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摒弃极端,愿观察者网读者评论区发挥自己的风采

来源:观察者网

2014-12-17 07:52

读者之声

读者之声作者

本文是一位热心读者的来信,非常感谢其对我们读者评论版块提出的看法。生长于以互动性见长的新媒体时代,观察者网非常庆幸能够拥有观点活跃、时而激烈交锋的读者评论区。但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媒体,在愈发趋于轻阅读的今天,互联网媒体的读者同现实生活中的态度并不完全一致。在网络阅读中对一桩恐怖袭击表达喜悦的读者,在现实中并非真的幸灾乐祸。这不是读者单方面的问题,因为读者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紧紧贴合于其所属的媒体舆论场之中。比如,读者对过去国民党的抗日历史并无刻意仇恨或不愿面对的心理,但却因被主流舆论对国民党历史一味美化而反感甚至恶心。人被激怒之后才会做出相应的过激表现。看待印度等“民主”国家也是如此,秉承中国革命带来的平等观念和第三世界意识,大多数中国人对印度苦难民众抱有天生的同情心,却因部分媒体对印度过度美化,陷入争论,才会尤为重视印度广阔的阴暗面。

再次感谢这位读者通过对读者评论区的观察敏锐地捕捉到了今天的媒体氛围。诚然,网络读者的水平良莠不齐,在我们的读者中,也有极端化倾向出现,甚至包括直男癌初期患者。我们希望能够和读者共同成长,也希期待着观察者网的部分读者能更加坦然,不被舆论场左右,不受糟糕的舆论氛围所影响,向高层次的公共讨论进发,呈现出更好的观察者网讨论区。】


尊敬的观察者网编辑:

您好!感谢您抽空阅读这封邮件

本人长期关注观察者网,自贵网站2012年上线以来从不间断。数年间,观察者网在诸多网络媒体中确立了自己的特色——提供专业、深度和客观的信息;相比其他媒体,观察者网更加注重政治性题材,并时常刊登、转载具有相当专业性的论文,这对于有志于业余研究政治学的读者有着无法代替的价值,而对于专业人士,观察者网也是了解业界(指政治学界)最新动态的重要平台。

纵观贵网站自2012年刊登的文章,自由派学者的声音日益式微,关注对象也不再限于政治经济学科相关,报道题材逐步向更加广阔的领域拓展,比如互联网等等。

这里仅就第一点简单表达一下本人的看法。由于贵网站的特殊定位,贵网站的变化也显示出了学界的动态。10年前作为显学的自由民主理论在遭遇自身和来自中国制度竞争的双重压力时显得苍白无力,其吸引力大大减少,虽然仍然有许多自由派学者,但是其舆论影响力很小(相当一部分学者并不在公共平台发表观点),总体看来,自由派在中国不可避免地逐渐式微。今天中国的迅速崛起,国力的上升要求我们必须创立一套体系化的理论以寻求制度合理性和制度自信。目前,观察者网所刊载的部分观点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一批对于政治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是青年),并对国家决策产生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必然,这表明中国已经做好与美俄分享世界的准备,作为中国人,这是值得自豪的事。然而,以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作为核心概念加以认同的观点很容易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其中常见的一点就是简单地划分“好”和“坏”。例如,西方霸权就是“坏的”,而我们就是“正义的”,西方所到之处就是灾难,而中国必须作为新世界(尤指东方)的象征,反对西方(尤指美国)的霸权——这种二元对立的理念在历史上不胜枚举,而美国自己就擅长作此类宣传,至于二元对立造成的后果,极端的例子可以参考一战之前的英德矛盾即可。必然有人批评这种观点,但是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其一,民族主义虽然是现代国家中相当重要且必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一旦煽动过分,想要平息下来就十分困难了,而现代国家之间的战争多数是涉及到社会全体成员的总体战,其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其二,尽管多数文章中都在表述这种二元对立,但是这主要是一种潜意识的表达(或许作者本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或者巧妙地掩饰了这种简单对立,而这一现象存在于贵网刊登的相当一批文章中(并非所有)。以上两点的直接后果就是对于贵网读者的复杂、深刻的影响。

贵网的读者分布具有鲜明的特色,下面截取几个例子(考虑到隐私,特隐去ID)。针对最近刊登的文章《杰德·拉科夫:美国法庭上的“魔鬼契约”酿冤假错案》,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评论:

该评论显然是经历了一定的思考(不论是否全面),说明评论者是有一定知识积累的。

上面这段对话,评论者简单地把原因表述为“美国的帝国化、强权化”,显然,复杂的问题套上帝国主义的外衣就能得到解释,这样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法学岂不是太过于简单轻松?回答者提及了陈平的观点,这里应该是指陈平关于美国弗格森案的论述,说明也是长期关注贵网站的读者,但是其观点仍然过于片面,因为简单将美国的法治问题定性为“无解”实在过于武断,要是真的“无解”了,那美国难不成就要陷入内乱了?

