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绍雷:中俄合作有巨大空间,也有艰难过程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6-28 14:58

冯绍雷

冯绍雷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中俄联合声明》表明伙伴关系不封顶”,27日,观察者网转载了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的文章,他对普京最近一次访华言简意赅地做出了分析。昨天下午,身在莫斯科的冯教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详细阐述了对中俄未来关系的看法,并对舆论场中的部分看法作出了回应。】

6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签署三份联合声明,并见证中俄30多份合作协议的签署。

观察者网:对于中俄这次联手,国内媒体予以了广泛关注。但我们注意到,俄罗斯媒体的报道比较收敛,甚至依旧沉浸在英国脱欧的新闻中。您现在身处莫斯科,您接触到的各界人士对中俄关系是怎么看的?

冯绍雷:你观察到的现象反映了一部分实际情况。虽然,俄罗斯官方对英国脱欧表现得比较克制,表达也比较得体,但俄罗斯人对英国脱欧的反应,的确比较强烈。可能,“脱欧”这一结果异乎寻常,也可能俄罗斯人对于英国的感受,历来比较特殊。但不管怎样,这远不是说,俄罗斯人不在乎中俄关系的新突破。我觉得,恰恰相反,从我接触到的各界人士来看,从政治高层到普通老百姓,普遍地对中俄合作的前景抱有很大的期待,而且,越来越溢于言表。就像今年莫斯科的初夏,不同往常,差不多天天近三十度的高温。

先从最高层说起,普京总统对推动中俄关系,表现出了相当大的信心和决心。这次正式访华之前,他在6月17日圣彼得堡世界经济论坛上的发言中,不光提出“中俄关系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而且,罕见地提前宣布,将到北京去商量有关“大欧亚伙伴关系”的重大提议。很多朋友注意到,普京在出行前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甚至用“盟友”一词来描述中俄关系。可以说,这鲜明地反映出俄方最高层对两国关系前景的期许。

再说最基层,因这几天在莫斯科工作,讲课,也参加了不少会见和会议,所以与各方面的人接触很多。在出租车、在地铁上,可以相当频繁地听到普通俄罗斯人对中俄关系的正面评价。出租车司机会直截了当地对我说:“中俄一定要合作”。年轻的学子会对我说,“很想到中国去看看”。一位休假中的女性基层官员甚至对我说:“中俄一联手,谁都不怕了”。

值得一提的,是俄国政商界的态度。一个礼拜前的彼得堡经济论坛上,相当多被采访的俄罗斯主管部门官员和商界领袖的发言,几乎大都涉及到俄罗斯经济向东发展以及与中国的合作。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一直到能源、农业、电讯等行业,包括地区的领导人,很多人都提到了自己主管的部门和中国合作的巨大潜能。可以明显感受得到:中俄关系的升温,并不只在高层,而是具有相当广泛的管理部门支持和相当普遍的民间基础。

还要说一下俄国知识界,从我接触较多的研究国际关系、对外经济、人文历史的这批学界精英来看,我觉得,他们虽人数有限,但是学问扎实、能量巨大,在推动中俄关系中,起了积极作用。即以普京总统最近提出的有关中俄合作的新构想——“大欧亚伙伴关系”而言,实际上,近两年来,俄罗斯学界先是大约用一年多的时间在内部、然后是近半年来公开讨论这一范畴,包括与中国同行的交换。最后,才成为了决策界的一个正式构想。尽管,学界也有一些人对于中俄关系抱冷淡态度,但看来,可能这就是普京最近委婉地批评指出的、已经远远地落后于实际进程的“那些专家”。

即使中俄合作继续向好,仍需保持清醒的是,处在如此多样化选择的复杂国际环境之中,中俄关系不可能没有人泼冷水,也不会没有人动点心思、做点分化离间。若是没有,反倒不正常。另外,长时段看,西方还是俄罗斯重要的合作方。制裁之前,俄罗斯与欧盟每年贸易额就达到4000多亿欧元,是中俄贸易的好几倍。俄罗斯即使“向东转”,不可能一边倒,不可能长期脱离与欧洲的合作。此外,俄也并不会排除其他亚洲伙伴,仅倾向于中国一边。因此,对于当前中俄合作,我们既要积极推动,也要抱有冷静务实的态度,特别是要学会在多边合作、也包括多边竞争的框架中,交好朋友,同时也实现抱负。

观察者网:在中俄此次联手前,美国先后在克里米亚和南海搅局,今天中俄关系的进展,是否可以视作是美国“昏招”的结果?

