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与“真理标准再讨论”有关的经济思想随笔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1-01 17:14
观察者网11月的“真理标准再讨论”让读者陈天华大呼过瘾,遂于近日动笔来信,欲同本土实力经济学家孙涤、陈平、陶永谊深入讨论。
以下是读者陈传华的来信全文。
陈平教授和观察者网编辑:
你们好。
在观察者网看到了各位教授的精彩对话,大呼过瘾,写了些粗陋的东西,希望能够对讨论有所益。
有关经济的所想所思及实践随笔
在观察者网站上面看到各位老师有关逻辑与实践的关系和经济学相关的讨论,大呼过瘾。在此谢谢茅于轼,陈平,陈禹,孙涤,陶永谊,何全胜,姚洋等各位先生。
以下是个人是浅见,欢迎各位老师斧正和批评与交流。
在逻辑与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唯一性的。逻辑必须要被实践所验证和约束;逻辑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认识论来自于我们人类对自然存在(自然存在的定义:1、所有可以观察且可验证到的物质实在世界。2、可重复验证的实验现象。3、与人类活动及实践(经济、王朝更替等等)有关的历史与现状);的观察和思维映射。我们人类通过观察自然存在提纯,提炼,归纳出概念来映射自然存在,而获得的认识论是否合理,又必须被自然存在所验证,这一点上面西方物理学的可检验标准是非常合理的,避免了空想和为利用规律创造了前提条件,为今天我们的技术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认识论基础。
逻辑的表达方式不是最重要的,逻辑所体现出来的内核内涵才是最重要的。
例子1:如逻辑中语言和文字:汉语,英语,法语,德语,俄罗斯语等等所有全世界已知的语言和文字,其不存在谁对谁错的根本性问题(当然,不同语言和文字存在着使用效率问题,这个是另一方面的问题了。)
例子2:数学上面的进位制2、10、16、20等等进位制都是合理的,相互之间不存在谁错谁对的根本性问题。差别还是主要在于熵和使用的具体客体上面的效率差异。如2进位制在现代开关型为基础的计算机上面就是最优的应用。
这样的实例可以举出很多的。所以,认识论的表达方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其内涵和内核逻辑。
认识论是否合理唯一的评价标准是是否符合自然存在;且其具有唯一性。
当然,逻辑具有自洽的特征也是必要的,但他是从属于符合自然存在标准之下的。
在这里要特别提到一个问题:我们从自然存在观察得到的逻辑是否可以继续下推到他的儿逻辑或者孙逻辑呢?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但是,并不能保证下推的逻辑100%成立的,是100%是对自然存在(及实践)映射;这个是存在理由的,所以,在使用儿逻辑和孙逻辑这类下推的逻辑需要保持高度的谨慎。
逻辑的使用:对于获得与原始客体逻辑高度切合的跨行业客体,逻辑是可以作为近似标准的,所以;茅于轼先生的观点放在这里基本是成立的。另外,对于逻辑同构的客体,茅于轼先生的观点同样是基本是成立的。当然,很明显可以看到逻辑成为近似标准是存在相对苛刻的前提条件的。
最终的结论:
在逻辑和自然存在(实践)的关系中,认识论是否合理的唯一的评价标准是是否符合自然存在;自然存在具有唯一性,逻辑必须且从属于;符合自然存在标准之下的。
2007.8.3夜晚,建立了一套可以把混沌学和系统论统一在一个逻辑框架下的逻辑体系。后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放入这个逻辑体系下去再认识和检验,发现逻辑上面不存在根本性冲突,和尝试性去理解量子理论的概念是否也可以相容于此逻辑框架内。获得了一些推论(如波粒2相性的必然性和逻辑解释及用同一套逻辑去解读前辈做过的所有已知的有关波粒2相性的双缝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倾向于戴维·玻姆的结论,不过,在细节上面,有所差异);对这一套逻辑的信心来源于已知的知识相溶于逻辑和这些年来有些推论被后来的物理学,天文学等的发现进展所验证或者部分验证。
这里我们讨论经济学的问题,就不过多谈论有关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东西了。
把这套逻辑体系用于实践方面,创造了3个工具:嗅探器,M模型和H模型。翻过头看;用于实际的方法论类似于我们祖先的方法论;都是从整体出发去到局部和细节的;当然并没有采用五行,8卦之类的范式,而是基本与现代西方建立起来的概念为基础的。
那有关经济学方面的推论和实践有没有被验证的呢?
