导委员会、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联盟。
合肥发布
合肥市各县区、科大硅谷重点机器人项目集中签约,总签约金额超65亿。一批重大项目的签约落地,进一步促进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成型,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据每日经济新闻介绍,随着人形机器人逐渐成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和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热门领域,其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争相布局。根据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接棒计算机、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成为新的颠覆性产品,引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
从全国来看,作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最为完备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产能规模大,产业链条完整。今年前2个月,长三角区域工业机器人出口6.5亿元,同比增长48.3%,占全国工业机器人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达到51.6%。
但在长三角内部,发展并不同步。有分析指出,与上海、浙江等具身智能产业第一梯队的地区相比,安徽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大模型及整机产品与国内外先进产品存在代差,缺少减速器、动力电池、传感器、微特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产业链条还不完整,产业集聚尚未完全形成。
坐拥“科创六小龙”,杭州是眼下人工智能领域的学习标杆。就在不久前,安徽省党政代表团在浙江考察学习,其中关键一站就是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科技城展馆,听取DeepSeek、宇树科技、游科互动、群核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等企业发展介绍,代表团表示,要聚焦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协同发力。
事实上,安徽的起步不算晚。早在2013年,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就已批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合肥机器人产业被列入国家试点。2023年,合肥还将智能机器人产业纳入“6+5+X”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体系,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一。
把脉产业方向精准发力,眼下的合肥到了再次出手的时候。会上消息显示,合肥计划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三年内投入20亿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并提供每年1亿元专项补贴,全方位保障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迈进。
合肥的底气来自于此前的积累。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重镇,合肥已形成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配套的较为完整产业链。而新能源汽车与人形机器人许多零部件具有共同性,二者复用协同性优势很大。
数据显示,2024年,合肥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160家,形成“大脑—小脑—核心部组件—本体”全链条研发制造一体化格局。按照合肥的规划,到2026年,力争建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引培集聚创新创业团队突破50个,培育示范应用场景30个,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观察者网综合合肥发布、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