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全胜:实践和逻辑都是科学理论成立的必要因素
来源:观察者网
2013-11-27 15:52
最近,陈平和茅于轼关于“真理的检验标准”的讨论,引起了学界的热议。
引起热议的原因,是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三个观点对立的经济学家,陈平认为芝加哥大学教授法玛(Fama)提出的“有效市场理论”被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践所否定,因此目前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不是科学,只是前科学。茅于轼则回应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逻辑。
这次讨论之所以引起学界的关注,主要是这个讨论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1、西方主流经济学是不是科学;2、检验科学理论的标准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经济学方法论的根本问题,因此这次讨论尤显重要。
因为这次讨论恰逢十八大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三中全会也被人们寄予厚望,期望能像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那样,成为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转折性事件。正是在1978年的三中全会中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陈平教授和茅于轼教授关于“真理的检验标准”以及“西方经济学是否是科学”的讨论引来学界关注
此次陈平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理论方面,而且也牵涉到十八大三中全会的道路选择问题。因为,中国如果完全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进行变革,但其经济理论基础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而且2008年的经济危机也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中国如果不进行深刻的变革,这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也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终究会蕴含着社会崩溃的危险。因此,变革,已经成为了所有关心中国发展的人们的共识。
但是,怎么变革?是完全按照西方的主流理论,还是回到前三十年,或者自己另起炉灶搞一套?这是当前中国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需要一个标准,茅于轼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逻辑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这次讨论引发广泛关注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个人认为实践和逻辑是检验真理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也就是说,理论要经得起实践和逻辑的双重检验,才能被当做科学,缺少任何一个要素的检验,都有待科学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还不能被看作是成立了的科学理论。
我们可以从波普尔举的一个例子来做一个稍显简单但很直观的解释。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一书的第九章《逻辑演算和算术演算为什么可应用于实在》中,举了一个例子:把两只兔子放到一个篮子中,再把两个兔子也放进篮子中,请问篮子中有几只兔子。如果按照我们常用的算术演算,显然2+2=4,答案一目了然。但是,算术演算是高度抽象的,其成立有严格的前提条件:1、四只兔子是完全一样的;2、打开篮子的时间过程被忽略了。因为在我们放进去兔子的时候,打开篮子的时间长度不同,也许会生出不同数量的兔子,因此按照我们的实践检验,2+2并不总是等于4。
从上面波普尔的这个直观的例子可以看出,科学理论的成立有其前提条件。这就意味着,科学理论只是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它只能在其前提条件下才能成立。
因此,当我们把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实践情况与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否一致或者非常近似,如果一致或者近似,我们才能放心地在实践中使用这个理论,按照理论推断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那么,反过来说,理论是否成立,不仅仅要在逻辑上没有矛盾,还要把它放到实践当中,在其所设定的前提条件下进行检验,如果能得到与理论一致的实践结果,这个理论就是(在其前提条件下)成立的。
物理学家是严格按照这个过程来检验其理论成果的,但是经济学家离这个检验过程还很远,弗里德曼甚至认为理论的前提假设不需要真实,而只要有预测能力就可以了。正因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对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和实践不重视,陈平才会急呼“西方主流经济学不是科学”。
个人认为,茅于轼非常精通西方经济学理论,他提出的“择优分配理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均衡理论思想观点是完全一致的,他的理论如果放到西方研究机构,也许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思想才会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高度一致,就是重逻辑而轻实践。也正因为如此,他提出了一些观点,如“教育高收费才能提供更好的普及教育”等,这在逻辑上有一定道理,但却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当下茅于轼提出“逻辑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不说是和他历来的思想观点是一致的。
但茅于轼提出“逻辑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有时候实践检验非常困难,逻辑检验具有与实践检验不同的效果。如伽利略通过逻辑检验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结论,设想把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绑在一起,是比原来两个物体下落得快还是慢?这就从逻辑矛盾上反驳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也许因为这个原因有人认为伽利略根本没有做过斜塔试验)。如果人们仅仅通过实践反复试验观察,重的物体确实比轻的物体下落快,实践很难做出检验,因为那时的试验条件还无法建立一个真空条件而去除空气的影响。因此,个人认为逻辑检验和实践检验是同等重要的,是科学理论成立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当然,我想茅于轼不是不重视实践,只是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这一点,西方主流经济学尤其严重,具体表现为过度重视数学形式逻辑的应用,而忽视理论赖以成立的前提条件,以至于凯恩斯在《通论》的序言中就专门说到“如果正统经济学有错误的话,其病不在上层建筑,而在其前提之不够明白,不够普遍,——上层建筑在逻辑上总是很少非议的”,凯恩斯这段话非常清楚地指出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问题在于其前提假设条件的局限性,与现实严重不符合,而不是在其逻辑推理上的问题。
