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回应研究曹操家族DNA质疑 称是科学不是闹着玩
来源:新华社等
2013-11-14 10:31
近日,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了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的最新成果,发现了一种罕见的家族内共有的基因类型。网民对此议论纷纷,针对网民“拿着科研经费当儿戏,‘吃饱了饭没事干’”的质疑,课题组专家表示,科学研究不是闹着玩,或者功利性地为了帮人“认祖归宗”,此次的研究成果,第一次从基因层面验证了许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确实是一家。而生命科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合作,也将有助于更多历史谜团的揭开。
焦点
1、研究曹操DNA是否为经费?
复旦公布曹操家族的DNA研究成果
此前,河南安阳“曹操墓”的真假曾引发社会广泛争论。如今,复旦公布曹操家族的DNA研究成果,是否有借“曹操之名”博眼球、拉经费之嫌?
该课题组领衔专家之一复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昇说,找曹操家族做研究,有科学的必然性,也有偶然因素。“用遗传学技术研究历史,世界很多国家都有成功的案例,但主要集中在史前,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个手段运用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正好在这个时候,河南安阳宣称发现了“曹操墓”。“我们觉得,遗传基因学手段,可以为曹操墓的真伪提供佐证,于是就尝试去做了。”
而且,追寻曹操的基因“足迹”也相对容易。复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李辉解释:首先,曹操家族是帝王家族,家谱记载比较全,如果随便找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家谱,不是断断续续就是缺少记载,肯定没办法做研究;其次,曹操这个人由于历史争议性,所以假冒的人不多,客观上保证了其家族后代的相对可靠;其三,曹氏宗族的墓葬集中,保存条件较好,材料丰富,所以帮助课题组很快找到了第一个切入口,确定了检测的古DNA样本。
2、研究是不是“吃饱没事干”?
不少网民纳闷,发现曹操的DNA究竟有什么学术意义?类似没有“营养”的研究,过去已有不少。如“梁山108将里有43位不是好汉,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这样‘雷人’的结论,能造福现代和未来吗?”
课题组专家回应,研究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干”,也不是为了帮人“认祖归宗”,而是证明了一种跨学科研究的优势和突破。复旦此次的研究成果,第一次从基因层面验证了许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确实是一家。而生命科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合作,也将有助于更多历史谜团的揭开。
韩昇说,在这次曹操家族DNA的研究中,课题组验证了汉代丞相曹参的家族基因,与曹操的家族基因没有关系,从而证明曹操是曹参后人的说法有误;其次,民间传说“操”姓是曹操后代改姓而来,经过基因验证这两个姓氏之间也没有明确的遗传关系;另外,研究还表明现有的“夏侯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也不一致,因此曹操从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也不准确。
韩昇表示,在该研究课题的基础上,一门由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参与的新学科——“历史人类学”,有望在复旦大学产生。
一门由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参与的新学科“历史人类学”,有望在复旦大学产生
也有学历史的网友表示,关于尧舜禹以及炎帝和黄帝是信史还是传说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一个学习历史的人首先遇到的问题。我们总说我们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然而如果没有了上述部分,我们的文明史几乎就被腰斩了。所以搞清这个问题,实在是太过重要了。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就开启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而我们引入DNA技术来研究曹操的家族谱系正是这种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一次实践。而更进一步,我们可能就会给夏商周这些朝代以及那些传说中的祖先一个“名分”,就像特洛伊古迹的考古发现证明了荷马史诗并非完全是传说。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牛津大学人类基因研究所的布赖恩·赛克斯教授就开始用DNA技术进行研究了,这种技术被统称为“分子考古学”。他最著名的一个课题是考证了成吉思汗的后裔多达1600万人,甚至渗透进了英国皇室。这么八卦的话题,即使大众不明白是如何考证的,也会兴趣盎然。这让人感到历史的乐趣不仅仅属于专业人士。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应该是客观公正的,我们可以有观点,但是观点应该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如果真的有炎帝和黄帝这些人,我们为他们正名,如果他们真的是子虚乌有,那也不耽误我们是“炎黄子孙”,别忘了我们还是“龙的传人”呢?所以不要赋予历史研究太多的现实意义,5000年的历史固然悠久,但即便只有3000年的历史,相比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这也足够我们自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