答案是有的。
与用于经济实践方面有关的推论如下:(2007.8~2008年初完成的有关经济方面的推论)
4、无序是如何演变成为有序的。且有序是如何演变出无序的,有序和无序是如何共存的?
5、自然存在的精巧和结构与混乱是如何来的?对称性是怎么来的?对称性破损又是如何来的?
6、在自然存在的演变中:信息主要有5种存在方式发生演变(信息的平滑推进,信息的消亡与信息的新生等5种类型)
7、因果律的失效概率主要发生在自然存在演变的某个阶段,且失效概率主要与体量等参数有关。
(另,现代系统论中把吸引子的存在作为因果律失效的可能证据,对此持不同的看法。吸引子的存在可能指向了其他的方向。)
8、由于信息的不可能完全表达(消亡和新生等问题)和因果律的失效概率的存在,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用某种数学工具来实现信息不丢失的前提下去表达自然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即不可能完全表达自然存在在空间与时间同时双向无限无缝扩展中的演变。
9、时间是矢量。
11、货币存在3大衍生属性(其中之一:与奥地利学派的货币一定会贬值的结论是一致的。我们支持他们的货币一定会贬值的结论但不支持他们的全部推导过程与推导过程而带来的其他结论)
12、信息是个基本的物理量。
13、不论是自然存在还是人造系统(如因特网,货币等等);不存在理论与实际上的绝对孤立系统。
G;政治经济学
1.市场经济是有道理的。
2.计划经济同样是有道理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合理比重是由结构的复杂度,经济体的大小等几大要素来决定的。
3.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若不是政治或者战略欺骗的原因,若只是从纯学术地位来看的话,基本可以定位他是非常值得谨慎的。
4.经济学上的现实问题模型;。若不含有演变(并非是加个t,就是时间演变了)和客观的前提条件》》》大部分的基本都是存在问题的,或者说其使用范围和边界是相当狭小的。
5.货币在长期看:是一定要贬值的(与奥地利学派不同的角度)理论上可以保持稳定;但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6.税收的法律基础主要在:社会运转所必须的公共服务或者无利的经济活动;维持国家机器运转;财富转移支付等所必须的资金来源。
7.在完全自然的(公平)的情况下;农民这个群体是必然的隐形被财富转移者。
8.在完全自然的公平市场条件下;不同的发展阶段;隐形或者显性的被财富转移者群体是会发生变动的。
9.财富与货币无关。但在大部分情况下,货币却代表着财富;在大部分的时间内,最具有价值的是土地。
10.阶级在大部分历史长河中,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或者被消灭的,但希望可以退化为阶层。
11.现代美国的强大与先进的原因很多,但资本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与积极的原因;诡异的是,在决定美国是否衰败的几大原因中,资本也将扮演重要的推手作用,有活力但缺乏持久生命力的文化也将扮演诡异的推手作用(历史短不是他的错,但需要他承受这个可能带来的后果。)
12.中国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对现在的全世界而言具有唯一性,印度、巴西等不可能完全复制的,因为起始条件中的几大重要条件他们不具备》》》所以。不必担忧近期被印度等超越。
13.腐败是人类社会的附带物,是不可能被完全消除的。但是必须要控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腐败的的容许度是不同的。
14.宏观经济学内会发现很多诡异的情况。诡异来源于4个方面:自然法则,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法则的关系,西方认识论建立的路径,其他的1个。
社会学与经济学的部分结论
A、人类社会演变出现人口结构的正金字塔,和财富的倒金字塔的现象是必然结果。
B、28法则是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
C、群体性的道德滑坡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D、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没有本质的差别。细节上面最大的差别之一是系统的复杂度。
E、人类的自私和大爱的现象:主要的差别来源很可能是某个模型中最主要是某个参数取值方向的差异化带来的;正常情况下,自私比大爱具有相对的优势。
F、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最佳选择的逻辑等。中国采用的国有与民有混合是最符合于自然法则和物理学视角的的,当然,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合理的度的问题,而这个度是与某些参数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这套逻辑尝试性放入经济实践中的表现如何呢?