目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均衡理论,其前提假设条件是完全竞争、完全信息、理性人,但这样的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社会实践的一致性有多少?如何检验?是逻辑检验还是实验检验?这是问题的根本。
因此,当前在中国改革转型的又一次关键时刻,就需要经济学理论有新的发展甚至创新,而这种发展和创新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论和争议,怎么来评判这些新的理论和争论,在方法论甚至在哲学方面有一个比较一致的标准,尤其显得重要,这也是这次讨论引起广泛关注的根本原因,期望这次讨论能给中国经济学界带来新的活力。
本期讨论者简介
何全胜,中国农业大学毕业。中天经济研究中心学者。主要著作为《交易理论》。该书从交易的角度,提出新价格理论,尝试为经济学建立一个新的微观基础。个人主要观点:(1)经济的本质是交换,用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收益,强调效率,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2)政治的本质是强夺,用强权夺取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利益,强调公平,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3)公平交易是政治经济学的同义词,需要人们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效率与公平、自由与管制、市场与政府之间进行权衡,走向任何极端都会将人们带向哈耶克所说的“通往奴役之路”,不是成为权力的奴隶,就是成为金钱的奴隶。
翻页请看延伸阅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节选自何全胜著《交易理论》)
如果正统经济学有错误的话,其病不会在其上层建筑,而在其前提之不够明白,不够普遍,——上层建筑在逻辑上总是很少非议的。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人们对经济理论的企盼和依赖也越来越强烈,人们迫切希望从经济理论中发现经济活动的科学规律,从而提高人们的经济能力和生活水平。但经济学的结论却往往使人们感到疑惑、彷徨和失望。在经济危机面前无所作为的经济学家和经济理论,使人们对经济学的质疑和批判也越来越强烈。这种质疑和批判不仅仅限于大众层面,在经济学家内部也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当然,提出这个问题的人,目的不见得就是否定经济学,只是希望人们能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科学来看待,奈特曾经说过:“经济学,或更为准确地说,理论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唯一的一门渴望以严谨著称于世的学科”。不可否认,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无疑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情结。
人们相信科学,是因为科学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给人类文明进步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到目前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新进展,科学成果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影响。当今科学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就是真理,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作为经济学研究者希望世人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经济学,给经济学以科学的地位,并且期望经济学理论能够为人类社会文明做出重要的贡献,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经济学从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时诞生,已经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和工业革命几乎同期诞生,但经济学是否属于科学,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科学性,却一直饱受争议,直到如今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答案。
与人们强烈的科学主义情结相比较,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人们不得不提及这个问题的另一方面:什么是科学?按照目前科学哲学的发展,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还是一个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判断科学的标准还没有。索达吉堪布在《佛教科学论》中,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他甚至认为佛法在某些方面,还是超越科学的。由此可见,没有标准,也就无法判断某些学说是否是科学,也根本无法对这些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因此,对于经济学是否属于科学的争论,不能完全把原因都算在经济学方面,人们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
一般地说,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但并不是任何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都是科学。因此,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历来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点。
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逻辑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达尔文对科学的定义同时也指出了科学理论的来源:演绎——归纳。人们认为科学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于经验归纳,这也就是逻辑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性原则作为检验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逻辑实证主义是20世纪 30-50 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哲学流派,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原则。
20世纪40年代后期,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就否定了逻辑实证主义,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认为有限不能证明无限,个体不能证明整体,过去也不能证明未来,经验归纳不是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仅仅是概率推理,因此,证实不能作为科学的划界标准。
