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一周观察 | 山东舰将访港;香港特首顾问团换届;“苏海1号”交付
来源:观察者网
2025-07-01 09:57
大湾区一周观察【0624-0630】
1、山东舰航母编队将访问香港,对外开放预约指南发布
据驻香港部队微信公众号“香江砺剑”6月28日消息,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将于7月3日至7日访问香港,期间编队舰艇面向香港市民开放参观。
山东舰央视新闻
开放时间为7月5日、6日。在指定区域参观山东舰及战斗机、直升机等舰载武器装备,观看训练展示;位昂船洲军港参观湛江舰、运城舰及舰载直升机等武器装备,观看训练展示。
2、香港特首顾问团换届:李泽钜未续任,“杭州六小龙”两名创始人加入
6月27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新一届特首顾问团成员名单,34人获委任,其中3名为新增成员,任期自7月1日起至2027年6月30日。引人关注的是,长和集团主席李泽钜未获续任,而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等“杭州六小龙”企业代表,以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朱民加入顾问团。
特首顾问团作为高层次咨询组织,按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与创业、区域与环球协作三大方向分组,为行政长官提供策略性发展建议。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顾问团自2023年成立以来,成员在各自领域为香港发展贡献诸多洞见,期待新一届成员在经济转型期助力香港巩固竞争力、对接国家战略并深化国际合作。
香港《大公报》指出,李泽钜未续任或与其家族企业长和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事件有关,该行为被指不顾香港及国家利益。新成员的加入则被视为聚焦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战略领域的重要信号。值得一提的是,李家超今年4月率团访问浙江时,曾专程走访强脑科技与宇树科技,对两家企业在创科领域的发展表示认可,并鼓励其拓展香港业务,推动两地合作。
3、香港特首李家超发表署名文章:全力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适逢香港国安法公布实施5周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30日在多份报章发表署名文章《维护国家安全发挥香港优势》,强调安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特区政府将全力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夯实安全根基,为投资环境和市民生活提供双重保障。
文章回顾香港国安法出台的历史背景,指出回归后反中乱港势力与境外干预导致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漏洞长期存在,中央在关键时刻制定国安法,特区政府依法打击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推动社会秩序恢复、经济重回正轨。李家超特别提到,国安法实施后,香港成功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条本地立法,《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全票通过,与国安法形成“双轨防护网”,既筑牢安全屏障,又保障居民合法权利。
“五年实践证明,国安法让香港社会安定繁荣。”李家超表示,面对国际变局,特区政府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风险挑战中巩固香港国际竞争力,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4、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交付,开启深远海养殖新时代
6月26日,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将在广州南沙的中船黄埔文冲船厂正式交付,这标志着中国开启三文鱼深远海养殖新时代,为深海牧场发展带来新机遇。
“苏海1号”由中国水产科学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设计、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总造价近6亿元,投资运营主体为江苏连深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该船于2023年初启动建造,2025年4月完成综合海试。它如同海上三文鱼养殖加工厂,稳定运营后年养殖量可达8000多吨,约150万尾。其独特之处在于可游弋式生产,能根据季节和环境变化,带着三文鱼到适宜的海域“旅游度夏”,还能在台风、赤潮等不利情况下转移至安全海域。船上15个船舱封闭式集养,通过智能集控与管理系统,模拟自然环境,24小时内可完成16次水体交换,保障三文鱼生长环境。