1.2007年9、10月预判2007年底前后会发生金融危机;逻辑推导来自于M模型,嗅探器和货币的2大衍生属性;特别是房地产在货币流通中的特殊地位;而美国人的次贷则加剧了这个特殊地位.;在这次面对的客体中,嗅探器则检测了次贷的的违约率(这里的重点:违约率是次贷游戏这个分系统的失衡是最重要的观察点)和资本市场的子系统的失衡是否不可恢复;M模型的作用是预判面对的这个巨复杂系统客体;(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是重点,财政当然也是必须关注的)M值是否处于极高位和系统不再具有扩张性;实际情况是2008年1月美国人确实发生了金融危机。
2.根据货币的第一属性和货币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重要地位;2008.5预判了金融危机会诱发出现实体危机。
3.国内A股市场的大拐点:市场的M值和结构在2007.6月后已经处于高位,和嗅探器观察到子系统的弱势变化和政府的风险提示,而中石油的特殊权重地位和超高不正常的上市价格和走势表明了政府刺破泡沫的坚决态度,从而确认了市场的大拐点确实来到。
4.对于个股而言。M模型的使用有着相对较大的限制。而结合熵的估算+嗅探器及价值投资思路会比较好的去发现被资金收集和关注的可能长线个股。这样的个股机会相对会多很多。
5.在实体危机发生后,根据美国经济体的M值的估算和货币的衍生属性及当时的国际情况和布坎南的学术背景等的研判,提前预判了当时美国人的最佳解决思路就是货币宽松化QE。(QE的实质是以时间换空间和转嫁危机)
从上面的实例可以看到M模型主要作用是监测所面对系统客体的状态,和判断系统的健康度,而嗅探器的最主要作用是预判系统是否会崩溃的功用。
而M模型具有相对固定的范式和对于不同复杂度的系统客体其所需要的参数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的特点.而M模型的使用可以在很多方面:
如;1.行业的监测和企业是否适合进入这个行业?(一般而言,最适合进入的产业,其M值在30~70,而在低于20的风险则比较大;这样的产业常常是最需要国家政策性扶持的行业;而高于75的;则后续的扩张性和投入产出比一般是不理想的。例外的情况是:虽然M值可能在70~85区间;但是;;系统本身的扩张性很大,则还是有进入价值的)
2.企业是否要进行多元化等战略性抉择的参考
3.行业是否要进行国家政策性扶持
4.某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已经到了本身各种秉性条件的极限?如日本和现在的欧美其国家的M值就是处于高位;而这正是他们本身经济体;现在问题丛生的根本性原因.而中国情况最好也是因为中国本身的M值现在处于很健康的区域,而其他金砖国家如巴西和印度和俄罗斯由于M模型中某些重要参数(如人力资源(其中包括:劳动力的教育平均水准,社会的组织性,劳动力的占比等等),自然资源,产业能力,技术能力,资本资源等等,存在或多或少的短板而使得其M值处于相对低位的原因,这个也是2009预判印度或者巴西等金砖国家的未来表现正常情况下是不会超过中国的表现的原因)
在这里要多说几句。A.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在发展经济学方面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范式,可以从M模型和有序的主要表征是结构等视角看到他本身的逻辑合理性,当然,我理解的新结构经济学有效存在着不言自明的前提条件是全球贸易的国际化。
对于经济体而言:经济体是巨复杂的系统(也就是陈平教授等提到的多层次,多参数,开放性的动力学系统)。所以,对于经济体的分析和解读用巨复杂系统的相关视角解读可能才是合适的。陈平教授等采用混沌学的视角是相当犀利的。
现代西方建立的经济学理论,基本与西方自然科学建立的逻辑路径是一致的,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而经济学的逻辑建立出现的问题;陈平教授,陶永谊先生,姚洋教授等各位教授在前面讨论中都有着明确的涉及到表达。
1.其假设前提与现实的客体差异很大或者完全不搭界。这样即使后续采用经过验证的自然科学的逻辑去推导,也与现实差异很远的。这样的解读是否合理?按自然科学的视角和判断标准看,显然是很难让人接受的。这是第一个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2.对于巨复杂系统客体,只是从很少的前提条件出发去推导,大部分结论是值得高度谨慎的。即使前提假设符合现实,所用逻辑也是经过验证的自然科学的逻辑;也有几个地方要高度留意的。A所讨论和涉及的经济学中的客体是否满足与自然科学所用逻辑时的客体具有逻辑同构高度切合的要求?B其结论的适用范围是否能够前提知道?(即其面对的系统客体的边界是哪里是要有很清晰的概念的;否则很容易出现实际使用过界而带来逻辑失效的结果)
