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华:银行不良率上升 该不该担心?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4-02 08:50

久华

久华作者

金融政策研究者

最近,关于银行不良贷款的消息频出:

- 3月30日,媒体报道银行会近期将推出《企业金融债务重组办法》,要求对违约企业,有三家以上银行就要成立债权人委员会。

- 3月24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稿)》。

- 3月17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业务的通知》,禁止资产管理公司为银行代持不良贷款。

- 3月8日,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厂熔盛重工发布了“债转股”公告,中国银行将成为其最大股东。

那么,目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到底有多严重呢?我们先来看看统计数据。

历史来看,不良率没那么糟

据银监会发布的2015年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计12744亿元,较2014年末上升51.25%;不良贷款率为1.67%,已连续10个季度攀升。

从短期来看,这不良贷款增幅比较惊人。不过若跟历史水平比,目前的不良贷款率还不算高。虽然比2012年以来的历史低点高了不少,但还不到历史高点的1/10。

中国的银行业曾经历过一段不良贷款超过净资产2倍多的时期。例如2003年底,中国银行业净资产总计1.064万亿元,不良贷款则总计2.441万亿元。而后来这些不良贷款平均回收率不到25%,若放任自流,这些银行业可能很难运转下去。

不过,中国的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经过国务院主导的坏账剥离、政府注资、股份制改造、银行上市,各家行终于脱胎换骨成了目前的样子。

与国际上的不良贷款率相比,中国公布的不良率也不算高。世界银行公布的2014年全球不良率为4.23%,即使是高收入国家,平均不良率也有3.31%。中国目前公布的不良率还不到平均水平的一半。

分国别来看,发展中国家的不良率普遍偏高,超过10%的国家很多。局势不稳定的东欧、非洲国家是不良贷款重灾区,其中卢旺达甚至在2001年出现过71.4%的极端不良率。而金砖国家中,俄罗斯(7.37%)、印度(4.23%)、巴西(3.07%)不良率均远高于中国。

发达国家的不良率相对较低,美国(1.71%)、日本(1.64%)于中国大致相当。但“欧猪五国”不良率大部分超过10%,希腊甚至达34.35%。

这么看起来,好像中国的不良贷款率并不高,为何现在不良贷款问题如此受关注?主要问题还在于,中国的不良贷款数字,可能仍然没有恰当反映银行的潜在风险。


用放大镜看 被掩盖的糊涂账

真实的风险贷款数字,可能高于5.4%。在贷款管理链条上,从贷款企业到银行支行、分行、总行,都有掩盖风险的动机。客户有风险就捂着不让银行知道,万一让银行客户经理知道了,也是极力轻描淡写。类似地在银行体系内,支行会对分行捂着、分行会对总行捂着、总行会对银监捂着。

经过层层掩盖,数据很可能存在低估,附带的结果是:最后谁也不清楚银行的潜在风险贷款到底有多少。你要是去问银行行长,他自己也想知道。

“次级”贷款

不同于公众的直觉,已逾期、违约的贷款并不一定都计入不良。中国的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后三类是不良贷款。而进入后三类的条件,简单来说就是:逾期超90天(实际定义复杂很多,且各家银行有差异)。因而,如果你信用卡还款迟了一个月,是不会被算入不良贷款的。这部分逾期贷款只会计入 “关注”。

那么2015年末关注贷款有多少呢?银监会给出的数据是3.79%,再加上1.67%的不良贷款,风险贷款已经超过5.4%了。

过桥融通

对于如何藏不良,各方都有神通可显。对企业来说,他只需在还钱时找到“过桥资金”就好。还款后企业往往能重新获得贷款(甚至额度还能提升)。过桥资金风险其实挺大,万一银行收回本金后不续贷,就栽手里了。因而过桥资金往往是熟人借贷,或者干脆民间高利贷,成本较高。

这在民营中小企业中是普遍现象,尤其对于运营资金比较吃紧的企业,很难在账面上躺着那么多现金给银行备着。银行基层工作人员对此也习以为常。要是企业遇到经营危机,用这样的方法还是很能撑一段时间的,大家都不会觉得有任何异样。

