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选举:口号虽然重了,GDP可是实打实的!
来源:观察者网
2014-11-18 00:00
所谓心无蓝绿,才能超越蓝绿。这不,台(dai)湾(wan)两大党的两位议员就想到一块儿去了,宣传文案上除了头像和名字,政见一字不差。网民调侃说:“真真是国民党、民进党一家亲!”
嘿!别忙着笑,人家口号虽然重了,GDP可是实打实的!
大家来找茬!请找出名字与头像之外的第三处不同!
造势大会,还是全民嘉年华?
台湾史上最大规模的选举——“九合一选举”马上就要在11月29日投票,选出上至县市长、下至村里长的11130位地方公职人员。台媒笑称这是台湾政坛“最澎湃的求职潮”。
选举早已成为台湾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每到选举季节,动辄数万人参加各阵营的造势晚会。人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犹如赶去参加嘉年华。
“民主香肠”或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台式民主滋味”。台湾作家廖信忠曾写道:“(台湾开放党禁之前)在这些党外的场子中,总会有些卖烤香肠的小推车,他们大概都是一些基本上支持党外运动的烤香肠小贩,有时上面可能会放个掷骰子赌香肠的碗。他们如游牧民族般跟着党外或后来民进党的造势及抗议场子四处移动。除了卖烤香肠外,还有糯米肠、饮料等东西,这种香肠摊在当时通称为‘民主香肠’。”
这是早年台湾民主运动特殊的风貌。上世纪80年代,许多美籍台湾人回来参与街头运动,回美国后最怀念的竟是路边的“民主香肠”。
台湾“反服贸”期间街头的“民主香肠”
为了吸引目光,台湾政客近年的造势活动不断推陈出新,从“民主香肠”到现在的美食加美女,选举造势越来越像一场嘉年华会。
此次“九合一选举”,连战之子连胜文代表国民党竞选台北市长。据媒体报道,9月14日晚的造势晚会现场,有吃有喝有玩。现场准备了香味四溢的炒米粉、姜母鸭、猪血汤。不到晚上6时,排队人流已经绕了两弯。志工说,发送的美食超过2000碗。
台上还有歌舞表演,歌曲“顺应”地方民情,以闽南语歌曲为主。乡亲们边吃边喝边看,候选人则在人群中穿梭,跟捧场的人们热情握手、争取选票。最后,候选人上台宣讲政见,带领台下民众高喊“冻蒜”(当选),活动到达高潮也就此落幕。
据称,如果是竞选市议员或是区里长,活动会更加“接地气”。义剪、义诊、抽奖、游戏、点心、饮料……吸引所属区域选民来造势活动现场免费乐一下,被候选人认为是营造亲民形象的不二法宝。
“选举”商机吸引越来越多业者加入,岛内政治逐渐走向娱乐化、产业化。人潮与人气之间,再也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
选举产业,到底造福了谁?
《南都周刊》2010年第40期曾以“台湾为什么有创意”为主题。文章借由台湾一名政治公关公司主管之口说,“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有一部分就是透过选举而来的。”
《南都周刊》2010年第40期封面:台湾为什么有创意
1990年,台湾出现专门承接选举事务的营销顾问公司。顿时全台从北到南,这类公司遍地开花,威肯、新高山、战国策等公司纷纷成立。1991年大众媒体开放政治广告之后,许多商业广告公司(如联广、奥美)也加入战局,广告才子孙大伟、范可钦都是在此风潮下入行的,甚至像威肯、新高山这类蓝绿色彩明显的业主,还打入竞选团队的核心,成为重要的幕僚人物。
战国策政治公关公司是台湾最大的辅选公司。公司负责人吴春城2012年接受香港《明报》采访时表示,台湾选举经济兴盛,每名“立委”的竞选经费平均达4000多万元(台币,下同),政党的经费更是天文数字。项目则包罗万象,大到造势活动,一场便要数百万元,小到一、两元的赠品,辅选公司都可承办。
相较一般商品的公关营销,选举文宣是短时间、大量、快速的零合游戏,答案只有一个,非胜即败,所以这个“化妆”技巧要比一般商品难上许多,因为这个商品是“人”。背后的操盘手,正是一群懂得人性、精通议题、靠选举吃饭的政治公关。
前倒扁运动发起人范可钦——对,就是和施明德一起给黎智英出谋划策的人——认为:“政治广告就像跟选民谈恋爱,所有的方法都要尝试,苦肉计、天天送花、甜言蜜语、装可爱,反正就是要拿出爱你的证据。”