冯绍雷:我觉得,就事实过程来看,中俄联手更多地是一个自然而然发展而来的结局。因为,早在2011年到2012年期间,普京就已经形成了“俄罗斯经济向东转移”的想法了。

我参加了多年普京亲自推动的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2010年时,会议的题目还是“与欧洲结盟”,但到了2011年就变成了“转向亚洲”,这是多大的变化!可见,面向亚洲是俄罗斯反复思虑之后,所得出的战略政策转向。

俄罗斯地域广大但人口稀少,金融危机以后受到多次冲击,欧洲对俄罗斯能源需求的下降,俄国能源依附型的模式也到了非常关键的转折时刻。所以,普京这次前所未见地明确指出,俄国以能源为主要依托的经济模式潜能已经耗尽。如果俄国经济再不转向东方,特别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再不能得到一个开发的机会,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动力就会消失。

俄罗斯这时选择转向东方,是希望用俄罗斯、特别是远东、西伯利亚广大地区多种多样的资源,不光是能源,还包括空间、水、农业和其他矿产资源来提升本国的制造能力,实现俄与东亚的真正互动。这是中俄合作的一个大背景。

而2013年底,俄罗斯与西方围绕乌克兰问题的争端触发,2014年2月乌克兰哗变,3月份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紧接着,美国和欧洲开始全面制裁俄罗斯。而差不多在同时,西方抓住中国在东海、南海面临边界争端的时机,拼命渲染中、俄两国对于周边地区问题立场的同质性,企图同时抹黑中俄。这时,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转向东方、深化与中国合作,是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的。但那已经是2010、2011年之后的事情,所以,不能简单地说中俄联手、俄罗斯转向东方,仅是美国一手造成的。中俄联手更多源于两国本身在现代化进程中互相支持、互相依傍的深层需求。当然,此时若有人对这一进程过于敏感,死抱着把外交意识形态化的旧思维,那么坦率地说,合作抗压也不能不是题中应有之义。

观察者网:此次中俄虽然不提“结盟”,但胜似结盟,有人认为,俄罗斯是个不太靠谱的盟友,您怎样看待未来的中俄关系?

冯绍雷:我觉得,还是要有全面客观的依据、才有合情合理的判断。

首先,中俄是大国,而且是超大型体量的国家。在当前非常敏感、冲突尖锐、态势多变的国际环境之下,大国在明确坚定地表达政治意志的同时,也需冷静稳健。中俄的举手投足,还都须考虑到对自身和对国际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尽管这次普京面对着新华社蔡社长,把中俄关系称作“盟友”。我想,他本人更多地还是想表达,中俄关系超越一般伙伴关系的高水平运行,以及在重大战略问题上的高度契合——这在大国关系中的确不多见。但是,普京本人曾经非常清楚地表达过:中俄不结盟。我认为,和平时期的大国关系不结盟,的确有其深刻的逻辑。

我的一位俄罗斯朋友、目前俄罗斯最多产的作家卢基扬诺夫,曾经在我们机构演讲时说过:中俄好比两个身体壮硕的大个子,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如果没有一点点空隙,大家都会感到不舒服,别人看着恐怕也不会觉得舒服。

中俄两家的合作如何恰如其分?如何均衡务实?这是关键。目前形势的发展,无需过于人为地拔高中俄关系,当然,更不应贬损中俄关系。这还牵涉到如何看待目前俄罗斯状况的问题。

俄罗斯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国家,在我看来,她是世界历史发展多样化进程中的一个鲜明例子。俄罗斯有过足以载入史册的现代化成就,也有着令人扼腕的历史遗憾。在三四百年追赶欧洲、学习西方过程中,她竭尽全力,把一个处在欧亚大陆深处的文明结合部国家,变成了一个接近于欧洲、并达到相当水平的工业化大国。

