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前行—中国锂电产业上市公司2023年报数据巡礼

来源:观察者网

2024-05-01 10:10

(文/李沛 编辑/徐喆)4月30日,随着新纶新材、天力锂能年报发布,中国锂电产业又一个年报季正式收官。

众所周知,2023年锂电市场周期经历了堪称过山车般的剧烈转折,不过这样的转折,以往更多是通过公开市场价格行情或碎片化的厂商新闻为外界所知。相比之下,集中发布的2023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数据,则犹如一张针对供给侧市场主体的“X光摄片”,为外界理解产业周期影响及判断其走向,提供了更为全面、详细的数据支撑。

按照锂电业务收入占比超过总营收20%,并将新型储能系统集成厂商一并纳入的标准,目前观察者网公司数据库中,共收录了130家沪深主板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从2023年开年烈火烹油的行情顶点,到2024年一季度末,这一篮子企业经营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整体数据看,2023年,产业链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收15933亿元人民币,如再计入港股中创新航、瑞浦兰钧数据,则将进一步达到16340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基本持平,微幅增长0.89%。

细分到季度数据看,从2023年一季度至2024年一季度,链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速依次为28.20%、9.24%、-3.41%、-18.90%、-18.62%,同比数据上看,今年一季度似乎已出现企稳迹象,不过目前预言周期见底尚为时过早。如果按照这样一种图景推演,即季节性因素与周期影响相互对冲,后续各季度环比表现较一季度大体持平或增长有限,则同比指标有意义的见底回升,恐怕要在今年四季度才会真正出现。

接下来按照不同产业链环节细分,最为公众关注且熟知的,自然是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厂商所处的电芯制造环节。

2023年,电芯上市企业整体实现营收约6700亿元人民币,年度营收实现了16%的同比增长,季度营收同比增速则依次为56.87%、38.60%、5.09%、-6.76%、-10.01%,呈现逐季减速的态势,甚至强如“宁王”,也已经经历了罕见的季度营收两连跌,不过相较于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这几大主材环节上市公司,电芯企业已经算得上极具韧性了。

占据电芯成本约七成比重的四大主材环节中,相关上市公司去年合计实现营收5129亿元人民币,相较2022年5947亿元的水平有超过13%的跌幅。其中,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板块上市公司年营收变动分别为-13.77%、-6.70%、-3.45%、-24.04%,业绩变动幅度存在明显差异。

市场集中度和材料体系,是理解这一差异的两大关键。

在市场集中度上,四大主材环节从高到低依次为隔膜>负极材料>正极材料>电解液,这一排序也恰好与该环节2023年度业绩变动幅度吻合,隔膜行业由于恩捷股份占据的绝对优势地位以及重资产属性,形成对新进入者的高耸壁垒,在位厂商得以相对从容地进行销售定价与生产节奏匹配,更好平滑周期影响,相比之下,集中度较低的细分产业,面对周期波动则少有主动性可言,往往难免景气期一哄而上,低谷期一地鸡毛的情景一再上演,甚至由于尾部厂商融资、对赌等非经济因素考量,不断突破价格底线,在劣质产能出清前,可能将长时间使细分产业形成“价值陷阱”。

此外,从原材料角度看,四大主材中,正极材料与电解液均需要投入大比例锂化合物原料,因此其产品价格相当程度上也与上游锂精矿等原料行情同步波动,而2023年以碳酸锂的戏剧性行情为标志,其对正极材料与电解液厂商的影响不难想见,也造就了这两个产业环节营收表现与负极材料、隔膜的明显差异。不过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吐尽泡沫,回归2021年之前的常态水平,正极材料与电解液厂商今年的业绩表现,却反而有可能带来困境反转的惊喜。

与中游环节相比,更上游矿产开发及化合物精炼环节在2023年迎来了更为剧烈的调整,当年该环节上市公司实现营收1932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同比下跌近20%,尤其是在2023年第四季度和2024年一季度,由于一年前碳酸锂行情赶顶造成的过高基数,导致连续两个季度营收同比跌幅分别高达-46.14%和-44.61%。

其他配套环节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锂电装备制造业,2023年,该环节上市公司面对下游扩产步伐放缓的不利影响,依然实现了10%以上的营收整体增幅。