大学主修戏剧的新高山负责人沈富祥,则喜欢以戏剧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他说:“政治文宣其实就是在设计一场戏剧,戏剧首要选角,只要角色对了,不管我们这些创意人写什么烂剧本,拍什么烂戏,都一样好看。”
今年民进党在嘉义县竹崎乡长选情非常激烈,多次协调无效,人选难产。9月15日,两位参选人县议员曾亮哲与前乡长王焜弘,做出“无奈但惊人”的决定,到真武庙以掷筊方式决定
通常情况下,候选人一定要大打广告。台湾文化大学广告系副教授钮则勋曾在2012年表示,台湾总统大选的经费大得吓人,仅在电视上卖竞选广告,一次30秒,就是9万元,国民党在这方面的花费达2亿元,民进党至少也有一半。而前些日子,连胜文在西门町的一幅巨型广告,引起民进党的注意,因为这幅广告的月租费高达80万元。
连胜文在西门町的巨幅广告涉嫌违规
现在距离年底首次“九合一”选举不足二十天,候选人们都在使劲拜票拉票,给选民“送礼”必不可少又玄机多多。
近年来,台当局严查贿选,规定一次送30元新台币以上者皆为行贿。因此各候选人都要求厂商将赠品的价值控制在30元以下,这也考验着厂商的智慧——什么礼物价值不足人民币六块钱,却又能赢得选民欢心?
30元的小礼品,实用的最受欢迎。经典案例是现任国民党籍“立法院副院长”洪秀柱。1995年,她参选“立委”时,设计出一个印有她照片、可挂在腰上的扁平矿泉水,且水壶可反复利用。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民众争相到其竞选办公室索取,洪秀柱最终高票当选。20年来,每逢选举,这种扁平水壶仍被不少候选人选用,也是选举中最受欢迎的文宣赠品。
候选人推出各类与选举有关的创意产品,帽子、公仔、钥匙圈、纪念笔、环保袋、面纸、原子笔、记事贴、头巾、纸杯、T恤,应有尽有。
台北市长候选人连胜文阵营的文宣品走实用路线,除面纸外,还有保冷毛巾、手机架、滤水网、眼镜布;柯文哲的募款小物展现医师特质,有冰温枕、牙签、棉花棒、口罩、冰箱除臭垫等,还有“翻桌吧!温蒂妮”桌游纸牌
考虑到台湾选举之频繁,可见这些赠品也极大地带动了台湾小商品制造商,甚至还惠及大陆企业。早在2004年,BBC中文网的报道就曾提及,“大概是因为台湾很多制造业的厂商都转到大陆去设厂了,所以不管是阿扁还是连战阵营的竞选商品,不少是‘大陆制造’的。也就是说,双方支持群众手中拿的、身上戴的商品中,很多都可能是‘来自大陆’。”
据该文所述,两党的造势活动不仅让公关公司和艺人捞足了油水,“租椅子”的生意也应运而生。毕竟那一场场造势大会,动辄就是上万人的场面,一办一两个小时,甚至更久,总不能都要民众站着听吧,所以需要大量可以搬动的轻便塑料椅。
这门生意也是有学问的,不只椅子数量要够,搬得快,还要考虑怎么摆“场面”才会“好看”。做这行的生意人告诉媒体说:譬如1万人的活动,大约摆个八九千张,让有些人有位子坐,有些人没位子坐,站在周围,看起来就会很“热闹”。
选举时,各个候选人要印很多的宣传单,一次是几十万份,几百万份,带动了印刷业的发展,排版业甚至设计的行业也都会随之发展起来。
宋楚瑜当年竞选台北市长时的文宣广告
据台湾《工商时报》2011年11月17日报道,正当“总统及立委二合一选战”倒数计时,台湾的广告业和出版业也跟着发选举文宣财。2家出过“总统书”的出版社圆神及远流狭路相逢,圆神先推出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的自传《洋葱炒蛋到小英便当》,半个月销量破10万本,破陈水扁《世纪首航》3个月销量破10万本的纪录。远流发行台湾领导人马英九的《倾听与对话:感动台湾人的16个故事》,首刷量为3万本。不过都不及李登辉,当年一本《台湾的主张》(1999年)累积销量达四五十万本。
电信产业也能在竞选战中分得一杯羹。2012年“二合一选战”最后关头时,不少候选人通过短信拉票固桩。1月13日,台北市和新北市各区“立委”候选人纷纷把握最后一天发送催票短信。台媒计算称,若以平均每位候选人发出5万条短信计算,89名候选人就发出445万条短信。新北市第六选区国民党“立委”候选人林鸿池阵营光是1月13日一天就发出5.5万条短信,花掉大约6.6万元。
据台湾民视6月报道,越来越多的参选人订制胖卡车做宣传,也造就了一笔选举财,改装厂老板说,他们最近的订单,比之前多了2-3成,每个月营收增加了100多万。