无论是英勇顽强地抵抗法西斯的入侵,还是在科学技术领域彪炳显赫的创造,无论是短时期内成长为超级大国的辉煌,还是人文艺术领域的无数传世之作,所有这些,都给别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让人看到了她的巨大的能量。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还是没有能抵挡住陈旧、封闭、保守的内部体制侵蚀,导致苏联的崩溃。顺便指出,普京最近与美国前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的公开对话中,明确地说过,苏联崩溃的原因主要是内部问题,当然,外部影响也是有的——他加了一句——他并不相信在那样的历史关头和地缘政治转折时刻,美国出于自己的战略目的,会毫不作为。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偏向西方,在改革进程中走了一大段弯路。直到新世纪普京主政以后,俄罗斯出现转机。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中俄罗斯经济的衰退,卢布危机,特别是能源、大宗商品的价格下跌,又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杀伤性的影响。

历史地看,一个天性豪放不羁的民族,还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就范于西方式的市场经济规范;一个在东西方文明结合部宏大空间里,左冲右突扩展而成的有千年历史的大国,才情横溢,但它在形成自身认同方面,还始终面对着到底是属于东方、还是属于西方的艰难挑战。

不管怎么说,当我们在推进合作遭逢困难的时候,不要忘记俄罗斯是曾经做出过如此杰出贡献的民族,还是具有广阔潜能的一个超大国家。因此,有必要用全面均衡的观点、用文明多样性和互相尊重的立场、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伟大而又独特的邻邦。

我觉得,中俄关系要有大成就,始终是一个需要坚持不懈努力、并且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观察者网:您的这一说法相信会让有些人感到意外。

冯绍雷:我始终主张积极推动两国关系,但是,不光要看到中俄合作有着巨大空间,而且真的要加以推动,又要充分认识到合作过程的艰难不易。

一方面,俄方对中方有着极大的期待,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对合作的进展未竟人意而坦率地表达遗憾。我觉得,有必要以一种更为真诚的态度来看待中俄间合作。

首先,我们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弄明白了,该怎么通过切合实际的合作方式,不光使得俄罗斯,而且使得中国也受益?我们是否完全清楚了,有哪些方面的合作,双方可以抓紧推动,而有哪些方面,还尚且敏感,要暂且保持稳健态度,仔细规划后,再着力推动?我特别想说的是,是否需要对目前已经推行的诸多合作项目,进行几次认真严肃的、不排除组织来自第三方的客观评估,表彰优秀、且惩处懈怠?实事求是地说,对中俄关系有所批评的人,他们也的确看到了合作双方存在的一些问题。那么,除了充分肯定中俄关系所达到的高度,今后是否还需特别强调尚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旦发现问题,是否不应该再说,所有问题都是对方的,我们自己则没有任何问题?

为了避免“不靠谱”,首先,应该尝试构建合理允当而具有远见的理念——我不相信只顾当下牟利,而不顾及相互信任和合作互利的做法,能够有长期效用;其次,应当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无此难以面对双边合作的复杂实践,再有,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决定一切”的说法,迄今具有现实意义。

我最近这几年着重研究了各地区发生冲突的原因,包括乌克兰危机在内,发现这些冲突的背后,都有着同一合作对象身上、多种不同区域合作模式的互相碰撞的原委。如乌克兰危机中,俄国想把乌克兰拉进欧亚经济联盟,而欧盟又迫切需要把乌克兰拉进欧盟。在这个背景下,两方面发生冲突,这里不光有着意识形态之争,有着战略利益的差异,而且一个深层的、但又主要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在于:并没有认真做好理论准备、观念培养、干部储备、以及知识的充实。而没有这些充分准备工作,仅停留于一般的所谓区域合作理论,一旦遇到复杂情况,不同意识形态和战略利益,很快就会把原本的合作,视为对立而迎头相撞。

我们在向西方开放的同时,也要学会向欧亚大陆纵深地带开放,这是一个更难的题目。要知道,我们向西开放受到一定牵制的时候,向欧亚深处国家的开放和合作是不二选择。对此,我们不仅要表现出政治意志,不能光想着马上取得效果,还是要深入研究,扎扎实实地推进合作。

观察者网:中俄这次联手会对日本乃至东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冯绍雷:这有几个层次。这里先要明确,俄罗斯转向东方,本来就不单单盯着中国,而是希望与中国、日本、韩国、东盟在内的所有东亚国家发展合作关系,避免吊在一棵树上。我觉得这种想法也非常自然,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权作出这样的战略安排。