波普尔认为经验要以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证伪主义有两个优点:第一,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比如,再多的白天鹅也不能证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而只要有一只黑天鹅就能证明“天鹅都是白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所以,经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用于证伪科学理论;第二,证伪主义可以避免对错误理论的辩护和教条。如果坚持实证主义,那么一旦出现与理论相悖的经验,人们便会做出特殊的假设或限制以使得理论能满足经验,但实际上这样的假设往往是极不科学的。证伪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它们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却会被随时证伪。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以经验检测的“可证伪性”而不是“可证实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陈述的划界标准,并以“问题-猜想-反驳”的“试错机制”代替“观察-归纳-证实”的“实证机制”,为科学知识的成长提出新的解释。人们可以大胆地提出假说和猜测,然后去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合的事例,根据事例对假说进行修正,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至将最初的假说全盘否定。“试错机制”对理论的修改和完善是没有止境的,“试错机制”的结果只能是一个较好的假说,但不是最好的假说。最好的假说是终极真理的代名词,与科学精神相悖。
但是,证伪主义也冒着推翻正确结论的风险。如:欧几里德几何是建立在平面几何上的,非欧几里德几何是建立在非平面上的;牛顿经典力学建立在时间不变的时空观下,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建立在时间会改变的时空观下。沿用证伪主义,很有可能会否决两种理论中的任何一个。因此,当代科学哲学家不再以证实或者证伪来评估科学的标准,而是提出了理论选择思想:当没有更合适的理论的时候,验证并不会放弃现有的理论,也就是说,虽然科学家相信现有理论比新的理论得到更大程度的证实,但新的理论可以提供更重要的研究方向,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理论选择思想需要建立“选择”的标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解答,并给出了自己的“选择”标准,对于这些标准,主要有四类:
一是库恩倡导的科学范式理论,当科学家遵循同一个范式时,他们就在从事所谓的常规科学,而当解决问题过程中范式遇到危机时就会被另一个新的范式所取代,从而促使科学的不断进步。但是,库恩并没有给出范式的精确定义,也无法对不同范式进行比较以阐明范式转换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库恩无法明确“标准的标准”是什么。
二是拉卡托斯认为科学应当是被“科学研究纲领”所主导,即人们应该关注修改和比较理论的规则,而不是评估理论的规则。在拉卡托斯看来,对理论的修改如果不是特异性的,符合“科学研究纲领”,那么,这项修改就是一种改进。拉卡托斯把“科学研究纲领”作为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很难把握,因为这个“纲领”也总是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的修正和变化,人们因而也就没有“标准”可言。
三是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论的非理性主义或无政府主义学说,费耶阿本德把科学理论置身于一种高度评价个人自由的伦理学框架内,从而可以根据个人的主观价值和意愿自由地在科学与其它形式的知识之间进行选择。显然,对于个人如何“自由的选择”,费耶阿本德也没有明确的标准。
四是劳丹重视研究传统的科学增长理论,劳丹认为科学是一个寻求解决问题的体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真实性”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从而要由问题产生理论,知识的进步在于解决越来越多的重要问题。但劳丹提出的“重要问题”本身是个相对概念,究竟什么问题是“重要”的,也没有一个判断的标准。
从上述科学哲学的观点看,学者们试图发展出一套精妙的关于理论选择和科学性质的思想,但科学的判断还是无法形成一个客观的标准。因此,科学判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从这点上讲,科学本身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从科学哲学思想的变化可以看出,人们还难以找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从而解决科学的检验、评估和边界问题。可以看出,没有完全错的理论,也没有完全对的理论,只是各个理论适用条件的不同,适用条件越广的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1+1=2”看似很简单的数学知识,可是,里面却包含着严格的限制条件,“1”和“1”在什么情况下能相加?“+”和“=”的逻辑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有严格的要求,只不过人们从小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些限制条件。如果限制条件发生改变,结果也就不同,如:“1斤苹果+1斤桔子=?”,“1滴水+1滴水=?”,如果人们按照“1+1=2”的算法,就不会有相同的答案。另外,有些完全不相容的理论,却能够同时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如:非欧几里德几何推翻了欧几里德几何,但两种几何理论依然在不同的条件下被人们广泛使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但是牛顿力学依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的理论。
真理总是相对的,同样,也没有绝对的科学。科学的进步总是问题导向的。一种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另一种理论能够解决,就是一种进步。牛顿力学能够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人们因此一直沿用,相对论解决了牛顿力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被人们认可,虽然人们对牛顿力学的认识要远远多于对相对论的认识。
至此,可以说,科学具有相对性。能够应用于实际情况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就被人们所认可,解决的实际问题越多,就越具有科学性。实际问题来自于实际现象,这就需要人们对现象的认识要一致,太阳从东边出来,有人非要说是从西面出来,这样的争论,永远也不会有结果。迷信的人说有神和鬼,但这个现象在哪里?人们根本就没有统一的认识和观察,因此,在这个假设上发展的鬼神学说,也就不被认为是科学,也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同样可以应用到科学的检验中来。
因此,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说,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争论对与错,1+1在理论上可以等于任何数字,前提条件不同,结果就会不同。所以,理论要看实用性,1+1=2,对大家来说很实用,大家就这么用了,如果有人非要搞出1+1=3的理论,他虽然也可能是对的,但有什么用呢?对而无用的理论何其多也。科学理论只是一个工具,人们应用它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更好的认识和分析实际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从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来说,只有适用于人类发展的理论才会被大家认可,并且应用到实际活动当中。
(本文选自《交易理论》,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