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一周观察 | 山东舰航母编队访港;佛山西甲开幕;香港载荷专家最快明年执行飞行任务
来源:观察者网
2025-07-08 10:12
大湾区一周观察【0701-0707】
1、山东舰航母编队访港引全民热潮,舆论盛赞彰显国家力量与香港担当
7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抵达香港,开启为期5天的访问活动。这支由山东舰、导弹驱逐舰延安舰、湛江舰及导弹护卫舰运城舰组成的编队,甫一抵港便引发香港社会热烈反响。继2017年辽宁舰访港后,香港再掀“航母热”,大批民众携带望远镜、国旗等前往维多利亚港西锚地及昂船洲军营码头附近,争睹“国之重器”风采。
在社交媒体上,“山东舰访港”话题热度持续走高,网友纷纷分享“最佳观赏位”攻略。3日清晨,市民邓先生与好友登上山顶挥舞五星红旗迎接编队,这一幕在网络引发热议,有网友留言“那一抹中国红,就是我心中最美的颜色”。北京退伍老兵管经建特意来港观舰,他感慨:“此前看过外国航母,唯有这次能真切感受到国家的强大。”4日至6日,编队面向香港民众及青少年开放参观,内容涵盖舰载武器装备展示与军事训练演示。
香港各大媒体以头版或专版聚焦此次访问。《文汇报》社评指出,编队访港增强了香港发展信心,助力各界在由治及兴新阶段拼经济、谋发展;《大公报》特别提及官兵摆出的“国安家好”字样,强调国家是香港最坚实的后盾;《香港商报》则认为,国家军事力量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安全保障与科技示范。《南华早报》社论提到,编队选择香港作为首次公众开放地,凸显了特区在国家国防战略中的特殊地位,也为香港回归28周年与国安法实施五周年献上特殊见证。
2、佛山“西甲”开幕,陈百祥、霍启山、叶世荣现场助阵
随着第十五届全运会的脚步临近,作为主办地的大湾区各地正掀起全民健身热潮。7月4日晚,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佛山“西甲”联赛正式拉开帷幕,在接下来两个月的赛事中,将邀请多支港澳文化体育队伍参与交流。
佛山市第十一届运动会暨健力宝杯第十九届佛山“西甲”足球联赛开幕式 羊城晚报
作为大湾区最具影响力的业余足球赛事之一,联赛因举办地位于佛山三水区的西南街道而得名。“西甲”联赛已连续举办19年,这项赛事因浓厚的群众基础和激烈角逐而闻名,每年都有数十支业余球队参与,成为大湾区草根足球的标杆。
开幕式当晚,陈百祥、霍启山、叶世荣现场助阵,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体育交流献计献策。
3、李家超:香港载荷专家最快明年执行飞行任务
7月5日,李家超在庆祝中国航天日10周年“善德关爱科研青年发展计划——第八届中国航天之旅北京、西安航天科技考察团”启动礼上发表视频致辞时透露,获选为国家预备航天员的香港载荷专家,最快将于明年首次执行飞行任务。在国家的支持下,香港的大学科研团队多次参与国家航天任务,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特区政府已在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下成立了香港太空机器人与能源中心,由多所香港和内地大学,以及航天机构合作,为国家嫦娥八号探月任务作出贡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今年4月曾表示,港澳航天员入队后,很快适应了工作和生活环境,迅速融入航天员队伍,训练勤奋刻苦,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正在开展航天专业技术相关学习和训练。
4、首届船海装备领域国际会议在广州南沙举行
为期两天的首届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暨第三届未来海上人居工程发展技术研讨会,于6日在广州南沙落幕。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以及英国、新加坡等多国的院士专家、工程技术代表逾400人参会,成为全球海洋领域高端人才的“集结号”。会上,国际海洋产业发展联盟(南沙)正式揭牌,为南沙拓展海洋产业合作、探索转型升级新业态提供智力支撑。
南沙区政府表示,研讨会的召开是其深耕深海领域的重要一步。此前召开的南沙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已明确,将聚焦基础设施、海洋服务等六大领域,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推进“五港联动”。6日,国际海洋产业发展联盟(南沙)理事大会首次会议同步举行,超50家会员单位出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当选为首任理事长单位。该联盟将构建大湾区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提升区域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此外,南沙“图南之智”船海产业大学生暑期实习计划也于7日启动,180名高校学子将赴重点单位开展实习。
5、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前海)揭牌
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前海)6日在深圳揭牌,该中心以“1-6-8”建设体系为核心,打造科技与产业互促的双强平台,推动深港协同加速技术产业化。
作为国家改革开放战略平台,前海依托制度创新、深港合作等优势,首创的“1-6-8”体系中,“1”个综合中心围绕“场景策划—技术验证—市场对接”全链条,为技术与场景搭建对接桥梁;“6”大功能定位涵盖全域开放枢纽、试验平台等;“8”个重点领域聚焦人工智能与具身机器人、绿色能源、低空经济等产业、民生、政务方向。
据悉,该中心将强化与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等平台联动,探索“香港研发+前海验证+湾区推广”模式,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在湾区落地应用。
6、香港特区政府:力争今年11月启动“粤车南下”计划
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2日宣布,经与广东省协商,“粤车南下”计划力争今年11月启动。作为计划一部分,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自动化停车场将先开放给内地居民申请“泊车转机”,提供1800个停车位,吸引内地居民驾车来港体验国际航空枢纽服务。
入境市区车辆安排也力争11月同步实施,初步阶段每日配额100辆,将根据交通情况和社会反馈“小步快走”积累经验。陈美宝提到,“港车北上”计划自2023年7月实施以来,超10万辆港车参与,港珠澳大桥5月双向车流量达45万辆次,较计划实施前上升170%,其中“港车北上”车辆占比约四成。
