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编辑试写2013全国高考作文(一) 请你也来打分
来源:观察者网
2013-06-07 17:30
今天上午11时30分,2013年高考首场语文科考试结束,全国各地高考语文作文题相继出炉,引发网友热议吐槽。观察者网推出“编辑试写2013高考作文”系列文章,首篇试写全国卷作文——“同学间的人际关系”,读者来给打个分吧!
作者:马平
2013全国卷作文试写
【作文主题:“同学间的人际关系”】
材料大意:调查数据显示60%的人认为同学间的关系比较融洽,36%的人认为一般,4%认为比较差,73%的人认为多一点理解和信任会促进同学间的关系。
同学少年,可以更精彩
今年有900多万人参加高考,算上100万未参加高考的应届高中生,有1000多万同龄人和我一起完成了12年的中小学教育。在当前的录取率下,我们大多数将走进大学,再学习三四年。平均下来,这一代年轻人至少会拥有十几年的校园生活。
这对我的同龄人来说,是熟视无睹的现实;但从整个中国的视角来看,却是刚刚发生的“新闻”。在我父辈的讲述中,我知道20年前的中国还在为“普九”而努力,在我祖父辈的回忆中,我知道“高小”曾是出类拔萃的高学历。十几年或者更长的校园生活,是中国社会还没来得及适应的新情况。
在大多数人只读过初中甚至小学的时候,和后面几十年人生相比,校园生活只能算是一个短暂插曲。所以学生时代被看做人生的 “预习”,任务只是为将来的“正式”生活准备基本技能,比如识字、算术。至于成人社会的其他要求,比如协作精神、相处能力、人生规划能力,都要在就业谋生之后自行摸索——社会才是大课堂。
不过,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现在的校园生活已经延长到十几年甚至近20年——我们人生的四分之一,甚至成人之后还要再学习好几年。一个普通的硕士生毕业时,往往已经超过了法定的25岁晚婚年龄。这意味着校园不再是人生的“预习”,而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依然只传授工作技能,如果课堂上只传授数理化和语文外语,学生势必以一个“成年孩子”的状态毕业,付出巨大的磨合成本才能融入主流社会——他们已经不再是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少年,而是立刻就要支撑社会、组建家庭、抚养下一代的成年人。近年来许多社会“新鲜人”在谋职、婚恋方面受到困扰,问题多源于此。
进一步说,这十几年乃至20年的校园生活也需要足够的生活经验来应对。一个宿舍七八个人,一个班级数十人,大家要在一起生活三四年甚至六七年,同桌进餐,同室休息,同场竞技,相处的时间和亲密程度远超过未来大部分同事。新一代独生子女如果能有正确的心态来应对这种生活,将收获美好的回忆和一生的友情;应对不好,则是终身遗憾乃至创伤。前几年的马加爵案,最近的复旦投毒案,都是典型恶例。如果说中国的应试教育有缺陷,那么最大的缺陷就是在传授科技知识的同时,没有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没有主动地把学生培养成心智成熟、能容人、能妥协,能积极融入集体项目的合格成年人。背后的根源,则是整个社会还不适应教育年限空前延长、学生在校期间即已成年的事实。
当然,这个问题不是一天发生的。早在中国努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七八十年代,就不断有人疾呼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能跟着分数的指挥棒走。但在中考、高考、考研乃至公务员考试、司考、注册工程师考试等一系列考试的压力下,唯分数论成了大部分学校不言自明的指导方针。如果哪个学校减少应试教育,真的落实“素质教育”,首先不答应的恐怕是家长。
从中国现实来看,取消考试,尤其是取消高考会带来更大、更不可控制的社会问题。所以,应对这个问题,或者可以考虑改变考试内容。比如说在高考中加入一些集体项目,把考生随机组合,用集体协作的成绩来给每个人打分。在事先不公布集体项目内容的情况下,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合作精神也自然会被当成提高平均分数的重要手段。
当然,随机组合考生进行测试,意味着“坏队友”可能会拉低真正乐于协作者的分数,产生不公平结果。我前几天看到媒体介绍外国高考经验,许多国家都并非“一考定终身”,而是在一年中进行多次测试,以最优分数录取,以减少测试的随机性。这种测试模式和集体项目测试结合,或许可以改变轻德育、忽视合作的中国教育,让中国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快乐,更精彩!
全国卷作文主题:“同学间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