助贷还息与展期

企业家要是实在撑不住,就只能跟银行坦白了。银行分支行的领导或出于分行表明业绩考虑、或因政府协调、或因对客户的信心甚至私人关系,也可能会想办法过渡。对于看起来信誉很好、尚能还得出利息的客户,可以直接给办“展期”。而要是干脆利息也付不出来。就只能“助贷还息”了。

“助贷还息”操作起来也简单,在给其他企业贷款时候,多批一点点额度,让他转给需要还款的企业就好了。如果没有合适的居间企业,弄个壳公司或直接给客户小额授信都是可以的。

腾挪与认定

若客户和分支行都搞不定,就要总行出马进行不良腾挪了。银行若想要暂时藏一藏不良,可以找人“代持”不良资产。

例如,银行可以先给资产管理公司放笔款,然后资管公司用这笔款买银行的不良贷款,银行再承诺到期回购(或者做收益互换)。会计上,银行这笔不良资产就卖掉了,虽然风险并未转移,但报表上已经看不到,眼不见为净。而资产管理公司既不承担风险,又不出钱,躺着挣回购的差价就是了。

最近银监会发的《关于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业务的通知》就是要整治这个事情。如果代持也不行的话,银行还可以调整下不良认定的尺度。例如,某些逾期90天以上贷款,银行可以认定抵押担保措施到位,就暂时不纳入不良。但抵押担保到底怎么样其实很难说。

僵尸企业的资金黑洞

除了上述说贷款风险的层层迷雾,银行还有给地方企业放款的“政治任务”。银行传统上喜欢给地方上的大企业放贷款,在经济好的时候也不需要犹豫太多。而地方政府为保障就业、增加税收,也会希望银行扶持当地大企业(即使已经大幅亏损)。

如果是地方的城商行、农商行,还会被要求积极发放小微企业、涉农贷款。这些企业里面,有许多在亏损严重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或者是最近要去产能的产能过剩行业。经济好的时候能维持,经济差的时候就巨额亏损,成为了我们现在说的“僵尸企业”,

亏损到什么程度呢?以前面提到的“熔盛重工”为例,它在2012年底净资产151亿,结果2013/2014/2015年分别亏了86.8亿、77.5、65.4亿,前两年把净资产亏了个干净,第三年就要债转股亏债主的钱了。

即使如此,银行想从里面退出来也相当不容易。省政府的父母官还是爱护企业家,就业和税收都是政治任务,出面给协调了个债转股方案。银行放贷放成了股东,想在当地发展下去,还是要听从省政府的指导。

而亏损不那么严重的企业,其实也都是一个个资金黑洞,银行资金一直往里填,虽然不良贷款没有大量爆发,但早已是利润不能覆盖利息的“庞氏融资”了。这些“庞氏融资”的风险,也还没有被反映到不良贷款率中。

提高警惕 提前做预案

综上所述,1.67%的不良贷款率,可能很难反映目前银行业的真实风险水平。至于真实的风险有多少,谁也说不清。金融市场上有许多银行潜在风险贷款数字估计,可能也都是雾里看花。

从国际经验看,银行不良贷款的爆发,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滞后性,即在危机开始时看不出来,在某个滞后时点突然出现。二是急涨缓跌,例如美国次贷危机后不良率曾快速飙升到5%以上(2010年),是危机前的6倍多。而不良率下降则慢得多,到现在仍未回到危机前的水平。

面对经济增速的下降、企业负债率的积累、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可能也会出现快速上升。掩盖在贷款风险上的层层迷雾,以及僵尸企业的资金黑洞,都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及早做好处置预案。

不过,中国目前的账面不良率在历史上和国际上都还处于低位,我国也已经历过一轮银行不良贷款的大规模处置,我们有信心面对供给侧改革提出的挑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更多精彩,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羽扇观经”(ID:guanchacaijing),重磅财经新闻深度解析,有趣有态度。资本长袖善舞,事关你我她!

责任编辑:苏堤
银行业 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 贷款 银行贷款 银监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联合声明》多次点名美国及其盟友,俄专家这样说

习近平同普京在中南海小范围会晤

上万字!中俄联合声明全文发布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会见记者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