她指出,“粤车南下”与“港车北上”是互惠安排,将便利粤港市民互访,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7、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宣介活动走进澳门
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宣介活动(澳门站)4日在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举行,大赛以“政策+品牌+资本+生态”四重赋能,为创业者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
据介绍,大赛设置最高50万元人民币奖金、创业担保贷款等激励措施,兼具“以创业创新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为港澳青年搭建融入国家发展的舞台”双重使命。澳门特区政府经济及科技发展局代表表示,大赛汇聚大湾区“9+2”城市群资源,为澳门创业团队提供展示、对接、落地的平台,澳门将发挥“出海”桥头堡作用,助力优质项目走向国际。
活动期间,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孵化基地及投融资机构代表现场解读资源对接政策,承诺为项目提供全周期支持,推动港澳青年与内地青年协同发展。
8、港理大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成立
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6月30日签约成立,同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标志惠港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
惠州2024年GDP突破6000亿元,形成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人工智能发展奠定基础。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杨红霞表示,研究院将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展开研究,解决大模型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惠州市将依托该中心,突破智能终端、数据服务等关键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在石化、电子等领域深度应用。
活动中,西顿—港理大大亚湾研究院AI智慧光健康实验室等项目签约,这是研究院与惠州企业合作的首个联合实验室,标志港理工前沿科技成果在内地转化进入实质阶段。据悉,大亚湾研究院自2024年9月成立以来,已引进21名博士人才,推进28宗合作意向项目,助力惠港产业融合。
9、深汕特别合作区:既是增长极又成新引擎
“央媒看深汕”调研活动日前发现,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正从“空地”蜕变为产业高地。智能座舱产业园内,延锋汽车饰件公司从东莞迁来后,库存周期从1.5天压缩至4小时,直供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2024年末比亚迪二期投产后,园区已聚集30多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
小漠国际物流港6月投用两台岸桥,开通9条外贸航线,打造华南汽车出口平台。配套建设上,深圳中学高中园已招生,深汕人民医院预计年底启用。当地居民也共享发展红利,大安红色村农文旅项目启动,文旅品牌陆续落地。
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表示,其作为深圳都市圈战略增长极和广东东部高质量发展引擎,正通过产业集聚与高品质配套建设,释放区域发展动能。
10、2025年“湾区杯”网络安全大赛启航
7月5日,首届“湾区杯”网络安全大赛即将举办,赛事以“智慧之成・安全之诚・未来之城”为主题,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网络安全人才培育与技术创新,面向“政、产、学、研、用”各界开放。
大赛设置机关企事业单位组、港澳组等五大组别,报名通道7月24日开启,初赛8月29日线上进行,决赛9月14-15日在珠海举办,总奖金达百万元。赛制创新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竞赛全流程上链存证”,并以网络攻防实战赛、未来科技融合安全挑战赛、真实环境“悬赏”赛三大模块构建竞技体系,覆盖网站安全、AI安全、车联网安全等前沿领域。
大赛以“立足湾区,放眼全国”为视野,推动粤港澳三地及全国网络安全人才技术碰撞,助力湾区网络安全生态建设。
11、青年科技人才在珠海进行国情研修活动
2025年中国科协党校“领航计划”青年科技人才国情研修活动近日在珠海举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80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参与。
活动为期5天,通过专题报告、现场教学等形式展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以“启发与创新式学习”为题授课,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桥梁运维等主题深入讲解。学员赴珠海云洲智能、港珠澳大桥、南方海洋实验室等地考察,与一线科研人员交流,理解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路径;参观苏兆征故居,汲取爱国奋进力量。
该活动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了党性锤炼、跨界交流的平台,引导其深入了解国情科情,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凝聚智慧。
12、“中国荔乡”广东高州荔枝今年销售额已超36亿元
“中国荔乡”广东高州荔枝进入采收尾期,该市农业农村局1日透露,今年荔枝销售近九成,销售额超36亿元人民币。高州荔枝种植面积59.14万亩,总产量约38万吨,2000多年种植历史使其早在唐代便成为贡品。
今年高州举办系列产销推广活动,发布统一包装标识,12款包装覆盖全场景,并与港澳商家签订采购协议,通过“供港澳直通车”外销。四川采购商表示,当地提供的产业情况、质量标准等信息助力精准采购。
高州通过品质分级、冷链升级等举措突破高端市场,后续将深耕供应链韧性与品牌保护,借力RCEP政策推动“中国荔乡”向国际高端品牌跨越。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