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赫勒,大国合作的风向标
来源:观察者网
2012-10-14 15:02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委任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为联合国赴萨赫勒地区特使。萨赫勒地区是介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和苏丹稀树草原之间的一条长超过3,800千米的地带,横贯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马里、阿尔及利亚、尼日尔、乍得、苏丹、南苏丹以及厄立特里亚等国。
这次联合国算是找对了人:普罗迪在其1999年至2004年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期间,展现出富有智慧、绵里藏针、和善于建立共识的一面;另外,他既是一名广受尊敬的“非洲通”,又有着宏伟的愿景,要为非洲这片“希望之地”带来团结。
虽然普罗迪斡旋于北京、华盛顿、莫斯科、开罗比勒陀利亚(南非的行政首都)和亚的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首都)等地之间显得游刃有余,不过他也需要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国际社会来终止萨赫勒地区的不稳定局势。在当今国际局势大背景下,利比亚动荡余波尚未平息,叙利亚又传出悲剧,加上伊朗核试验的不确定因素,萨赫勒地区可能会为本就时常落入战略互疑泥潭的世界大国们再添新的分歧。
当联合国和阿拉伯联盟的共同特使科菲·安南宣称将于八月份离任时,外界可以通过他看出联合国安理会内部矛盾重重,成员国在一些世界级重大事务上意见相左。
自从今年爆发政变以来,马里局势混乱不堪。解决马里危机是普罗迪特使任务的重中之重。马里幅员12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0万,人均GDP不足700美元,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马里经济列在全球第162位。
没有任何一名理性的领导人能接受南撒哈拉地区再出现一个阿富汗,所以必须对阿扎瓦德这个单方面宣布独立建国的政权采取果断的行动,阻止其成为基地组织的避风港,直接威胁阿尔及利亚国内稳定和欧洲安全。
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AQIM,针对阿尔及利亚政府的伊斯兰武装恐怖组织)和伊亚德·阿格·加利领导的伊斯兰卫士组织(激进的伊斯兰原教旨组织)已经占据了阿扎瓦德,虽然两股势力背景和目标不尽相同,但据称都获得卡塔尔方面的资助,它们都对马里首都巴马科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乍得、利比亚构成威胁。
由于历史原因——旧称法属苏丹的马里是法属西非殖民地的一部分——也因为法国国内有众多马里侨民,仅巴黎市就有超过8万马里人的原因,法国总统奥朗德上个月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法国高度重视马里危机,法国外交政策将支持非洲领导人作出的决定。
非洲方面,由科特迪瓦总统瓦塔拉领导的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下称西共体),正在计划援助马里政府军收复沦陷的北部城市廷巴克图和加奥。马里临时总统特拉奥雷,也已敦请安理会按照联合国宪章第七章批准马里政府使用武力。
要成功解决马里危机至少需要四项基本条件:一、必须由西共体出面牵头;二、必须获得非洲联盟及伊斯兰合作组织(马里是伊合组织创始国之一)的支持;三、必须正面且全面地解决图阿雷格人叛乱问题;四、最终计划必须取得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首肯。
不过,即使非洲方面即刻在马里北部采取行动,也无法保证这个地区的长治久安,世界级大国必须为这片土地铺设一条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在萨赫勒地区,贫穷和绝望已成为极端意识形态和反启蒙主义的温床。
经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证实,萨赫勒地区的食品和给养得不到充分保障。尼日尔、马里,甚至乍得,都面临着遭受蝗灾的威胁。
中国、美国、和欧盟应该与非洲联盟以及西共体紧密合作,共同设计萨赫勒的未来道路,进而展示中美欧三方在非洲战略上并无意树立新的敌对关系,完全可以协同合作。
在今年夏天的第五届中非合作论坛召开之前,中国公布了在巴马科以南40公里的库利科罗兴建农业研究中心的计划。中国无疑走出了极具建设性的第一步,但前景如何,还有待观察萨赫勒地区诸如水利规划、教育事业等中西合作项目的发展情况。
正因为联合国秘书长已经做出正确的人员安排,才使普罗迪特使任务成败的意义更加深远。如果国际社会在这样一个具有战略性、且目的高尚的问题上都无法团结一致的话,将彰显出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在这个全球实力重新均衡的时期,各国无法协作,为满目疮痍的土地带去和平与希望,未来的世界局势则不容乐观。
高大伟是中欧文苑主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欧论坛的创始人。
(原题为:前往萨赫勒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