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涨的电芯容量,难成储能市场竞争“特效药”

来源:观察者网

2024-04-24 19:59

(文/李沛 编辑/徐喆)超大容量电芯,已然成为储能市场“卷”起的一股风潮,自从去年5月雄韬股份展出580Ah储能电芯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有包括亿纬锂能、蜂巢能源、海辰储能、天戈能源、南都电源等多家厂商正式官宣500+Ah储能电芯产品,电芯容量指标甚至一路卷到了1130Ah,在厂商高涨的热情下,更大容量电芯的问世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至于锂电双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尽管对其储能电芯新品的容量未作专门宣传,但很可能同样有大型化的尝试。

例如比亚迪近期发布的魔方系统MC Cube-T,20尺规格下实现系统储能容量6.432MWh,单电芯容量最大提升11%,这大概率来自于长刀电池尺寸放大。宁德时代同期推出的天恒储能系统,20尺规格实现了6.25MWh高能量,其配套的“储能专用长寿命零衰减电芯”尽管未官宣容量数据,仅强调其430Wh/L的超高能量密度,但从展出实物和宣传图看,该电芯宽、高比例显然不同于314Ah电芯174*204规格,容量或较314Ah有大幅度提高。另据肇庆地方媒体此前报道,宁德时代去年底开工的瑞庆时代二阶段工程,已规划为接下来储能新产品如530Ah的大规模生产做准备。

超大容量电芯,也带动储能系统指标水涨船高,厂商近期密集推出20尺规格5MWh乃至6MWh储能系统。

在当下314Ah电芯尚且未能替代280Ah标品的情况下,这场储能电芯规格的“军备竞赛”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演进?

首先,降本无疑是做大电芯容量立竿见影的价值。

基于简单常识不难理解,尺寸放大伴随的是面积按两次方、体积按三次方增长,对于电芯而言,就意味着有效电化学成分在电芯总体积与质量中相对占比提高,“摊薄”了结构件等辅助材料的用量。例如南都电源在宣传其690Ah电芯时就谈到,在电池层面,690Ah超大储能电池的电池壳、箔材等结构件数量可减少50%,叠片效率提升150%,从系统设计角度出发,由于电池串并联数量大幅减少,不仅可缓解并联电芯一致性的挑战,还可减少50%的系统电气连接部件,因此相较于280Ah方案,690Ah电池可实现“电池层级综合成本降低10%以上,PACK和系统层级降本超过25%,集成效率提高75%,制造效率提升22%”。

此外,与货架产品相比几乎翻倍的系统能量密度,还能够大幅减少储能电站占地面积,带来土地征收、现场施工的一系列成本节约,进一步降低项目总体建设成本。

除了降本,寻求产品差异化恐怕也是超大容量电芯加速到来的一大驱动力。

一方面,在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示范下,新型储能市场为电芯厂商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在这个仍未最终定局的生态圈里,储能电芯厂商完全有机会争取价值链上的更高生态位,而非像动力电池市场那样,必须接受主机厂天然的强势地位,此前各家厂商发布的500+Ah电芯无不配套有品牌储能系统,正是电芯厂商在该领域“进取心”的体现。不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意味着从被集成者向系统集成者的嬗变,对于系统集成上怎样做出足够的差异化,树立自身品牌形象,电芯厂商自然会首先在自己的“基本功”上做文章。

另一方面,全新规格储能电芯,意味着非标自动化产线的定制开发与新增资本开支,有能力跟进这一技术与产品趋势的厂商,往往也有着甩开中低端竞争者的防御性意图。大容量电芯、钠离子电芯等技术加速更新换代,将有希望在一二线厂商与落后厂商之间划出一道深刻的能力断层,凭借有足够差异化的电芯产品,头部厂商将能够更好抵御280Ah成熟技术体系内“同归于尽”式的价格拼杀,而无力向上升级的电芯企业,则必然将在跌跌不休的标品行情中面临加速洗牌。

上月举行的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表示单纯的价格内卷没有前途可言,出路在于提升技术和质量水平,“大铁锂电池应用在储能,已经在市场上有很好的响应,我们也在积极建设生产线”。

尽管看似可收获两全其美的功效,但储能电芯容量提升是否越高越好?在1000+Ah电芯已然面世的今天,这一问题的答案却显得愈发模糊。诚然,自宁德时代2020年率先推出280Ah大容量储能电芯以来,容量提升带来的效益有目共睹,但在“低垂的果实”被迅速摘取后,沿着这一技术思路继续前进,将面临收益与风险的动态变化。储能电芯是否与特斯拉当年对大圆柱动力电池的分析那样,存在一个成本与表现折衷后的“最优”电芯容量?