3.对于多层次的实际真实的经济体:当从局部到整体,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必然出现信息的不可能完全表达的现实,数学工具的实用就存在者一定的困难。即理论上我们无法找到任意时点的可以在时空双向无缝扩展下的数学表达;所以,数学表达只能是近似解,其存在着使用范围。原因如下:A由于信息在演变过程中的5种类型造成了我们无法提前知道那些前一层次的信息一定不会在下一阶段出现,或者下一阶段出现的所有新信息的是什么,所以可能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对每一个层次的客体进行单独表达.而基本不可能找到在多层次演变的经济体中可以完全用一套参数去表达的数理逻辑。但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中,常常存在逻辑同构的现象,虽然系统的复杂程度不断的在增加。但为我们采用相同的逻辑范式提供了机会。B对于一定时间内演变运行的经济体客体,我们只能近似的去尝试性表达主要矛盾存在的那个层次,但是,在演变过程中,相邻层次传导过来的信息变量总是存在的,而其中的某些变量会在运行的过程中影响和改变主要矛盾的运行,使得数学逻辑表达的结构发生了改变。所以,也是基本不存在完全一套数学逻辑表达可以包括系统客体长时间的演变的现实的。所以,即使历史或者现在正确的模型也是暂时性的。而不可能是可以包打天下的。
举得一般均衡的实例就是存在系统边界的问题:显然,无限延伸是不符合实际经济体的实际运行情况的(实际运行的经济体都存在系统边界的)。支持陶永谊先生的观点。
孙涤教授:《实验如何检验收入分配的经济学》问题,个人认为分配问题不光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社会问题。
孙涤教授有关经济理性人的批判,是相当的犀利的。个人提出2点愚见,1.个体人是很难纯粹理性的,纯粹理性的假设前提是个体具有对外界客观世界完全清晰正确的认识。这个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不说经济学就是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实际上科学界都没有获得一致的认识,最明显的就是宏观和微观认识方面的认识论的不统一(相对论等与量子理论各管一边的现实)。2.人是个体和社会性的统一,且社会性的权重要大于个体的权重。如羊群效应就是明显的社会性表现。所以,经济理性人的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是不能成立的。
陈禹教授文中提到了很多重要的问题,如1.“作为一个与人的行为不可分割的、具有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的、认识过程和干预过程纠缠在一起的复杂系统,经济系统的运行和演化规律无疑要比自然科学中的系统更为复杂,至少会具有许多很不相同的、新的情况和特点。”关于这一点,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人又是经济体运行的必要参与要素,所以,经济体的规律要比自然科学的规律更复杂和多样性;而考虑到主观能动性的经济体的时候,其参与的客体的内禀频率和复杂度都会比自然科学原本类型的会更高。
2.“人们需要做的不是把在物理中取得成功的数学搬到经济中来,而是和数学工作者合作创造适用于经济领域的新的数学方法。这不但是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对此冯诺伊曼早就有所论述。
和其他学科一样,数学也是活的、发展着的、需要不断成长和变革的。未来的数学和今天的数学相比,也一定会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和情况。”
支持看法,在自然存在的演变中:信息主要有5种存在方式发生演变(信息的平滑推进,信息的消亡与信息的新生等5种类型)和因果律在某个阶段存在失效的可能性。在因果律失效和信息的死亡和新生的情况下,数学有没有办法呢?