船上的自动化加工车间可进行冰鲜、冷藏加工,最快24小时将产品送达国内主要消费市场。首批三文鱼预计明年端午上市,届时三文鱼价格有望下降,国内海鲜消费市场对进口冰鲜三文鱼的依赖也将大大降低。“苏海1号”实现全年连贯养殖、错峰上市,既能提高产能、稳定供应,又能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在我国现代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5、中国—东盟中小企业RCEP规则推广活动举办
以“推广RCEP规则,助力中国—东盟中小企业国际化”为主题的专项活动28日在广州举行。来自中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地的政商学界代表齐聚,围绕中小企业如何利用RCEP开拓国际市场展开研讨,为深化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建言献策。
活动由工信部指导,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事务局主办。广东省工信厅副厅长陈磊指出,广东与东盟经贸依存度高,中小企业是区域经济韧性的关键支撑,活动旨在推动产业链协同与竞争力提升。联合国工发组织代表康博思强调,RCEP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贸易便利化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需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
现场发布的《探索建设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单一市场》报告,聚焦跨境电商一体化路径。同时,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与马来西亚中国丝路商会等四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人才培养、跨境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专家郑永年提出“抓小放大”战略,建议政府聚焦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中国—东盟产业链深度融合与市场一体化。
6、“港车北上”今年已突破100万辆次,创历史最快纪录
“港车北上”政策实施以来持续激活大湾区互联互通活力。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数据,截至6月28日,今年经该口岸出入境的“港车北上”车辆已突破100万辆次,较去年提前72天刷新百万纪录,成为香港居民往返内地的主流方式之一。
自2023年7月政策落地,“港车北上”辐射效应不断扩大。数据显示,累计完成备案车辆超10.8万辆次、司机超12.9万人次,总通行量超283万辆次。周末及节假日成为通行高峰,今年劳动节假期单日最高达1.5万辆次,周末日均超8600辆次,占口岸客车流量40%以上,驾车“北上”旅游、消费已成香港市民生活新潮流。
为应对客流压力,边检站通过增开查验通道、引入“快捷通道”设备、改造“货兼客”通道等措施,实现通关效率提升。今年口岸日均车流达1.8万辆次,同比增150%,带动出入境客流突破1510万人次。随着软硬联通升级,更多香港居民从“常来”变为“常在”,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加速成型。
7、2025年湾高赛在惠州启动,奖金总额达360万元
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布局大赛26日在惠州启动。本届大赛合并专利与商标培育赛事,设置60项奖项,奖金总额360万元,聚焦战略性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旨在挖掘高价值知识产权项目,推动成果转化。
大赛由粤港澳三地知识产权部门与惠州市政府联合主办,以“培育高价值知识产权,驱动大湾区共同发展”为主题,覆盖科技创新与商标品牌两大领域。启动仪式上,“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服务联合体”正式成立,将探索建立项目落地长效机制。惠州现场推介产业创新政策,展示区域投资潜力。
作为“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汇期的重要赛事,本届湾高赛整合大湾区创新资源,强化孵化功能,目标培育高质量科研团队、树立制造业案例、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赛事报名即日启动,8月15日截止,创新主体可通过官方网站获取详情。
8、粤港澳台青年企业家湾区行在东莞举行
“筑梦大湾区携手创未来”粤港澳台青年企业家湾区行活动24日至25日在东莞举行。来自四地的青年企业家走进制造业重镇,围绕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展开交流,探索跨境合作与产业创新路径。
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冯日光在致辞中指出,广东拥有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民营经济发展纳入核心议程,呼吁青年企业家善用香港金融、澳门葡语平台、珠三角制造腹地与台湾技术优势,构建“湾区创新共同体”。东莞市委常委陈志伟表示,东莞将深化与港澳台合作,为青年创业提供广阔舞台。
