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方翻译:为什么美国总是扶植腐败政权?《经济学人》的解释太让我失望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9-01 08:40

观方翻译

观方翻译作者

【文/ 观察者网 观方翻译】

大家好,我是经常拒绝翻译的观察者网翻译。

这次美国撤出阿富汗,西方媒体的评论文章铺天盖地,我就更可以挑三拣四了。

比如《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为什么美国“乐此不疲”地扶植腐败的附庸政权(Why America keeps building corrupt client states)——在阿富汗的失败表明美国并没有吸取越战的教训》就被我“拒”了。

其实,这篇文章本来挺吸引我的,“美国总是扶植腐败政权”这题目我们中国人熟啊。

当年的国民党政府,虽然不能说是靠美国扶植起家的,但美国确实长期支持。至于国民党腐败到什么程度,这篇小文章肯定是写不下了,反正连美国人都看不下去。

杜鲁门在自传中愤怒地说:“国民党都是腐败分子, 都应该进监狱”,“他们从我们数十亿美元的援助中偷走了7.5亿。”

而中国周边的韩国李承晚政府、南越吴庭艳政府,那可是货真价实,由美国扶植起来的傀儡政权。它们同样腐败透顶,弄得民怨沸腾。

在拉美、非洲、中东的第三世界国家,比如海地、尼加拉瓜、利比里亚、刚果、伊拉克等,美国也往往和腐败分子为伍。当政者最终或死或逃、政权土崩瓦解、美国讪讪退场,是常见的结局。

总之美国政府看人真的是很有水平,对腐败分子一找一个准。大牌杂志《经济学人》也来探讨这么有趣的问题,完完全全吊起了我的胃口。

《经济学人》的文章将美国在阿富汗及越南的铩羽归结于扶植政府的腐败无能:卖官鬻爵(local officials often buy their posts)、任人唯亲(patronage networks)、贪污兵饷(commanders could steal their salaries)、军政沆瀣……

文章的观点应和了目前美国相当一部分人的思路——“强大、富有且自由”的美国又一次被腐朽无能的“猪队友”拖累了——然而,说了一通现象,标题里的“为什么”,感觉基本没碰啊。

文章最后几段才点题,认为美国在阿重蹈覆辙的原因是:

首先,学者们都认为“腐败”是一种治理形式,靠亲友关系来治理,就像福山说的前现代国家的情况,人家就是这么过的。

其次,干涉是军队主导的,军方倾向于乐观的报告和短期思维模式。军官们把精力放在如何在9个月轮换期内积极作为,但这不适合用来处理腐败问题。

最后,负责援助的机构,衡量成绩的标准,就是花了多少钱,因此给予的援助过于慷慨,导致穷国热钱遍地,通胀严重,即使诚实的公务员,为了维持生计,也不得不要点好处费。

我对《经济学人》这篇文章,那是大写的服气。原来美国频频跌入同一条河流,基本就是这些“技术性问题”导致的。

政治学者的思路、军官们的习惯、援助机构的标准,上次没解决,这次没解决,只要再来点“技术性调整”,下次肯定可以解决。

但在我看来,这些“被腐败蚀空”(hollowed out by corruption)的政权非但不是美国被迫背锅的恶因,却恰恰是由美国亲手种下的恶果:

1. 推行的美国式民主和价值观自带腐败“基因”

20年前,美军踏入阿富汗时,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奉行的是所谓“民主和平论”,在他看来,“在中东地区,只要仍然存在暴政、压迫和怨恨,就将继续产生威胁美国及其盟友安全的个人、组织和行为”,而根除这些恐怖源头的灵丹妙药就是美式民主。

这当然不可能成立,美国自己国内就充满着压迫、怨恨,美式民主一点用都没有,只会加剧撕裂,制造对立。一个国家“民主化”后一盘散沙,确实无法再以国家力量威胁美国,但恐怖主义发展、生存的空间反而可能更多。

就腐败问题来说,美式民主的“政治献金”“旋转门”,以及选举后的“按功论赏”,在大部分痛恨腐败的中国老百姓看来,妥妥就是“腐败”。

美军也是腐败的“一把好手”。问问五角大楼,那些奇贵无比的厕纸、杯子,都是怎么采购的?

种种交易、回扣,与《经济学人》借福山之口讲的所谓“前现代国家”,也没有多少本质区别。最大的不同点可能在于,美国有所谓的“法治”,因此只要发生在法律框架内,不管多么不合理,都是“合法”的。

2. 美国干预缺乏合法性,谈何法治?

美式法治也许可以遏制那些无比猖獗的全局性腐败,或将其变为公众可以容忍的全局性腐败。但这套机制,不是短时间能建起来的,仓促推行,注定水土不服。

当地原有的政治秩序之所以能够延续,正是因为“它们是当地生存和发展的经验积累”,才能有效地维系政治和社会秩序等方方面面,但美国完全不顾及这些国家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独特历史、文化和特征,一味照搬美国模式,导致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整体的崩溃。

所谓的“前现代国家”其实也有自己的行事规则,但美国入侵后,旧体系受冲击,新体系又建不起来,权钱交易等腐败的程度,比过去还严重也就不奇怪了。

而且,美国的行径也无助于在当地建立对法治的信任。美军在海外一向乱来,犯了事也经常只是在军事法庭上从轻发落,几乎不会在派驻国接受当地法律的制裁。

在打击恐怖主义的过程中,美军更是屡屡践踏法律、条约。作家艾哈迈德·拉希德在他的《陷入混乱》(descent into chaos)一书中这样评价美国虐囚事件:“对于美国和人类来说都是一次倒退,对美国及他的盟友,并对整个国际体系造成了永久的损害……在美国对虐俘、设立秘密监狱等行为的纵容作出的榜样下,这些国家通往民主和抵抗极端主义的努力倒退了几十年。”

只要美国需要,人权、法治都是可以扔到九霄云外的。谁还会惧怕法律的制约?

