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白钢:稳定币是中美博弈新赛道,中国需以“虚力”突围
来源:观察者网
2025-07-08 07:48
7月3日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第3期复旦大学南土国际金融政策圆桌会,主题为“跨学科视野下的稳定币问题”。
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白钢在发言时表示,2025 年 6 月以来,稳定币议题 “破圈” 引发跨行业关注,核心动因在于中美两国相继推出实质性政策。
白钢指出,美国推动稳定币的背后是其深陷债务危机的现实。他认为,美国财政能力已被刚性债务利息兑付耗尽,传统手段难以化解危机。美国通过要求金融机构及“两房”接受稳定币作为抵押资产,构建循环金融机制,缓解债务压力。美国通过批准更多稳定币发行机构,找到了一种不依赖他国央行的内生性解决方案,尽管这一路径可能以全球金融体系为代价。
他认为,中国作为制造业超级大国,必须跟进稳定币战略,否则可能成为美国政策的代价承受方。他指出,中国面临通缩和内卷困境,需通过非传统方式恢复资产负债表扩张。稳定币代表了新历史条件下对世界货币发行权的争夺,目前只有中美两国实质性推进,凸显双方作为超级大国的博弈地位。
白钢强调,货币不属于纯粹的实力范畴,更与无法直接影响物质世界的“虚力”息息相关。中国拥有世界最强的制造业实力,但“虚力”不足,导致商品输出远超文化影响力,资产外流严重,资本市场低迷。美国则凭借强大“虚力”,通过创造新概念和话语权延缓债务危机。
他建议,中国若推行稳定币,应避免照搬美国模式,而以全球最完整供应链体系和超强生产能力为基础,结合实力与“虚力”。他认为,这不仅能缓解国内经济内卷,还可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是一个历史性契机。
以下为白钢发言全文(已经发言人审定):
我注意到,稳定币的讨论近期显著升温并且“破圈”。特别是六月以来,各行业和领域都对这一话题表现出了极大关注。这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中美两国近期在稳定币问题上推出了一些实质性措施。
一、美国稳定币政策的背景与逻辑
美国推动稳定币的举措与当前深陷的债务危机密切相关,这一点早有预估。美国的债务危机导致其财政能力几乎被刚性债务利息兑付消耗殆尽。在特朗普上台之初,我便判断,美国的财政状况已难以偿还本金,只能通过不断借新债来支付旧债利息。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美国凭借美元霸权可以无限进行货币创生,但实际上,支付旧债利息的“硬约束”对美国而言已颇为困难。我曾推测,为解决这一困局,美国可能选择一种完全由其主导的资产类别,例如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因为美国在这一领域拥有定价权。比特币的市值波动较大,若其市值再翻十倍,并要求各国美债持有人接受其作为抵押品,或许能缓解债务压力。我甚至怀疑,包括马斯克在内的一些科技右翼力量对特朗普的支持,可能与这一蓝图有关,尽管这种承诺难以公开讨论。
发展至今,特朗普找到的方案并非比特币,而是以稳定币为形态。他要求美国金融机构接受稳定币作为抵押资产,并进一步推动“美国两房”接受稳定币与房地产资产绑定。这一先例确立后,美国可要求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效仿,从而形成一个以稳定币为核心的金融框架。这一路径解决了传统手段无法应对的债务问题。
稳定币因其相对保值性,比比特币更适合作为抵押资产,且可通过循环机制——以稳定币购买资产,再以资产抵押——形成新型的金融循环。愿意接受美元稳定币的金融机构及相关利益方,可能因此承担潜在代价。然而,美国擅长转嫁风险,未来必将寻找途径将风险外化。以泰达币为例,其持有1400亿美元债券,伴随规模扩大,部分缓解了美债问题。美国通过批准更多稳定币发行机构,找到了一种不依赖他国央行的内生性解决方案。这是一个以全球为潜在代价的非传统路径,但目前来看,确实有效。
二、中美在稳定币领域的博弈
中国为何要跟进稳定币?作为超级大国,当我们意识到对手采用这一策略时,若不跟进,就可能成为其代价承受方。尽管推进稳定币存在风险,但完全按旧思路应对本身就是风险。
中国是制造业超级大国,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供应链体系,但异乎寻常强大的制造能力,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系统性的产品过剩。过去几年,全球多数国家因货币超发而面临通胀,而中国却陷入通缩,导致社会和各行业内卷加剧,资产负债表难以恢复扩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探索非传统方式。
以稳定币为代表的新型货币,代表了新历史条件下各国对世界货币发行主导权的争夺。目前只有中美两国实质性推进,凸显了两国的博弈地位。欧盟则既无能力也无意愿参与。中国若不介入稳定币领域,可能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处于被动。因此,探索稳定币发行不仅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需要,也是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重要契机。
三、“虚力”与稳定币的中国路径
我在一篇论文中提出过一个概念,我强烈推荐大家在稳定币问题上采用这一概念。传统上,我们常讨论“硬实力”和“软实力”,美国后来又提出了“巧实力”(Smart Power),但这混淆了不同性质的能力。我提出的概念是“虚力”(Visionary Power),与“实力”相对。“实力”直接作用于物质世界,而“虚力”无法直接影响物质世界,而是通过影响人的思维、意识、判断、审美和行为模式,进而间接作用于物质世界。
中国作为制造业超级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实力,但“虚力”明显不足。与我们异乎寻常的实力相比,中国的“虚力”严重不匹配。中国生产的商品与意识形态类、文化类产品的输出完全不成比例。许多人对中国的世界第一实力表示怀疑,这恰恰证明了“虚力”的不足。反观美国,尽管其实力明显衰落,但仍有许多人相信其领导地位,这表明美国的“虚力”极强。美国的主要衰落在实力层面,而其“虚力”仅受到部分影响,依然能持续创造新概念、新赛道和新话语权。
货币不属于纯粹的实力范畴。货币本身无法直接影响物质世界,只有当人们相信其价值并愿意使用时,它才具备影响物质世界的能力,这与“虚力”密切相关。虚实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例如,美国利用强大的“虚力”维持了实力。如果没有众多人对美国科技和各领域领导地位的信任,导致资产向美国转移,其债务危机可能早已爆发,根本撑不到现在。相反,中国尽管拥有最强的实力,但由于“虚力”不足,资产不断外流,实力无法充分展现。中国的资本市场,例如股市长期徘徊在3000多点,正是“虚力”不足的体现。
因此,如果中国未来推行稳定币,这是一个激发“虚力”的重要角度。正因为“虚力”不足,作为制造业超级大国,我们却面临内卷的困境。因此,中国在推进稳定币发行时,必须在“虚力”方面进行探索,否则可能面临严重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契机。我认为,中国不能照搬美国模式,而需找到一条结合自身实力的稳定币路径。中国是世界上最庞大、最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掌握者,背后是超强的生产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未来稳定币的发行,应以此为基础,结合实力与“虚力”,以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这不仅是一个金融策略,更是一个历史性契机。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