活动中,企业家代表分享转型经验:香港团队在南沙青创中心的孵化案例、台企在莞三代转型史、澳门依托横琴推动科研转化等引发共鸣。现场还成立湾区青商文体产业发展联盟,聚焦文创、潮玩、体育等领域。参会代表实地考察松山湖科学城、机器人基地等,感受“东莞智造”与科创生态。
9、珠江委组织研讨粤港澳大湾区用水器具水效统一标准
为提升大湾区节水管理水平,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近日组织召开粤港澳大湾区用水器具水效统一标准研讨会,三地水利部门就坐便器、水嘴等产品的水效标准差异及协同路径展开深入交流。
当前,粤港澳在用水器具分类、水效等级、应用范围等标准上存在差异。香港水务署、澳门海事及水务局、广东水利厅分别介绍本地节水政策,与会者对照内地水效标识与香港用水效益标签计划,探讨建立统一标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需在标准互认、产业协同等方面深化研究。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统一水效标准对大湾区节水产业发展、标准衔接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将共同推进标准协同研究,推动形成区域节水技术普及与管理联动机制,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支撑。
10、首届全球智能机械与电子产品博览会将在珠澳双城举办
首届全球智能机械与电子产品博览会将于12月4日至6日在澳门、珠海以“一展双城”模式举办。展会由中国电子商会主办,聚焦“湾区智造・全球共享”,旨在提升大湾区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澳门会场设智能通信与物联网、智能视听与元宇宙、创投新概念三大展馆,面积4万平方米,吸引500家企业参展,重点展示卫星通讯、AR/VR设备、前沿科技项目。珠海会场设智能装备与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与未来出行、智能家居与健康科技展馆,面积3万平方米,聚焦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慧家居等领域。
展会采用“论坛+展会”模式,将举办“1+6+N”场活动,涵盖开幕式、新品发布、供采对接等。作为大湾区产业协同的创新实践,双城联动将实现资源互补,推动智能机械与电子产业的技术交流与市场拓展。
11、中新广州知识城15载:吸引新加坡投资企业超100家
6月30日,中新广州知识城迎来奠基15周年。作为中新两国政府合作项目,知识城已吸引超100家新加坡企业落户,建成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等标志性项目,成为大湾区国际合作与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知识城以“国家知识中心”为定位,构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领域汇聚40多个重点项目;集成电路产业依托6.6平方公里湾区半导体产业园,集聚粤芯半导体等80余家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布局,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基地动工,孚能科技等企业探索智能网联技术。此外,5.2平方公里低空经济产业园启动建设,亿航智能实现“空中的士”量产。
创新生态方面,知识城与清华、中科院等共建大科学装置与40家省级研发机构,累计利用外资超125亿美元,吸引300多家外资企业。2020年纳入大湾区战略规划后,其作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核心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
12、广州地铁十号线和十二号线东、西段正式开通
广州地铁十号线(杨箕东至西塱)、十二号线东段(二沙岛至大学城南)及西段(浔峰岗至广州体育馆)29日正式开通,标志着广州地铁线网运营里程增至751.1公里,大湾区轨道交通总里程突破1100公里。
两条线路构成城市轨道交通“X形”对角线,串联越秀、荔湾、天河、白云等行政区,衔接广佛线、广州白云火车站等枢纽,强化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联系。十号线东湖站作为“巨无霸”车站,建设中创下单月出土9.1万立方米的纪录;全线8次穿越珠江,施工难度堪称“地下绣花”。
广州地铁集团透露,今年底还将开通7条128公里线路,推动珠三角城际成网运营。未来将探索“轨道+商业+生活”模式,拓展机器人技术应用场景,以“智慧地铁”赋能城市发展。
13、广东省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
广东省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近日在广州成立,59名来自鹏城实验室、清华大学、百度、科大讯飞等机构的专家组成首批委员,旨在构建科学的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
