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哲:你在吐槽的时候,我也在美国看春晚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2-23 08:15

冷哲

冷哲作者

留美博士生,观察者网驻美国观察员

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有一年过年回浙江老家,每天都骑自行车跑到镇子上买几只花炮,晚饭后在乡村宁静的夜幕下燃放,看着那摇曳的光辉,独有一种幸福。

至今还记得姥爷把着我的手,将花炮伸到楼道的窗户外面。看着那一颗颗彩弹飞射而出,别有一种温馨。

在国内的时候,过年真是一件很大的事,也有很多温暖的回忆。出了国就是另一回事了。

当你在吐槽春晚的时候,海外华人却对春晚另有一番感受。

多数时候,过年都不在周末,自然不放假。能在春节期间请假回国自然是令人羡慕的一桩美事,只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时想要小聚一番,也只有去餐馆。大部分人还是没有闲工夫在工作日张罗一桌酒菜,而且第二天还要上班,也不能闹太晚。于是大部分的庆祝活动都得放在过年之前或之后的那个周末。

具体的庆祝方式无非是两种:包饺子聚餐,或者每人带一个菜聚餐。

吃饭

说来也有意思。美国人聚会基本上是放着音乐,一人拿一杯酒或者一罐饮料,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偶尔也有跳舞或者唱歌,或者拼酒起哄。吃饭是次要的,常常几块披萨饼解决问题。而中国人聚会,往往以吃为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来安排其他事情(比如饭后打牌或唱歌)。常有国人自嘲为“大吃货帝国的子民”,实在是很贴切。

如果是包饺子,自然要分配谁买肉、谁买饺子皮、谁买饮料、谁买一次性餐具等等。如今,和面擀皮已经是留学生之中一门稀缺的手艺了。南方的同学一般家里不吃饺子,这倒不奇怪,很多北方同学却也是连包饺子都要临场培训。有人戏言,本以为出国之前一定要去上新东方语言学校,结果发现原来更应该去上新东方厨师烹饪学校。

不过生活果然是最好的老师。出国以后,原本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学生们也不得不一手拿菜谱一手拿炒勺现学现卖。我时常自嘲,出国之前只会三道菜,炒西红柿、炒鸡蛋、西红柿炒鸡蛋,而如今也能依葫芦画瓢做点烤鸭之类的“硬菜”了。有时候,这真不是学不学得会的问题,而是你到底有没有那么想吃的问题。所以我倒毫不怀疑,如果周围没有亚洲超市,没有饺子皮可买,海外的大吃货帝国子民们也能打着越洋电话、查着网上攻略,把面和个八九不离十。

如果是每人带一个菜聚餐,大家就要各出奇招了。这种聚餐叫做Potluck,用大白话翻译就是“撞大运聚餐”,谁也不知道会吃到什么——直到大家都打开锅盖。国内这些年似乎越来越少在家里聚餐了,海外的中国人中反倒很盛行,可能是因为海外的饭馆很难吃得舒服。就算本地有中餐馆,大家恐怕也早就把菜单都吃了个遍(当然,旧金山、纽约等正宗中餐馆聚集地另当别论。)

过年的时候聚餐,往往大家会拿出点绝活来,天南地北什么菜都有。笔者吃过电子工程博士做的极正宗的酱牛肉,偏偏他还不公布菜谱,让朋友人笑称“大概是祖上传男不传女的秘方”。笔者还吃过心理学硕士烤的种类繁多的西式糕点,真是要开个西点铺恐怕也不会缺少主顾。一位计算机系的烹饪高手,更是坚持纯手工做沙拉酱——这要一直手工搅拌植物油和蛋清直到两者无法分开为止。

春晚

央视的春晚,基本是依照全国观众的平均口味而打造。这样的节目,说实在话,并不符合现在年轻留学生的口味。然而,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春晚却是很多留学生无法错过的节目。包饺子、聚餐、聚餐之后打牌的时候,背景里放着春晚,才让这异国他乡的岁月更有些“年味”。

知乎网站上一位留学生刘泽坤提到:“国内的同学们是无法理解留学狗们为了一丝年味大早上6点爬起来坐电脑前面看春晚的……我不是不知道节目烂……但是看到春晚,就好像听到了旁边七大姑嗑瓜子八大姨包饺子和爷爷打麻将的声音……哪怕只是回家了的幻觉,也能让我无比欣慰。”

(笔者这里也确实有朋友提议早上五点钟起床包饺子看春晚,不过从反馈来看,周围大部分朋友还是喜欢在这个时间看周公。)

在网上有时能看到这样一种论调,说在外国感到孤独的中国人都是失败者,如果语言能力过关就能和当地人交朋友,就不会感到孤独。其实在外国的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是不能和外国人交朋友,只不过那常常需要额外花费很多精力。早年在国内流行的美国情景喜剧是《Friends》,而笔者和美国同事一聊,他却说《Seinfeld》是同类喜剧中最经典的一部。那么,当一堆美国人在聊天的时候,忽然有人抛出一句其中的经典台词,大家都哈哈一笑,只有其中的那个中国人不知所云。那种感觉并不好。要想能理解这些笑话,还要能谈笑风生,少不得要了解大量的美国过去一二十年的流行文化。看过一些电视连续剧,听过一些英文歌曲,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时间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花。相反,和中国人在一起就完全没有这种问题。大多数在美国定居的中国人,到最后还是和中国人玩得来。这并不是偶然。

因此,在中国人比较多的地方学习工作,倒也还好。如果到了个没有多少中国人的环境,自然就会感到孤独。早年间有一位移民新西兰的前辈,在一个连亚洲超市都找不到的小城里工作,最后据说是无聊到把当地社区学院里所有能上的课都上完了。在那样的环境里,除了给家里打打电话,有时大概连春晚也不想看了——可能连个一起吐槽的人都找不到。春晚的热闹,对于一些人来说反而可能让他们感觉更加孤寂。

大多数中国人移民他乡,无非是想得到更好的生活水平。当国外一年的收入相当于国内十几年的时候,无论多么沉重的乡愁,都不见得是不能承受的。然而随着国内外的收入水平逐渐拉近,这些“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绪就显得越来越难以压抑了。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学完之后都回国了,即便他们之中很多都能在国外拿到不错的工作。一方面,当然是国内有着亲人和机会,另一方面,其中不少人也是带着这样的夙愿: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再会仅仅因为收入水平或者学术水平就决定要去国离乡,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更多地回家过年。

责任编辑:李亢
春晚 海外华人 美国 文化差异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西方媒体,看清你们了!”拜登“走后门”也没躲过

“TikTok只是烟雾弹,美情报机构才无时无刻不在…”

获得军援后以色列不会违反国际法?美国多部门:不可信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