在整体营收承压的情况下,我国锂电产业链盈利能力也发生了更为明显的边际变化,全部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从2022年的26%下降到2023年末的20%,当年合计实现净利润总额1370亿元人民币(含中创新航、瑞浦兰钧),较2022年同比下滑38.7%,并且在当年四季度,正极材料、电解液、锂电装备三大细分产业已经出现了合计净利润转负的情况。2024年一季度,全行业整体净利润延续下滑态势,同比下降46.15%。

盈利能力下滑的同时,表征锂电企业经营情况的其他财务指标,也出现了方向相同而幅度各异的变化。

在关键性的流动资产科目中,全产业链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规模由2022年末约3200亿元人民币,小幅上升至去年末的3370亿元人民币,其中电芯制造环节应收账款增长近200亿元人民币;存货方面,在加强周转、控制备货和计提跌价损失等措施下,产业链整体库存管理取得较明显进展,2023年末上市公司存货合计3166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底3945亿元的水平出现约20%降幅,除了隔膜与装备制造环节存货规模继续累积,其他环节厂商期末库存规模普遍下降,电解液、电芯环节更是均有25%以上的降低,不过由于营收拖累,产业链各个环节厂商存货周转率仍较2022年普遍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部分细分产业环节盈利能力似乎已出现回暖迹象,如电芯与正极材料环节,今年一季度企业合计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6.87%和4.49%。

电芯企业当季盈利改善,某种程度上可类比于贸易领域的衰退性顺差,主要驱动因素并非营收提升,而是营业成本相较于营业收入的更大幅度下降,例如宁德时代今年一季度在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0.41%的情况下,扣非归母净利润反而同比增长18.56%,原因正是当季营业成本同比降幅(-16.27%)明显高于营业收入(-10.41%)。相比之下,正极材料企业的盈利能力改善,或许更多来自于自身的降本增效努力,从亏损面看,今年一季度27家正极材料上市公司中,净亏损企业已经从上季度的16家减少到了11家。

当然,降本增效绝非正极材料企业的专利,控制成本费用、放慢资本开支节奏、加强存货与应收帐管理等一系列手段,正在被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广泛采用,例如今年一季度,全部上市公司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合计430亿元人民币,资本支出规模同比下降约23%,同时,部分企业甚至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员工规模下滑,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员工规模总数从2022年的78204人,下降至2023年底的75973人

国内市场激烈内卷,乃至无底线“价格战”,也使越来越多锂电企业涌向海外市场寻找机会,从境外营收情况看,2023年全产业链上市公司港澳台及境外业务收入超过4100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底约3450亿元的水平有明显增长,这一趋势,预计也将在2024年得到延续和加强。

展望2024年全年锂电产业走向,如同前文所提到的,如果按照极为悲观的图景推演,即季节性因素与周期影响相互对冲,出现旺季不旺的情况,后续各季度环比表现较一季度大体持平,在这样的极端压力测试下,铜箔、辅材、隔膜和电芯制造企业,全年整体表现预计将展现更强韧性。

总体而言,由于我国锂电产业链各环节头部企业已基本完成股改上市,因而一篮子标的2023年年报连同2024年一季报,已经足以为外界勾勒出了一副锂电产业链直面周期的全景图。

在这幅图景中可以清晰看到,下游终端市场供求冲击,已经在整条产业链上完成了充分传导,而由于牛鞭效应导致的上中下游周期时滞,可能的触底回暖,预计也将按照电芯-主材-上游原料环节的顺序展开。当然,这样的推演并不意味着电芯制造企业可以高枕无忧,对风险掉以轻心,电芯厂商整体仍在垒高的应收账款及放缓的存货周转,预示着终端需求犹存变数,超预期的需求冲击并非不可想象。

但无论如何,锂电全产业链积极应战周期的努力,最终一定会为这一仍然“年轻”的产业带来丰厚回报,洗牌后的中国锂电业,也必将为全球范围的能源消费转型,带来更大的贡献与推动。

责任编辑:李沛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换一种方式,让国宝“回家”

矛头直指哈尔科夫,普京首次公开俄军意图

普京特地去了趟哈尔滨,东北-远东合作前景如何?

中俄联合声明重量级要点,不只有图们江出海口

首付、利率双降!央行打出重磅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