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流:真实的武林,究竟是什么样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5-09 13:50

截流

截流作者

体育博主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截流】

最近,传统武术成了热门话题,关于他们到底能不能打,究竟厉不厉害的终极问题不绝于耳。很多人辩论、分析之时,都不由感叹传统武术的凋零和没落。不过,出于对历史和武艺的热爱,以及多年的知识积累和自我分析,我倒是觉得,传统武术从来没有没落,现在,它正处于最正常、也最应该的位置。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传统武术。众所周知,我们的格斗技巧,来源于数千年的冷兵器战争史。而这些对抗、格斗技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武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武器应用和徒手格斗。而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传统武术,就是传统徒手格斗技巧,不论是拳术还是掌法,南派还是北派,我们所讨论的,都是在徒手状态下的格斗能力。

但是,要搞清楚中华武术的历史,必须把这两部分都说清楚。

一、武器和装备的使用技巧:

这部分一直是我国格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全世界战争史的主流发展路线。


春秋时期,衡量一个武人的单人战斗力,主要是看驾车技巧,和对长兵器,戈、矛的使用技巧;

战国时期,由赵国兴起的胡服骑射,掀起了一场武器和战争形式的革命,骑马和弓弩射艺,成为战争主流。

魏晋时期,马镫的出现和大规模应用,彻底解放了骑兵的双手,也使得他们能够做出比拉弓射箭更加复杂和有力的动作,使短兵相接,正面对抗成为可能。中国冷兵器史上最重要的终极武器之一——马槊,便在此时期出现。一个身披重甲,精通马槊的骑将,在战场上,是如同轻型坦克一般的存在。可以策马纵横,肆意收割轻甲杂兵的生命,流传后世的“万人敌”一词,也由此而来。

直到唐代,武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还是骑射、步射和马枪。之所以考马枪,而不是马槊,大概是因为,槊的制作工艺太过复杂、过于昂贵,除了世家豪门,或武将世家,寻常武人根本无法拥有一支上等的马槊。这也是陌刀兴起,和马槊没落的原因之一。

五代之后,自北宋开始,由于失去北方大部分土地,中原骑兵彻底衰落,步兵长枪成为主流。昂贵的马槊和重骑兵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既能骑马砍杀,又能远程骑射的轻骑兵,以及结阵推进,擅于防守的轻步兵,构成了战争的主要元素,直到火器时代的来临。

说了这么多,大家有没有发现,纵观整个中华战争史,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拳法、掌法在战场上建功的记载,既没有某大将在乱军之中一拳轰杀对手的记录,也没有某高人大侠阵前立功的记载。那么,我们的传统武术,我们的各派绝学,哪里去了?难道这些拳法、掌法都是编造的不成?

其实也不是,徒手格斗一直存在,并且不断发展,只是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远不如武器重要。

二、徒手格斗的发展史

自古以来,徒手搏斗都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先秦时期,称为“角力”,主要是力量比试为主,秦代更名为“角抵”,力量之外,增加了一定的摔法。其功能除了锻炼身手,主要用于娱乐。

刘邦在汉朝之初,曾经一度禁止角抵,而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由于他的喜欢和提倡,角抵又开始盛行。隋唐时代,角抵被技术更加丰富的手搏、白打取代,徒手打击技术的雏形开始出现。到了宋代,不但有了更多手搏比赛,而且开始出现一定的规则。

到了元代,政府禁止民间持有兵器,非但没能阻挡民众习武的热情,反而使徒手格斗技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则是中国古代武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此时手搏多称为“白打”或“搏击”,更多的招式和理论被总结出来,而且开始有了流派。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的拳经捷要中,便提到了当时的一些流派,“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囵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而到了清代,又禁止民间习武,可反清复明的活动从未断绝,因此民间开始出现秘密结社,这就是后来门派的雏形。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门派理论,创新出许多的武术套路,而且有多种的练功方式,人们开始重视武术的健身、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的作用。

直到此时,武术仍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正如戚继光所说:“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可以说,徒手格斗,在整个中国武艺历史中,都是军械格斗的辅助存在,用于训练,可以培养士兵的身手和勇气,以及临场反应能力,徒手搏击练好了,其他的武器上手就会更快,练得更好,这就是徒手格斗的最大作用。当然了,徒手格斗的实用性、防身作用,确实是有的,同时还是民间很受欢迎的娱乐竞技活动,和解决争端的安全方法。

除此之外,要说传统武术的徒手格斗,比现代格斗术厉害很多,在战场上杀过多少人,那是不科学的。毕竟,任何地方的格斗术,刚开始都是以杀敌自保为目的,这一点,中国武术并没有先进性,直到晚清和民国时期,形势突然发生了改变。

晚清和民国时期,由于国家积弱,外敌入侵,中华民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危机,而在正面战场上,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当权者为了振奋民族精神,也为了探索强国强种之路,便开始大力倡导民间习武,扶植成立了很多武馆,各个流派,也在此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在京城或天津扬名立万,便可以名利双收,武馆、声望、地位、财富都源源不断。

而在这个时期,也涌现出了最多的一批能打的武人,但是在地位已定之后,为了维护自己既得利益,不少门派都走上了玄学和表演的路子。徒手实战能力一代不如一代,轰轰烈烈的民国武林,又渐渐归于平静。这就是武术史上,最辉煌的“国术热”时期,三大内家拳,便是在这个时代,登上了历史的巅峰。

著名作家徐皓峰的代表作《逝去的武林》,就是对这个时代尾声的记载和描述,只是,他只说了武林的逝去,却没说武林的开始,让人误以为,这个时代很长很长,其实也就是清末民初那几十年罢了。

形意拳宗师李存义

建国后,武术彻底没有了用武之地。最需要武力的军队,仍然以先进武器的应用为主,武术又成了强身健体、锻炼身手、比赛娱乐的运动项目。至于说实战,有人说,任何不以实战为目的的武术,都是耍流氓,但是我们也可以说,任何不使用先进武器的实战,也是耍流氓。在今天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如果还以武术来保家卫国,难道不悲哀吗?

如今,传统武术,也就是我国的传统徒手搏击,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传承之后,很多遗失,但还有很多保留了下来,虽然不再像它的辉煌时期晚清民国那样,被奉若神明,但也并没有受到刻意的打压和排斥。传统武术,正处于它在历史中的一贯角色和位置,起着它最传统、也最合适的作用:军事的辅助,民间的竞技,大众的娱乐、养生和健身。这有什么不好吗?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武术 中国武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对话李世默:他们想控制话语权,但我们不能再接受!

瑞士和会上,他忍不住说了实话:他们不来,无法影响俄

又一名校回应!要不要破格录取,到底听谁的?

美俄核潜艇同时现身古巴,“让人想起冷战”

“之前怎么没人去阿勒泰?没必要拍西方感兴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