现有研究表明,随着电芯体积与容量同步放大,其内部电流与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将更为明显,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温度梯度,而电池簇内电芯排列越来越密集、间隙较小,对均温散热的挑战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6米或12米长度的储能柜中集成大量单体电芯,又面临户外环境温度湿度的波动,因此不同区域温差与温升不一致性也加剧了热电耦合系统设计的难度,匹配不当,轻则直接影响电芯寿命,重则将产生热失控的巨大风险。

另一方面,从系统集成的视角看,储能电芯与变流器(PCS)的整合往往并非开箱即用,而是需要根据电芯特性、串并联架构、交流测并网标准等进行综合优化,例如良好的PCS控制策略,能大幅改善电池簇之间的SOH均衡问题,整体延长储能电站资产使用寿命。

然而当前令人眼花缭乱的超大容量电芯“军备竞赛”,正在给电池管理、热管理和PCS子系统的匹配带来更大的迷茫,面对庞杂的大电芯产品,PCS厂商定制开发往往会产生能否收回成本的顾虑。事实上,即便是卷起这股风潮的各大电芯企业自己,由于全新规格电芯势必无法与动力电池共线生产,因此同样需要权衡其未来市场订单能否覆盖产线建设、设备定制等巨额投入。

更重要的是,从商业逻辑看,源网侧储能天然浸染着电力公用事业行业的风格和习惯,与消费电子市场有着极大区别。相较于卷技术参数,储能电站持有者、投资者更关注的是资产全生命周期运营的确定性与安全性,对于故障的容忍度极低,尤其强调“眼见为实”,即经过长期规模验证的结果,而非供应商拿着产品手册数据“自说自话”。

从这样的视角观察,不难体会到电芯规格的碎片化不仅无助于、甚至还在加剧其为系统集成商或投资方带来的不确定感,而用户实际的技术导入节奏,往往高度取决于少数几家成熟供应商的动作,而这些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与产品迭代,通常是基于供应链整体情况与用户价值综合权衡后精准出招,而并非单纯在技术上锦标式地追求“能做多大就做多大”。

这样的规律,在新能源产业并非孤例,例如在风电行业同样可以看到,尽管国内风机厂商近年来竞相比拼功率参数,18+乃至20MW产品发布会接二连三,但实际能够被市场接受,走向并网的寥寥无几,海外龙头GE更是在近期公开宣布,将暂停18MW及更大额定功率的海上风机研发制造计划,转而继续对15MW平台进行优化,以避免浪费人力物力,穿越百年电力市场周期的GE此举,与国内企业形成鲜明反差。

耐人寻味的是,目前国内储能电芯双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不约而同在其新产品发布中淡化电芯容量这一指标,而是将重点放在总体系统平台可量化的经济回报和运营可靠性上,也足见领先厂商在市场策略上的老道与成熟。宁德时代在其季度业绩沟通会上也谈到,在储能市场内卷中,“公司坚持通过产品性能、品质、服务参与竞争,而非通过低价来换取短期市场。储能作为运营工具,目的是助力业主实现更高的回报率水平,这就要求储能产品具备全生命周期成本竞争力、质量竞争力,而非仅仅关注购置成本”。

总体而言,在电芯容量指标上争相内卷,并不足以为电芯厂商提供穿越储能市场周期的“特效药”,从行业生态看,当前厂商各自为战的超大容量电芯,很可能最终将在市场选择的作用下,重新向类似280Ah\314Ah的一种事实性行业标准收敛,而宁德时代无疑掌握着最大的定义话语权,其储能电芯上年内是否还有后续发布,值得高度关注,而具体到各家厂商,或许更应立足于用户本位而非技术本位进行价值思考与产品定义,少一些“自说自话”,切实确立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思维。

责任编辑:李沛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矛头直指哈尔科夫,普京首次公开俄军意图

普京特地去了趟哈尔滨,东北-远东合作前景如何?

中俄联合声明重量级要点,不只有图们江出海口

首付、利率双降!央行打出重磅组合拳

《联合声明》多次点名美国及其盟友,俄专家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