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雨子:我们为什么不再需要“国产电影保护月”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8-09 07:58

聆雨子

聆雨子作者

影视文化学博士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聆雨子】

这是疫情防控放开后的第一个暑假,毫无疑问,各行各业都在蓄力重燃、检验自己的恢复速度,文艺、电影当然概莫能外。

这是气象学意义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巧合的是,在电影学意义上,它好像也是如此。

总之,我们迎来了、拥有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暑期档。

7月22日11时54分,2023暑期档总票房(含点映)突破100亿大关,成为影史票房最快破100亿元的暑期档。

截至8月7日9时,2023暑期档共售出影票超3.6亿张,总票房(含点映)已达147.4亿。肉眼可见,蛋糕还在继续做大。

那么,是时候做一点总结和复盘,看看其中能提供哪些宝贵经验与崭新气象,其中又隐含了哪些内在规律和未来趋势。

今年暑期档热映的电影(图截自猫眼)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人的处境

电影的迷人性里,本就隐含着多元性:你从来无法判定,哪种内容才永恒受欢迎,或者哪种主题才意味着绝对的先进与落后。

是以,这个令人欣喜的暑期,首先要是“琳琅满目”、“货品充足”的。

悬疑、动作、运动、爱情、玄幻、罪案、喜剧……类型构成饱满。大片、中等制作、商业类型、文艺小众、全龄动画或低龄动画……质地样式完善。你爱看什么,都能找到你的舒适区。

有现实主义的“连接地气”,像《消失的她》《八角笼中》《我爱你》《茶啊二中》《孤注一掷》……遍涉两性、阶层、老龄化、成长、教育、网络诈骗,触及诸多社会热点、焦点、燃点与痛点。

也有浪漫主义的“梦回国风”,像《长安三万里》《封神》,盛大、浩瀚、星辰大海般的五千年、涌动翻腾的文化奇观。

就连引进片和合拍片,都百花齐放般闪烁着错落的光泽:《碟中谍7》《夺宝奇兵5》满足经典大IP的忠实向粉丝,《扫毒3》满足老港片爱好者,《巨齿鲨》满足怪兽发烧友,《芭比》满足文艺青年和女性……

合家欢化的外包装里,遍布各得其所的分众化,撑起这些的是向度与调性的极大丰富。

当然,丰富意味着多样态,意味着不同,也可以意味着不均等:评价标准和舆论争议的不均等、口碑与票房之间的不均等。

因而,还需要一个锚点、一个公约数、一个通用标尺。我将之概括为——

“人的处境”。

人在婚姻中(《消失的她》)、在城乡间(《八角笼中》)、在音乐和舞蹈中(《热烈》)、在最绽放绚烂的校园时光里(《茶啊二中》)、在最接近衰朽的黄昏恋里(《我爱你》)、甚至是在大历史和远古神话的深处——在殷商乱世(《封神》)或是大唐盛世(《长安三万里》),拥有着怎样的生命活性,分享着怎样的生命困境,围绕此所展开的洞若观火的觉知体察和共情悲悯,让“社会情绪”日益成为一部电影的成功关键词。

无论主打的是哪个命题、哪个群体,是确切发生在身边的,还是辽远回响于想象世界的,与“人”的深度链接才是它们的秘钥,使其总能释放、呼应、激荡起相当一部分观众内心早就存有的涟漪。

无论现实主义的“见众生”,还是浪漫主义的“见天地”,也许首先,都要让大家在故事里“见自己”。

眼下暑期档行进过半,随之而来的后续者,依旧准备一头扎入对人之生活环境、人之自我实现路径、人与社会与当下之关系的思考当中:8月要上映的《最后的真相》《少年时代》《燃冬》《我经过风暴》《学爸》,分别对准律政黑幕、青年的挣扎、家庭暴力、鸡娃困局等方面,体现了电影工作者应有的在场感、时代意识、社会关怀和担当性。