俄罗斯最近和日本交往比较密切,日本想用自己的金融和技术作为引诱,推动俄罗斯归还北方四岛。普京当然也看到了这种可能性。俄罗斯在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上的态度,也就是在北方四岛上问题上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即便退回到1956年,日苏和约的情况下,俄罗斯也只答应归还两个小岛。更何况现在,日俄很难再回到1956年的状态。日本现在的胃口大得很,想要的远远不止是两个比较小的岛屿,而是想拿下整个四岛。当然,日本会通过种种手段接近俄国的立场,但是双方想要在领土和经济合作之间很快实现循环互动,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另一个层面,是俄罗斯和东南亚最近在索契开的俄罗斯-东盟峰会。有些朋友说,东盟和中国之间有些敏感,俄罗斯把与东盟合作提上日程,好像没有顾及中国人的感受。

我刚才说,俄罗斯向东转,不会仅仅依赖中国。这是俄国多边外交的战略安排,东盟绝对在她的视野之内。东盟成员中,越南与俄罗斯有传统伙伴关系,印尼、马来西亚都是她军售的老伙伴。泰国最近不再向美国进口直升飞机,而是改为向俄罗斯进口军用直升飞机。军工业作为俄罗斯的强项,她非常希望能在东盟的军工市场打开缺口。

对于东盟与中国,俄罗斯通常会这样解释说,自己向越南提供的武器都要比向中国提供的武器的层级低多得多;如果俄罗斯不向越南提供,那么越南同样可以从其他途经获取先进武器。

随着中俄关系大势的发展,可以预见不论中国还是俄罗斯,都会对对方的利益关切给与更多的关注。这无碍于中俄关系大局。反过来说,中国打通中亚,向欧洲进取,触动了俄罗斯的传统影响,中俄伙伴关系也在这一领域经受考验。体量巨大国家的多样化的对外关系,不可能强求划一。从中俄关系最近的进取可以证明,任何“第三方利益分歧”,并不阻碍中俄关系的大踏步前行。

不止是中俄关系,全球各国都处在一个多样化选择的国际关系环境下,什么利益动因都有,说什么的都会有。在这样情况下,保持稳健、谨慎、乐观的态度,就不会受到太多的波动和干扰。

观察者网:中俄此番动作之后,对“一带一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冯绍雷:普京来华访问之前,在彼得堡峰会上,明确提出了“大欧亚伙伴关系”这样一个新的范畴。也就是计划未来将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都吸引进“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圈子。有可能的话,欧盟也可以发展成为合作伙伴对象。

这是一个新概念,且他在来华之前已经和中方取得了协调。这次我们可以看到,“大欧亚伙伴关系”已经正式写入了《中俄联合公报》。对于这样一个新的宏大构架,联合公报是这样强调的:从上合组织、欧亚经济联盟到东盟都有可能加入到这个合作框架中,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构想。

这个构想和上合组织什么关系?和“一带一路”又是什么关系?请注意,“一带一路”是一个以项目为推动的战略经济构想,它和欧亚联盟那样的以体制性的、规范性构建的区域合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这就需要发挥高度的智慧,以更加坚韧不拔的意志来磨合和推进复杂多样的“对接”过程。鉴于这一地区各自发展水平、文明传统、结盟关系的错综复杂,非常可能,这会是一个比当年中国东向开放更加艰难的过程,但是,这也将会是决定中国更长远均衡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

这样一个构想,充满合作机会,也蕴藏巨大挑战。我们还需要做好大量切实的准备,深化各方面的认知。在与俄罗斯及东亚地区深化合作过程当中,同时,保持跟外部世界相互关系的均衡。让“一带一路”乃至未来可能的“大欧亚伙伴关系”,真正成为我们的发展空间,也成为地区和世界和谐共处的基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钟晓雯
俄罗斯 中俄 中俄关系 欧亚名家访谈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不管枪支教育,却禁掉我谋生工具,这就是我的国家”

外交部回应布林肯:中方从来没有兴趣,不要疑神疑鬼

护栏被冲破!美国校园两派“开打”

加沙孩子感谢美国“挺巴”大学生:请继续支持我们!

李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