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推动人工智能终端消费:家居机器人纳入以旧换新补贴范围
来源:观察者网
2025-05-19 11:15
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近日发布该省《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其中提到,到2027年,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领跑发展格局,通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产业应用全国领先,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企业,全省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1万亿元。其中,《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人工智能终端消费层面提出:将智能家居机器人、智能眼镜、智能仿生、智能健康等产品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范围,按售价的15%给予最高2000元/件的补助。
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崛起,而浙江则在该新兴产业交出了一份快速发展的亮眼成绩。从马斯克旗下XAI发布的Grok-3大模型,到国内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崛起,再到被称为“杭州六小龙”的六家AI独角兽企业,浙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当之无愧的焦点。近日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AI)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人民币),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其中,浙江凭借人工智能产业实力提升首次跻身引领者梯队,超越广东、上海、北京位居区域潜力第一。
本次《若干措施》的提出正是浙江举全省之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的一大重要举措。《若干措施》围绕人工智能发展的生态、人才、算力、数据、模型、应用,具体提出了27条举措。
为打造高能级万亿产业生态,《若干措施》提出要大力培育人工智能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隐形冠军”企业,落实有关支持政策。在人工智能领域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未来产业先导区,到2027年,力争打造3家千亿级链主企业,培育30家百亿级龙头企业。要加大金融资本支持,充分发挥“4+1”专项基金投资引导作用。加大开源生态建设。加大模型开源生态培育力度,支持开源社区发布开源模型、提供模型服务(MaaS)、开展模型智能体(Agent)应用。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从“技术主导”到“规则主导”。
人才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若干措施》对此提出,要加大对顶尖人才的引进力度,对人工智能顶尖人才,简化审核论证流程,可随到随评。对特殊人才,可不经集中评审,按程序审议后直接纳入支持范围,根据工作绩效给予补助,每年引进10名以上人工智能顶尖人才。探索人工智能人才评价新标准,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导向,薪酬待遇、代码被引用量、在重要开源社区的影响力贡献度、“千卡/万卡级”训练优化经验等作为人工智能人才的重要评价依据。年薪100万元以上且具有5年以上研发经验的,可直接认定为省级领军人才;年薪50万元以上且具有3年以上研发经验的,可直接认定为省级青年人才;承担单个横向课题经费超过300万元且通过自主验收的,可直接认定为省级领军人才。并同步推进建设人工智能学院、推动人工智能人才流动共享等举措。
在算力、数据、模型三个方面,《若干措施》作出支持建设可信数据空间和高端数据标注平台、发放语料券,建设“芯模联动”适配基地、培育发展公共云服务,加强基础模型和垂直模型攻关、鼓励合规备案等一系列安排。争取到2027年培育100个省级标杆用云企业和1000个示范应用场景。对“芯模联动”发展单个项目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省财政补助。建立省级创新联合体组建与重大科技专项联动实施机制,对省级创新联合体牵头实施的重大项目,省市县三级联动可给予最高3000万元补助。
在应用推广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将智能家居机器人、智能眼镜、智能仿生、智能健康等产品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范围,按照产品售价的15%,给予最高2000元/件补助。
据微信公众号浙江省图灵互联网研究院消息,赛迪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日前在2025赛迪论坛发布《新一代智能终端发展研究》。该研究指出:新一代智能终端是指基于人工智能、先进计算、虚拟现实、物联网、5G/6G等信息技术,能实现自主决策与学习、高效算力利用、多模态数据处理、自由交互体验、个性化服务、具备形成人工智能体能力的智能终端产品。新一代智能终端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之一,具有高智能性、广渗透性、强融合性,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
除此以外,《若干措施》还提出在科学、制造、金融、文化、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建设重大应用场景,省级每年评选不超过10个标杆项目,按不超过投资额30%的标准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补助;建设具身智能行业基地,搭建公共测试环境、测试验证平台,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聚焦未来工厂、智慧园区、特色小镇、文旅景区、数字街区等,滚动开放不低于50个应用场景,打造具身智能应用“样板间”。
据浙江省经信智慧城市规划研究院微信公众号介绍,《2024年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人工智能产业的年产值已超5700亿元,,“人形机器人”发展可圈可点,“类脑智能”发展则已走在全国前列,拥有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脑机协同智能重点实验室等一系列科创平台,强脑科技、柔灵科技等企业领衔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程度高。从区域上看,浙江人工智能产业已初步形成以杭州为核心,向宁波、嘉兴、绍兴等环杭州湾地区集聚发展的态势。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浙江将继续以实体经济为落脚点,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继续领先、原始创新进位争先,加快研发成果产业转化,发展人工智能+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扛起经济大省更大的责任担当。
据《浙江日报》消息, 4月18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深化“数字浙江”建设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大会。省委书记王浩强调,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深化“数字浙江”建设,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发展人工智能,浙江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继续当好先行者,要努力在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大潮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