委员会由省市场监管局批准、省科技厅指导,将依托大湾区算力、场景等优势,开展基础通用、关键技术、行业应用等标准研制,推动前沿成果转化为标准规范。同时,计划打造智能医疗、智慧交通等示范场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广东AI产业竞争力。
省市场监管局表示,将通过标准化、知识产权等政策组合拳,支持委员会统筹标准体系建设,为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化产业提供“广东方案”,助力大湾区建成国际科创中心。
14、广州市湾区国际重组中心揭牌,专业助力企业纾困
6月26日,第14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26日在广州开幕,6月26日电第14届广州金交会期间,广州市湾区国际重组中心正式揭牌。作为专业化企业救助平台,该中心聚焦债务化解、跨境重组、产业升级,旨在缓解司法压力、提升重组成功率,为困境企业提供全链条纾困服务。
中心构建“政府指导+市场发力+司法保障”机制,整合府院联动、专业服务、资金要素等资源,建设重组顾问库、产业资本库、司法专家库,制定标准化服务规则。通过优化庭外重组与庭内重整衔接流程,为企业提供法律保障;联动产业资金,助力困境企业资产盘活与转型升级。
中心由广州交易集团联合多家行业协会与金融机构组建,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打造“五位一体”服务平台,为大湾区企业应对经济周期波动、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新路径。
15、广东建成首个全链条新型储能产业基地
广东瑞庆时代锂离子电池集装箱产品26日在肇庆下线,标志着广东首个涵盖电芯生产到系统集成全链条的新型储能产业基地建成。该基地由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瑞庆时代打造,填补了华南集装箱储能全产业链制造的技术空白。
瑞庆时代二阶段工程自2023年12月启动,新建前工序车间与储能集装箱车间,形成从极片生产到储能系统集成的完整链条。自2022年一阶段投产以来,企业历经三次扩产,产品覆盖模组、电箱、集装箱,实现储能产业“全链条本土化”。
随着《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地,广东提出2027年产业营收破万亿的目标。瑞庆时代基地的建成,将助力肇庆打造大湾区绿色能源基地,推动储能产业向高效化、集成化升级,为“制造业当家”增添新动能。
16、广州仲裁委员会发布大湾区金融争议解决十条举措
6月26日至28日,第14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在广交会展馆举行。期间,广州仲裁委员会在第14届金交会上发布《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争议解决的十条举措》,针对金融纠纷高发态势,推出涵盖协作服务、科技赋能、费用优惠等方面的创新机制。
数据显示,全国仲裁案件中金融纠纷占比超50%,2024年广州金融仲裁院受理案件8411宗,争议金额256亿元。此次发布的举措包括:与99家境内外仲裁机构共享服务资源,实现跨境纠纷“就近参与”;推行“3+N”庭审模式,适配不同法域需求;对争议超1亿元案件实行收费封顶,数字金融案件免处理费等。
此外,举措还提出建立裁审联动机制、发布典型案例、创新数据治理规则等,旨在提升金融争议解决效率,降低企业维权成本,为大湾区金融创新提供法治保障。
17、广东英德打造生态文旅目的地,拓展大湾区旅游市场
“山环水润・大美英德”旅游推介会30日在广州举行,面向大湾区市场推出20余条特色旅游线路,涵盖茶旅融合、温泉康养、喀斯特探秘等主题,吸引首团游客实地体验英德山水人文魅力。
英德作为广东面积最大的县级市,拥有英西峰林走廊、宝晶宫溶洞、北江浈阳峡等生态景观,以及“中国红茶之乡”“温泉之乡”等多张名片。全市建成21个旅游景区,包括4家4A级景区、9家3A级景区,形成“茶田采摘—溶洞探险—温泉度假”等多元业态。
岭南集团旗下广之旅推出“山水奇情”“温泉康养”等主题线路,部分串联清远、韶关等地,满足家庭游、研学游等需求。岭南集团透露,将推动“英德游”品牌建设与茶文化酒店落地,助力英德成为大湾区生态文旅目的地。
18、反中乱港组织“社民连”宣布解散
据香港电台网站报道,反中乱港组织社会民主连线(简称“社民连”)6月29日宣布解散。
“社民连”于2006年成立,主要成员包括反中乱港分子梁国雄、黄浩铭、岑子杰等人,近年先后入狱。
19、为维护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管局两年来首次买入港币
在港币兑美元汇率触及7.75至7.85交易区间的弱方兑换保证水平后,香港金管局于6月25日买入了94.2亿港币(约86.13亿人民币)的本币。这是香港金管局自2023年5月以来首次买入了港币,以维护联系汇率制度。
此举除了推动港元脱离弱方兑换保证水平之外,还通过回笼流动性以提高港元拆息,进而增加了做空港币的成本。
今年5月,香港金管局卖出港币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以抑制美元弱势下的港币快速升值。此举导致港币拆息走低,香港与美国之间的利差随之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水平。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