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先手棋”,安徽“三招”定势
来源:微信公号“聊时局”
2025-04-29 20:09
时隔两年,一场科技成果交易的国家级盛会再度绽放安徽。
4月26日,安徽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启幕。
第三届科交会开幕式。 人民网记者陈若天摄
以“科技打头阵,创新赢未来”为主题,本届大会吸引了2051家参展单位,包括127家上市企业、79家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企业、24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华为、科大讯飞、蔚来等诸多头部企业悉数亮相。
更为人瞩目的是,本届科交会征集科技创新成果突破4100项,创下历史新高。
当前,安徽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创新“先手棋”如何成定势?
“关键棋”
——成果供给:从“顶天立地”到“铺天盖地”
聊时局注意到,聚焦成果供给、产业需求、生态赋能三大维度,本届科交会可谓安徽科创“先手棋”的棋路演绎。
而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基石的成果供给是第一步“关键棋”。
“本源悟空”搭载的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诞生于中国第一条量子芯片生产线。 来源: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
今年4月,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 “本源悟空”真机全球首次成功完成十亿参数级 AI 大模型微调任务,为破解大模型“算力焦虑”开辟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这台目前我国先进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机,已为全球139个国家超2300万人次提供量子算力云服务,完成35万个量子运算任务,涵盖流体动力学、生物医药等多领域。
图为工作人员在调试安装国产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 来源: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
安徽作为国内较早布局量子科技与产业的省份之一,量子科技领域正从“势能”加速释放为“动能”。
“势能”是“顶天立地”: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级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诞生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世界首台九章光量子计算机等众多前沿科技成果。
“动能”则“铺天盖地”:全省量子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1位,合肥的量子信息未来产业指数排名全球第2位,成为国家明确支持的唯一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
不只是量子科技,当前安徽高质量科技供给层出不穷。2024年,安徽九韶内核软件、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等一批技术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多语种智能语音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去年,安徽全社会研发投入1264.7亿元、居全国第10位,研发投入强度2.69%、位列全国第7,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8.2%。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EAST全超导托克马克装置。 人民网 记者陈若天摄
如何让“顶天立地”硬科技形成“铺天盖地”的新质生产力?本届科交会以数字化提升为“破题之眼”。
此次科交会征集科技创新成果突破4100项,创下历史新高。展会同时提升数字化水平,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展商展品数据和观众需求进行智能分析,精准匹配供需,有效解决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的难题。
数据显示,自2021年创办以来,科交会累计签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12项,总金额突破1208亿元。
“制胜棋”
——产业需求:从“科产融合”到“集群作战”
科技创新,起点是“书架”,终点是“货架”。换言之,科技成果转化须以产业需求为靶向。
为下好“制胜棋”,安徽棋出两招——“科产融合”与企业“集群作战”。
科产融合以新能源汽车为例。
作为汽车“大脑”,汽车芯片堪称产业发展“七寸”。
江汽集团生产线。图为机器人正在进行焊接。 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近年来,安徽加快实施“车芯协同”技术攻关项目,围绕“车、路、云、网、图”关键要素,力求打造全国领先的车用芯片区域IDM(垂直整合制造)模式。同时,加强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搭建运行开放型生态实验室,推动车企、芯企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深度合作。
创新澎湃发展动能。去年,安徽汽车产量继续保持40%以上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4.5%。今年1-3月,安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均跃居全国第1位,实现历史性跨越。
亮相上海国际陈展的江淮产尊届S800。 人民网记者张俊摄
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安徽力求全链“开花”——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去年,省属高校新增服务新兴产业的专业点达272个,占比高达82.2%;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创新“花”开,产业结“果”。“十四五”以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1%。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3.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工业大省第1位。
另外,科技创新需“集群作战”,企业是创新主体。
亮相上海国际车展的江淮产尊界S800。 人民网记者张俊摄
为此,安徽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科创上市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安徽省级科技领军企业达22家,全省科创板上市企业24家、独角兽(潜在)企业60家、均居全国第6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2.3万家、居全国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3.5万家、居全国第5位。
庞大“创新集群”拉升了安徽创新势能。去年,安徽80.4%的科技攻坚项目、87.5%的项目资金、超80%的研发经费、超90%的省产业创新研究院都是由企业牵头,企业研发投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保障棋”
——生态赋能:从“机制破冰”到“创新雨林”
科创“先手棋”定势,还需生态赋能的“保障棋”。
对安徽而言,创新生态赋能的构建,既是机制破冰之举,也是一次“创新雨林”的共生。
首先,安徽坚持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
以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为例。
安徽全面推广中国科大“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职务科技成果改革模式,覆盖省属本科高校、区域医疗中心,审计、纪检全程护航,直击“不会转”“不愿转”“不敢转”痛点。
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赋权成果1109项,估值5.6亿元,孵化企业89家。
科研人员手握“转化权杖”,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一项项沉睡的专利被唤醒,科技与产业主战场的“双向奔赴”就此加速。
再看以平台与金融赋能为显著特征“创新雨林”构建。
科大硅谷核心区。科大硅谷供图
平台上,安徽涌现出诸如科大硅谷等创新平台。作为安徽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科大硅谷构建起“全球高校校友组织+创新中心+资本”的立体生态。
今年,科大硅谷47家前沿企业携87件硬核成果亮相本届科交会:梦克斯研制的全复合材料碳纤维轻质化火箭整流罩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一家、国内第二家民营企业所掌握的全流程研发生产成果,成功应用于某型号运载火箭并助力其顺利入轨。本产品实现了防热、透波等功能材料的一体化,具有可靠性高且成本较低的特点,能够满足批量化生产要求。同时,新型整流罩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腐蚀、抗磨损等性能,能够适应复杂的发射环境。幺正量子的多光子纠缠源系统打破国际垄断,墨测科技的地磁量子磁力计精度全球领先,福晴医疗的无液氦磁共振设备填补国产空白……从量子信息到低空经济,从生命科学到人工智能。
这里既是技术“货架”,更是产业“苗圃”。数据显示,科大硅谷已吸引超万名“科漂”来皖,建设两年多来,片区累计新增科技型企业超2500家,培育“瞪羚”企业140家,新增培育上市公司3家,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超7万名,集聚各类基金200多支,总规模超2000亿元。科大硅谷以合肥市1%的建成区面积新增了23%的科技型企业,成为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科技型企业聚集地之一。
金融上,安徽以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引领,首创“共同成长计划”“贷投批量联动”模式,构建起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科技融资担保体系。
作为安徽资本市场助力硬科技优质企业发展的重要一员,华安证券围绕“梯度培育硬科技”,推出“三投联动”“三产协同”“鹰羚加速成长计划”等一系列新举措。
“截至目前,我们累计管理基金规模超30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超140个,其中参与高新技术企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超110个,成功孵化晶合集成等14家科技企业上市。”华安证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万利表示。
无论是“机制破冰”还是“雨林共生”,安徽科创“保障棋”的核心只有一条:让市场的阳光照进创新的雨林,让每一粒创新的种子都能破土成荫。(作者 陶伟)
(文章已获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