不少候选人改造“竞选胖卡车”上路宣传,改装车厂这半年生意大好
……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选举制胜的法宝有两个,一个是金钱,另一个我忘了”
选票政治的老家美国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选举制胜的法宝有两个,一个是金钱,另一个我忘了。”
台湾的选举制度也对参选者设有不少参选门槛。根据岛内“选罢法”,要成为当局领导人候选人,除了年满40岁、在台湾居住半年以上、“设籍15年以上”,还要有“政党提名”或“连署提名”。“政党提名”是指政党可以推荐候选人,但前提是该政党必须在上一届当局领导人“大选”或“立委”选举中的得票率大于5%。尽管目前台湾登记在册的政党已经超过250个,但有能力达到这个门槛的只有国民党和民进党,其他小党小派都被“拒之门外”。
符合推荐资格的政党提名的候选人须缴交1500万元的保证金,选票率低于5%不发还。不获政党提名的参选者虽然可以选择“连署提名”的方式,但连署人数须在45天内达到上一届“立委”选民人数的1.5%,以2012年“立委”选举为例,约25万人。这意味着参选者必须要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才可在短时间内筹集到数量庞大的连署人数。尔后,参选者还要缴交1500万元的高额保证金。
选举是烧钱的游戏。报名、参选都要交钱,动辄成百上千万地交。打广告要钱,插旗子要钱,发传单和选票要钱,请人来站场,要给他们车子坐,提供便当和矿泉水,就算是“义工”,也得给适当的补贴。还有些可能有但不能说的,买票啦贿选啦……
高雄市选委会举办“九合一”选举号次抽签,无党籍市长候选人周可盛当众脱衣
本次“九合一”选举,“中选会代理主任委员”依照“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规定,公告选举竞选经费最高金额,新北市长选举为新台币1亿538万4000元(新台币,下同),高雄市长8888万4000元、台中市长8790万元、台北市长8769万元、桃园市长7867万元、台南市长7636万1000元。不过,竞选经费最高限额现在已没有处罚规定。
香港《大公报》9月2日文章称,从台湾选举制度的设计来看,即使有才华的人,但如果没有政党支持、没有响当当的知名度、没有坚固的财力,参加选举不过是一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除了“大选”,“地方选举”也是烧钱的游戏。虽然“选罢法”规定,县市长候选人的选举经费不得超过3000万元,但实际上最起码要花1亿元。
说到这,我默默地为连胜文担心了一把——当对手柯文哲说自己选举经费不会超过8000万元时,不喜被称为“权贵”的连胜文慨然回应,我也不超8000万!
台湾几次“大选”,2004年陈水扁创下花钱最高纪录,达20亿元。4年后,被陈水扁贪腐案拖累的谢长廷很苦,只募到4亿元,却花了4.2亿元,倒贴2000多万元。同一年,马英九和萧万长政治献金收入6.7亿元,最后结余3746万元。2012年,民进党又财大气粗起来,蔡英文花掉了10亿元,胜选的马英九却只花了6亿多元。
以上都是账面数字,实际花了多少钱,只有当事人心知肚明。台湾《联合报》的评论文章直言,众所皆知,政治人物惯用两本账,定期向监察部门申报的,充其量只是美化过的账目。超了怎么办?没关系,账不要走选举办公室,只需走诸如“后援会”、“某某之友会”,选举账面漂漂亮亮审查过关。
台湾的选举相当多,加起来要花掉多少钱?
台北大学教授郑又平曾为此做过统计:“大选”,蓝绿两党保守估计各花10亿元,加起来就是20亿元;县市长选举,一个人最起码要花1亿元,两大阵营、23个县市,等于是50亿元以上。100多席“立法委员”,参选近300人,一个人就算只花2000万新台币的话,加起来近60亿元;还有县市议员选举20亿元;乡镇市长选举20亿元;乡镇市民代表还有村里长的选举20亿元。加起来,每4年一轮的选举季,得花掉190亿元。
在这种拼命宣传、拼命花钱、拼命运作、拼命想赢的选举面前,两个市议员的文宣重了,有什么要紧的呢?最重要的是“写着”的政见都是为民谋福祉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