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薇薇:《成长的烦恼》“老爸”走了 他给了无数中国人对美国的第一印象

来源:观察者网

2016-12-14 15:30

从薇薇

从薇薇作者

独立撰稿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从薇薇】

《成长的烦恼》中“老爸”的演员去世了。作为这部剧的粉丝,得知消息自然难过,唯一欣慰的是,听说他当时正在跟儿子玩冰球,不得不说,这个结局,很有画面感,很“成长的烦恼”。

如果说在互联网时代,美剧火起来是从《越狱》开始,那么对于电视机前成长起来的80后和更年长的观众来说,《成长的烦恼》无疑是最好的启蒙。

1992年,ABC的这部经典家庭喜剧在中国最美妙的配音(上译厂的译制)加持下,通过“绿叶子”台标的上海教育电视台,走上千家万户的银屏,我这样当时还把剧中的迈克视为大哥哥的小观众,每天吃饭的时间蹲守在电视机前,边吃边傻笑,这雷打不动的“信仰”,直到166集才终结,当西佛一家终于搬出这座大House,我幼小的心灵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做怅然若失。

1992年的中国观众,对美国是怎样的认知?要知道,爱讲英语、懂美国的领导人江泽民,打破中美关系僵局首次应邀访美是1993年,作为国家元首第一次正式访美则迟至1997年。

这部剧的演员里有日后成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布拉德·皮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等人,可对当年的中国观众来说,他们留下的印象当然无法和“老爸”杰森·西佛的扮演者艾伦·锡克相比,可以说,他和他的大家庭的日常谈笑与烦恼,给了无数中国人对美国的第一印象。

杰森·西佛的扮演者艾伦·锡克

为杰森·西佛配音的是《水浒传》中扮演林冲的周野芒

许多中国观众第一次知道了说鬼故事的万圣节,知道了圣诞节怎么过,火鸡长什么样,第一次看到了美国人除了有让人羡慕的大冰箱,还有跑步机。而这部剧最多的观众来自当时中国毫无疑问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对上海人来说,这个纽约长岛的美国家庭的大房子,让每个孩子都有一间独立的卧室和自己的空间,4个孩子的母亲还不怕失业,实在是令人震撼。在2016年的今天,西佛一家的生活水平,对许多上海人来说依然是可望不可及的。

这种震撼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包括早恋的校园生活对我们这些中国孩子的性启蒙,包括西方文化和价值理念的方方面面,最突出的就是“老爸”对子女那种不压抑个性的教育方式。无论是从儒家传统还是新中国的实践看,父亲对子女的管教中,表现得如此平等、开明和有耐心,美国家庭的这种亲情关系,都是不可想象的。

有观众说,这部剧在自己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一片“要谦虚要做螺丝钉要听话要懂事”的框子里,透了口气。这确实是很多人的心声,也是《成长的烦恼》在中国影响力巨大的原因所在。

虽然这部剧的标题是Pains这个词,可中国观众感受到的却只有欢笑和幸福,在让人羡慕的成长环境中,全剧始终洋溢着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这并不全是喜剧的特质使然。

一年后,中国人自己的《成长的烦恼》——家庭喜剧《我爱我家》首播,离休老干部傅明这家人的生活水平也不低,而在改革大潮拉开帷幕,旧时代的烙印尚未远去的背景下,对众生百态,这部喜剧里显然有更多讽刺与伤痛的内涵,就像主题曲唱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了走路,什么时候学会了哭”。讽刺或许会被认为是更“高端”的艺术,但镜头中是否多少也透露出这样的意味:那个中国观众熟悉的北京,还没有像如今那么乐观自信?

这部剧在美国的影响力也不小

当然,西佛一家代表的美国大城市中上阶层,并不等于美国普通人。剧中也表现了穷人的生活,如住在纽约公寓的体育老师鲁伯克教练。但由于对美国的陌生和剧集带来的冲击过于强烈,大多数中国观众恐怕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将他们视作美国的代表。

后来另一部在中国影响巨大的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则直接在主要角色中拉开了阶级差距,讲了纽约的六个不同职业的好朋友之间的故事。可在当时,中国观众心中、眼中已经被打开了另一个新奇世界,其冲击力大为减弱,对这些内容的印象也就远远没有那么深刻了。

《成长的烦恼》给了中国观众纽约的最初印象,《我爱我家》让大家重温了北京生活,紧接着,《北京人在纽约》这个第一部境外拍摄剧,终于把大洋彼岸的生活现实地摆到中国人面前。“美国梦”成了无数国人的情怀,到今天也挥之不去,这都是后话了。

这部美剧带来了那么多心灵冲击,如何评价其影响,到今天恐怕也会有争议,但如果只知道把“美国文化输出”放在嘴边,恐怕既太停留在过去,也太看轻中国的文化底蕴。

一部作品只带来震撼而得不到认同,是无法被人们牢记的,更何况是在我们这样的文明大国。上译厂的配音,对这部剧的中国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完美再现了许多台词直接翻译不容易理解的“哏”,用说中国话来表达美式幽默,这已经是一个中国人参与再创作的《成长的烦恼》。

上面是上译厂的配音文字,下面是直译的中文字幕

尽管有那么多与中国家庭的不同之处,这部剧能够被理解、接受,我想也是因为,这种“一大家子”的亲情结构,在更原生的地方,有着与儒家文明理想家庭关系的相通之处,比如对和睦的渴求、对团聚的期盼。在爱的表达上东西方的殊途,到了这个内核上,终于同归了。无论是那个剧中和儿子打篮球的“老爸”,还是现实中刚刚离世的,临走前还在和儿子打冰球的“老爸”,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很美国”的运动,而是“很中国”的亲情。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宙斯
演员 美剧 观众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