个人看法:经济学对货币的重视程度不够。复杂经济体运行离开了货币,就退化为简单的经济体运行了,因为没有货币,人类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巨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了(当然,货币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由简单向复杂演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货币和不断演变进化的经济社会现象是相辅相成,共同演变的。
另外,个人浅见既然经济学面对的经济体是巨复杂系统,所以用复杂系统的视角去解读是合理的。而混沌学的有关概念是解读复杂系统的有利工具。不过,个人感觉在用混沌学去解读经济学的前辈们,好像对一些概念的重视程度不够,如吸引子等。
由于本人是用来自于理工科的逻辑去尝试性解读经济学现象,错误和不足是很难避免的。
以上是一些个人愚见;欢迎各位老师斧正和批评与交流。
同时附上一份2009年有关经济学的随笔粗劣大纲:
(很可惜的是详细的提纲和大部分内容,由于硬盘坏掉而丢失了,现在附上的只是电脑里面还存在的粗劣大纲)
从历史看未来-----有关经济的所想所思随笔
大纲:
A:经济学的3个主要问题:
1.如何发展经济
2.财富的分配
3.财富分配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B: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的几大要素在历史上的演变
2.几大要素演变的逻辑
a.货币的出现和货币如何演变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b.人在经济中的演变
c.组织的演变
d........
3.财富是如何产生的
C:财富分配
1.财富分配的基本方式
2.财富分配几个自我属性
3.财富分配和社会政治形态的关系
4.财富分配和社会结构的关系
D:财富分配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1.社会形态和财富分配的相生相克的逻辑关系
2.财富分配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
3.财富分配的可能极限区域在那里(基尼系数太粗了)
4.财富分配对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作用
5.政治如何在财富分配中发生作用及必须进行干预的极限区域
E:经济发展的路径
1.经济发展的路径的决定要素可能是什么?
2.要素是如何决定经济发展路径的。
3.在不同阶段,要素的作用和如何发挥作用的?
4.对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客体要如何选择发展路径和为需要的要素做准备及如何做准备
5.政治在路径中的作用和如何改变路径和在什么时候必须切入改变路径及目的和为什么
F:经济危机的可能本质属性
1.历史上的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
2.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特性
3.对几大经济危机的尝试解读
4.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特征和可能的数学表达
5.如何避免经济危机或者减轻经济危机
6.可能要如何做才是合理的;是否存在判断的基本标准
7.政治如何发挥作用和怎样发挥作用
G: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1.简说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及其演变
2.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
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缺点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4.几大要素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和作用
H: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
1.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关系
2.为什么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存在问题的
3.凯恩斯理论的可能本质
I:货币和资本
1.货币是如何演变为资本的
2.货币和资本的本身属性和在经济发展中位置
3.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定位
4.要如何利用资本
J:未来的经济发展的可能路径和模式
1.那些要素可能决定未来的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2.地球资源对发展路径和模式的影响
3.未来的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与社会形态的可能关系
K其他的
陈传华 2013.12.22于天津
更多关于“真理标准再讨论”的话题讨论可以在相关文章中点击查看,您也可以在@观察者网 微博上留言,同时也欢迎您给我们投递稿件进行交流:[email protected](编读往来投稿请随信附上您的姓名、住址、邮编,我们将会在10个工作日内通过平邮给您寄出一份最近一期的《社会观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