在现实中,阿富汗的法治建设也未得到足够的支持。2002年4月的G8会议决定对阿富汗的战后重建进行援助,SSR(Security Sector Reform)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根据该项目,阿富汗每年将得到数十亿美元国际援助,以用于军事、警察、司法、禁毒等体制的改革和重建。

但这些年来,SSR项目预算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拨给了军事和警察的改革,司法改革得到的拨款仅占预算总额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

3. 追求美国利益最大化,能吸引到什么人?

《经济学人》文章把美国称为世界上最理想主义的国度之一(“among the world’s most idealistic nations”)。不可否认,美国有些人确实是抱着善意宣扬美式“民主”的,也有真心认为“自由”压倒一切的。这样的个人固然偏狭,被“救世主”情结冲昏头脑,以一种“爹为你好”的心态看待世界,但也许还可以说是“好心办坏事”。

不过,这种现象基本停留在个体层面,到国家的政策上,美国则是高度追求利益最大化。

独裁政权也好、家族式垄断也罢,只要对美国俯首贴耳,乖乖做好美国的傀儡和利益代理人,非但不会遭到美国的制裁,反而能坐拥保护伞和大把美援。甚至对美国而言,独裁政权反而是更容易把控的对象,因为独裁者们通常会为了维护自己和统治集团的利益无限依赖美国的撑腰。

而一旦独裁者激起的民怨过大,难以维持,美国会果断抛弃。美国通过《美国对华关系白皮书》放弃了蒋介石政府;通过策划政变除掉了南越的吴庭艳政府;通过狼狈撤军抛弃了阿富汗的加尼政府。

当他们与美国的利益相冲突时,美国还可能挥起民主的大棒,转脸清算他们的独裁恶行,并酝酿扶植下一个傀儡。

有时,某些决策者甚至只是追求军工、石油等少数集团的利益,连美国的长远利益都不顾了。《经济学人》认为美国大撒币是在阿富汗犯下的错误之一,但不撒币,又怎么能方便创造让国内利益集团谋利的机会呢?

2019年12月9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了关于阿富汗战争的2000页机密文件,这些文件是从2004年到2018年美国政府就阿富汗战争对600多位内部人士做的采访记录。

文件披露了在这场没有胜算的漫漫战争泥沼中,真正的受益者:

一是美国国内军火商。而且这些军火商跟政府、五角大楼都有密切来往,关系盘根错节,进一步推动着战争的勉力维持;

二是美国的军事承包商。为美军提供物资保障、运输、咨询的承包商们,同样从巨额军费中分得一杯羹,承包商再以“政治献金”的方式,将好处反馈给美国军方和政界的高层们。

对于美国而言,那些国家只是自己的原材料提供地、资源掠夺地、军事训练地、地缘政治优势地等等,当地人也不傻,这些“本心”是藏不住的。那么你吸引来的人,会是无私奉献、任劳任怨、两袖清风、为人民服务的人吗?

傀儡政权里的人,基层公务员往往也就是糊口饭吃,混混日子,按《经济学人》的说法,通胀压力下维持生存也算“情有可原”。有些头面人物则是为自己的族群在“新政府”里找点话语权,求个太平。这两类人,无论他自己是“人微言轻”还是“德高望重”,对于别人的腐败当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次一点的,同流合污,谋点小利;而真正的“积极分子”,投靠的理由恐怕只是在国内大量敛财,最大限度地填饱自己和亲信裙带们的肚皮,并反过来拿着美国的援助,向美国部分集团疯狂输送利益。

甘当傀儡的买办政府,国家利益和民众福祉仅仅是他们敛财的垫脚石: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经济秩序崩坏、通货膨胀惊人、民不聊生,而大量的美国援助还是进了四大家族的私人口袋;海地民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杜瓦利埃父子却挥金如土、纸醉金迷;阿富汗战火连天、民众整日担惊受怕,加尼前总统的儿女却在英美过着无忧无虑、富足体面的生活。

傀儡政权里相当多的中上层人士,恐怕都抱着“捞一票就跑”“能捞多少捞多少”的想法,“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必然导致腐败肆虐、战斗意志低迷、战力低下,即使拿着大把美元、操着大量美式装备,也不过是担任了对手的运输队,这也解释了国民党的兵败如山倒,与交相呼应的西贡时刻和喀布尔时刻。

《经济学人》的文章在末尾写道:

“美国……未来很可能还要去拯救更多的受苦的国家。如果美国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还认识不到依靠美元无法建立起一个真正的政府,那就很容易重蹈覆辙。”

这也多少解释了为什么虽然美国一直自认为在反思,却还是频频跌入同一条河流,甚至跌得越来越狼狈。

《经济学人》所谓的教训中,仍充斥着救世主式的霸权逻辑(最富有和充满理想主义的国度、拯救受苦国家),仍然局限于细枝末节的“技术性”分析。

遇到挫折,各种层面的分析当然都是需要的,但那些无法通过技术性调整解决的问题根源,《经济学人》避而不谈,隔靴搔痒,又是为什么呢?到底是不明白,还是不愿说、不敢写呢?

反正,下一次踩坑的还是美国,又不会是《经济学人》。到时候无非再写点文章吐槽一下,赚点吆喝,这大概也是《经济学人》的利益最大化吧。

(执笔/ 张依 刘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阿富汗 阿富汗撤军 腐败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直播:嫦娥六号发射升空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