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舆论众生相,从房产调控看起
来源:观察者网
2013-03-12 07:25
关于“国五条”的核心思想:针对个人出售房产所得的增值部分缴纳高达20%所得税的五条意见,笔者本来没有什么可以评论的。值得观察和评论的,倒是数轮房地产调控过程中的舆论导向和媒体表现。
自2005年前后以来,媒体普遍开始经营评论版,先是从纸媒开始,后来是电视新闻频道,然后热度转移至互联网上的博客群,最近两年则是微博的天下。舆论生态的变化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因素,宣传系统对时评中的一些风格较为激进的声音展现了越来越大的容忍度是主要因素,一大批时评人和工商界、教育界人士(如任志强等人的跨界互动)的互动让这种影响力越来越瞩目,甚至普通人集合起来的声浪也能越来越多地影响当政者的思路(各级政府部门都已经将微博舆情作为重要的管理指标)。在这种背景下,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评论队伍。
声音多是好事,声音杂也不是太坏的事,但声音又多又大却一面倒甚至不能容忍异见就是很可怕的事了。比如从2005年以来,有三个观点,是只能赞同不能稍微怀疑的,其一是房价高该调控,其二是政府财税收入高养活了贪官苦了老百姓,其三是政治不民主市场无自由。
乱骂的人是不需要动脑筋的,又显得自己很爷们儿(其实是不需要勇气的,没见哪个天天骂政府的人真被拘留的),着实是件很爽的事。实际上你仔细琢磨一下,就发现有些不太对劲。从推论即可知,假如“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宪政”是普适的,那么就该是“理性人”的天下,如果中国有相当大比例的人是非理性的,那么显然就不合适搞自由市场和普选民主。
可是,你发现一个问题没有,那么多人在骂房价高,房地产投资者就该被调控,为啥没有多少声音为这部分既得利益者说话呢?这不符合常理。假如房地产投资者是理性人就会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就会理直气壮地宣告,为啥不能投资房产?我愿意多买几套房愿意空着或者出租,为什么不行呢?
这么推论就有两种解释:要么说明中国的房地产投资者很少,甚至基本没有,所以没有人替他们说话,要么说明媒体舆论被反对他们的另一半利益群体控制了,替这部分人说话就是“五毛”、“脑残”,所以没人会发这种声音了。实际上,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出现的是后一种状况。此外,也没有人敢替公务员说话,所以舆论一边说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公务员队伍一边却一边倒地说他们坏话。上访户和被动迁者则成了不能碰的对象。
这里说的舆论,其制造者实际上分为两种人,拿工资的和义务的。
笔者早年也是个媒体从业人员,就是领工资写评论的。客观的说,2003年之前,媒体单位的经济效益尚佳,在社会上处于较高的经济阶层,骂社会的冲动并不强烈。最近十年来,传统媒体受到冲击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其他就业岗位如金融、地产、电信、IT等行业的人员收入直线飙升,远远地将媒体从业者甩开,媒体招聘对象也越来越趋于低端化,大量原本家庭收入比较低的从业者入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十分严重。
此时的舆论导向显然会趋于两个导向,第一,要求降低房价和税收(即社会主义化),第二,将媒体自身的困境归结于舆论被控制(实际上时代周刊也快关门了)市场不自由(他们忘了媒体早年的好日子实际上是垄断的受益者),于是朝夕呼唤政改(即资本主义化)。这两种诉求造成了媒体舆论的一边倒,对房地产投资者符号化(一律归为炒房团),甚至是妖魔化(投资资本都来路不正)。
再说说义务的网络写手,他们又分为两种,匿名的和真名实姓的(至少网络上的某个名号/ID能真实对应于一个人)。前者主要是泄愤和看热闹起哄,比如看到网络上有个富豪,就留言说肯定有个干爹罩,看到有个美女,就说一定想男人想得睡不着,看到有人买了几套房,就说收税收死他。这个过程完全是非理性为主,可怕的是聚集起来却能影响决策者。真名实姓的网络“大V”则是动机各异,有的是确实脑子乱,有的是为了利用别人的乱自己清醒地捞取资本,他们是真正的“理性人”。
举个例子,最近有个城管掐了一个女商贩的脖子被牌照放到微博上了,于是大火,有个叫王小山的名人说了,他孩子要是会择业当城管,他就打断其腿,大不了判刑三年半,于是评论者大声喊好,赞其是位锄强扶弱的爷们儿。其实,稍微有点常识和理性的人也明白,城管掐人固然不对,但这本身也是极端案例,而且城管其实是满街吃灰的苦差事,名人的孩子纵然不学李天一也万万没可能去报名当城管,这种为了装潇洒就侮辱一整个职业系统的行为,在欧美国家是会被起诉的,在中国的舆论环境下却大受赞誉,为这个名人增加了名誉资本。
在这种环境下,网络写手们怎能不从恶如流奋勇开骂呢?这倒也是理性人的选择。
再回到“国五条”的话题上。其实这一次舆论倒是稍稍发生了一点改变,从一边倒说该调控变成了略有博弈。主要原因倒不是人们变得理性了,而是这次事件同时触犯了两个痛点:房地产投资者被收税,活该,但是政府税收得益了,中国很可能借此超越法国成为“税负痛苦第一”,于是大家纠结了。
我估计,此时此刻心情最纠结的应该是那位多年来孜孜不倦研究房地产调控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执政者,他肯定会觉得老百姓们也“太不配合了吧”,辛苦制订的路线图:“征房产税——投资客抛房——房价大跌——天下寒士俱欢颜——地方政府不靠卖地过日子——全国很和谐”为何总是不能实现,反而变成了投资客不降价,开发商不降价,刚需们屏不牢,最后不感激他还都骂他。这是为了啥?
早在数百年前,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就明确指出了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可取:“要赢得那些对前政府感到满足因此成为自己敌人的人们作为朋友,比那些由于对前政府不满而成为自己朋友并赞助自己去征服国家的人,是远为容易的!”靠点燃部分人心目中的不满来获取资本,只会在一阵子壮怀激烈后面临大量永不满意甚至觉得自己被欺骗了人们的怒火,而这种舆论环境一旦建立起来,是会严重地将其后的一系列决策过程拽向非理性之路的。在房地产问题上,大家已经领教了这种厉害,在更大的问题上,不该再重蹈覆辙。
新国五条颁布后的首个工作日,南京市各大房产交易中心内过户和缴税等窗口都排着长队(图片为观察者网编辑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