这是另一段交流,显然,各人对于文章的理解深度存在很大差别,此处不再过多分析。如果说以上还是正常的探讨和争论,下面这两则评论则是贵网评论区的负面典型(见报道《澳大利亚与恐怖组织“什么仇什么怨”?》)

虽然我们提倡观点自由、言论自由,但是像这样具有明显侮辱性的表述、乃至幸灾乐祸的感情宣泄则显得素质有限,就算我们现在不时兴讲“丢中国人脸”(免得被说成逆向民族主义),这仍然不是有能力分享世界的大国国民应有的认识。

而促使本人写下这封信的则是更加离谱的情况,这是《悉尼市中心咖啡店遭恐怖分子劫持》这篇新闻下方的表情表态:

相当数量的人表达了“喜悦”的感情,但是这又是出自什么理由呢?尽管恐怖主义滋生有复杂的原因,但是人质遭到绑架,甚至有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出于人道主义,至少不应该表达“喜悦”之情。相关情况在其他类似的报道中也时常见到。深究造成这种表达的原因,显然是来自对于西方霸权的痛恨,然而,中西方之间就目前而言还远远不到全面矛盾的情况,那么哪里来的这种“仇恨”呢?显然,这与一些看似公正的文章是脱不开关系的。了解澳大利亚历史的都知道,这个国家虽然属于英联邦国家和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但是一直游离与主流文明之外,与中国更是少有交集,按理来说,国人没有理由讨厌澳大利亚人,但是,相当一批人很可能仅仅出于“澳大利亚是西方国家——西方国家是敌人——敌人受到打击——感到喜悦”这种简单、无知乃至于冷酷的逻辑而表达自己的看法,却忽视了我们也面临着相似的国内安全形势。

以上例子以及本人长期阅读贵网的经历表明,观察者网的读者具有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具有超过平均水平的政治学知识,有能力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探讨;另一方则缺乏基本常识,仅能采取宣泄式的表达方法。但是,相同点是,两者在核心观点上都容易陷入简单二元对立的逻辑(并不是所有,也有相当全面的观点,比如上面的例子中)。相比之下,国内另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网易则是普遍以“骂战”为主。

这种独特生态的与贵网站定位是密不可分的。前文已叙述,贵网站刊登的文章颇具深度,对读者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尽管读者群体对政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这种积极性却常常与评论政治所需的认识水平不相适应,故读者分布呈两极分化实属必然。

每个读者的观点和认识水平都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人能够强求对方深入理解事物或者放弃自己的立场,但是正如前面的例子所显示的那样,我们仍然应该固守底线,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力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而不是简单化、庸俗化复杂的事物。因此,笔者对于贵网的建议是:

其一,秉持公正和客观的原则,对于不同观点的文章一视同仁,尽量刊登质量上乘的文章,控制片面或者有潜在“引战嫌疑”的文章数量;

其二,增加学术性强的文章的数量;

其三,新设科普栏目,专门针对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其他社会学的重要概念进行科普,培养善于独立、深入思考的读者群体;

其四,倡导评论区文明发言。

现代国家的媒体在启发民智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分人理想中完全客观的媒体是不存在的,而无法做到纯粹客观就意味着媒体自己不但记录历史,也创造和影响历史,一个有内在价值和责任感的媒体就应该在理解这一事实的基础上主动承担起培养读者的责任,最终,其读者群体也应该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衷心祝愿观察者网越办越好,更多的读者加入我们的行列!

兰蕙轩

2014年12月15日

责任编辑:李楚悦
自由派 讨论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不去管枪支医保教育,却禁掉我谋生工具,这就是我的国家”

外交部回应布林肯:中方从来没有兴趣,不要疑神疑鬼

护栏被冲破!美国校园两派“开打”

加沙孩子感谢美国“挺巴”大学生:请继续支持我们!

李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