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逐“万亿俱乐部”:温州、徐州、大连2025“一季报”出炉

来源:观察者网

2025-04-27 21:02

【文/观察者网 李馨锐】近年来,“万亿俱乐部”成为观察和衡量国内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到2024年,中国大陆已产生27座万亿城市。温州、徐州、大连三座城市则分别以9719亿元、9537亿元与9517亿元共同站上经济总量的9500亿元台阶,增速分别保持在6.3%、6.4%与5.2%,可以说距离“万亿城市”仅一步之遥,成为最有希望在2025年携手晋级的城市。

2025开年,三城万亿竞速的号角已经吹响,百亿级差距下,谁能率先撞线?

首季战况:三城竞速格局初现

根据各地统计局近日所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一季度,温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03.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3和0.7个百分点。徐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51.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9%,大连市地区生产总值228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高于辽宁省1个百分点。

纵观三地队形变化,在地区生产总值上,依旧保持温州领先、徐州殿后的局势,但是对比去年三地的增速竞位,在今年首季,大连已经领先徐州0.3个百分点。

在今年2月5日,三座“准万亿城市”分别都召开了“新春第一会”,释放出冲刺万亿城市的强烈信号,力求在今年一季度向万亿俱乐部发起首轮冲击。

其中,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在会上表示,温州要全面推进“四大振兴”,深入实施“强城行动”,举全市之力迈上“双万”城市新台阶,即GDP破万亿、人口破1000万,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

大连则以此大会为契机,提出要深入践行“建设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目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徐州也在开工首日吹响实干拼搏集结号,明确将“扎实朝着万亿城市迈进”作为徐州全市工作的鲜明主题,强调要立足产业发展主战场,做强科技创新核心引擎,夯实企业主体关键支撑,构筑转型发展新优势。

区位棋局:三大经济板块的发展角力

温州、徐州分属浙江、江苏这两个东部地区经济强省。温州,中国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地处长三角联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交汇区;可以说,温州既是长三角的“南大门”,也是连接长三角和粤闽浙城市群的重要节点枢纽,还是长三角联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在过去,温州曾创造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市场机制为核心、产业集群为支撑的“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共同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文化特征。近年来,随着杭温高铁通车,这座“千年商港”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距离进一步缩短,交往更加密集、合作更加深入,继续承担着中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三角地区经济活跃度的重要窗口。

与温州相反,徐州位于长三角北翼,从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到今天的“五省通衢的区域中心城市”,无不彰显出徐州独特的地理区位。江苏将其定位于苏北地区经济振兴核心,致力于通过发展徐州的地理优势,以及产业优势,着重发展现代物流、装备制造等产业,将徐州打造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因此,面临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叠加机遇,作为江苏北翼的强劲支点,徐州近年来持续“刀刃向内”,将“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作为锚定主攻方向。

大连则作为东北振兴下的有力“破局者”,与沈阳并称辽宁“双核”,其副省级城市的行政级别赋予其更高的决策权限和资源调配能力,因此,大连虽非省会,但其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的定位,使其在对外开放和区域协同中更具优势,承担着“以一城带三省”的重任,战略意义无可替代。

近年来,中央不断通过政策倾斜为大连打造“隐形红利”,从“十四五”期间295亿元港口建设投资,到英歌石科学城纳入国家科创布局;从恒力石化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获批,到氢能产业园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大连始终是国家重大项目的“优先落子地”。

国家赋予大连的“跳高队长”角色,正是要其以点带面,激活东北全域。2025年大连冲刺万亿GDP,不仅关乎一城荣辱,更将重塑东北经济信心。

产业结构:新质生产力的赛点争夺

温州依靠民营经济起家,在改革开放之初从家庭作坊起步,以小商品开拓大市场,也正因为轻工产业之轻,经历了转型的阵痛。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全新赛道,温州加速谋划打造世界级电气产业集群、中国时尚产业之都,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据温州统计3月21日消息介绍,2024年,温州国民经济产能主要呈现出“新质生产力迅速崛起”与“民营经济支撑有力”两大显著优势。可以看到,今年首季,温州三次产业齐头并进,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6%、7.2%、6.4%,呈现“一产稳健、二产快增、三产提质”态势。

其中,温州工业大盘持续发力,维持高位增长,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比去年全年加快1.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新动能有效积聚。“5+5”产业双轮驱动,五大传统产业、五大战新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6%、14.4%,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增长15.3%;新能源产业加速聚链成势,同比增长20.8%。

尽管温州一季度GDP总量和增速在三城中双双领跑,但隐忧仍存。据温州民营经济发布4月24日消息介绍,在政策显效、需求释放和创新支撑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一季度温州经济运行延续了向上向好态势,但二季度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自身结构性、深层次问题依然突出,行业分化还在加剧,市场预期更趋谨慎,经济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大连作为工业强市、产业强市,重工业底蕴与新兴动能并举。作为“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由老转新”转型调整的任务相对较重,“如何用‘新质’能力为制造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助力”成为大连辐射带动东北地区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答题。

在今年一季度依旧坚持贯彻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据悉,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比1—2月份提高3.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制造业与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增速分别达到了18.4%、17.6%与48.6%。

与此同时,在加快营商环境加快提质升级的战略目标下,一季度,大连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94.5%,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1.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14.9%,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86.5%,制造业智能化步伐不断加速。

徐州作为一座老牌工业基地与资源型城市,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已难以满足其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徐州加速推动五大传统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层次。

今年首季,徐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列统的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6个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68.4%。规上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实现较快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5.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9.9%;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1%。制造业投资增长9.9%,增速高于全部投资5个百分点,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分别增长61.6%、35.1%、75.2%。

据微信公众号无线徐州介绍,今年,徐州将持续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0亿元;坚定不移抓招商上项目,建立高水平招商引资新模式,深入推进招商引资“1号工程”,提高存量资源利用效率,落地50亿级、百亿级项目实现更大突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李馨锐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超越DeepSeek,中国开源“集团军”重塑全球AI生态

伊朗港口大爆炸已致28死,与导弹燃料有关?

美国电商哀叹:关税不能这么高下去,太多人撑不过去

欧盟高层想让她走人?“上梁不正下梁歪”

见完泽连斯基,特朗普:普京也许只是在敷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