“人”的重要性,依旧无从取代。

“宣发前置”和“效果后置”:口碑为王

细心的读者会留意到,前文但凡提及总票房统计,都要在括号里加入“含点映”这个备注。

的确,“点映”这俩字,成了2023夏天电影宣发中最大的亮点。

今夏的国产电影,不约而同都有长时间、高覆盖的提前点映,结果就是,预热出了更多的先期关注、最大限度地推高了期待值。

《热烈》就是点映效应非常汹涌的作品,以至于它还没正式进档,社交媒体上口耳相传的转发里,就频繁制造出“它已经公映一周多了”的恍惚错觉。《八角笼中》则更属夸张:光点映票房就有4.2亿元,远超2020年《八佰》创下的2.34亿元国内电影点映纪录——要知道,后者靠的可是那年疫情正烈、全国院线停摆后带来的观看饥渴度,与如今竞争激烈的大环境完全没有可比性——这纪录含金量高得很。

乍一看,这不过是又一种营销手段,但换角度想,敢于大规模点映,其实传递出一种难得的、笃定的底气,传递出主创方对影片质量手拿把攥的信心,说白了就是“学霸不怕考试周提前”:相信“早点见面”带来的是“惊艳”而不是“见光死”,是“暖台”而不是“拆台”。

不过凡事总归有分寸,点映虽好亦不可过当——“点”固然能够且应该带动“面”的活跃,但不能忙着直接就进化成了“全”,那会让“档期”这玩意儿彻底失去意义。所以,到7月底,也许是尝到甜头的先行者太多,部分电影流露出把点映无限量扩张的企图——《孤注一掷》就因为超大规模的点映招致一些批评,结果它索性将计就计、顺势提档大半周正式上映了。

总之,不挤压其它正在常规上映的电影的生存空间,该作为点映的前提底线。这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磨合,一点点形成自律。

在“针对每部电影本身的特性,更理性地使用点映”上,大家还是在慢慢进步的:上述“点映引领者”《热烈》与《八角笼中》,都是运动励志题材,故事透明度高;相比之下,《消失的她》作为悬疑类型,点映可能造成剧透泛滥,所以它就只提前了一天作点映,并不盲目追求超前。这也是趋于成熟的表现。

此即为“宣发的前置”。

暑期档与春节档这种“观影的刚需窗口”不太一样,没谁觉得夏天是一定要用于看电影的,但正因为观众相对稳健和谨慎的购票选择,才给了“后续发酵、慢慢走高”这一现象以发生机会。

凭借“用脚投票”来破圈、来一点点堆叠出影响力、来慢慢营造出自身的文化娱乐必需品地位,成为今年暑期电影的常态现象。《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茶啊二中》《封神》均是如此。

相比靠炒作、靠明星、靠广告铺天盖地把大家第一时间忽悠进影院,由口耳相传的口碑效应逐渐扩大的关注占比,也许对电影这样的内容产业而言,显得更喜人且健康。

有理由预期,从此以后,“想要奔向更高的票房,就必须抓住第一批走进影院的观众,让他们把这电影很不错的判断告诉更多人”,这平实却又扎实的操作,将成为一种业界常识与样板。

此即为“效果的后置”。

宣发的前置和效果的后置,一个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一个是不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一个是“广积粮”,一个是“缓称王”。本质上,都乃夯实地基、驱散邪火、重视内功和根本,都属该报以乐观之事。

好莱坞与“国产电影保护月”:走下神坛

如果2023暑期档存在一个输家,那竟然是——好莱坞。

答案有点意外,却又情理之中。

以前的暑期,是没有好莱坞的,倒不是由于他们以前就输了,而是由于,以前我们怕输。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国产电影保护月”这个说法,它一直以来,就特指暑假这俩月。

只不过,它更像一种从未言明的、心照不宣的默契操作,而非写在台面上公开发布的法规。主管部门从未明确表示过暑期档有所谓“保护月”的存在,但过去那么些年,几乎都是这样的局面:6月中下旬,好莱坞大片集群登场,客观上起到给市场预热的效果;待到7月暑假开始,国内王牌选手们出战,美国电影全都知趣地消失、延迟;直到8月末开学时,它们才慢慢回来,算是替暑期收个尾。

井水不犯河水,恪守自己被划定好的居住区,避免一切碰撞和冒犯。

因为“不成文”,所以也不那么严格和绝对,夏天还是会有零星的、中小规模的进口批片上映,但几乎起不到什么气候,也完全不影响大部分影迷心中形成“暑假就是没有美国片”的群体记忆。

国产电影保护月的真正缘起,始自2004年7月,张艺谋《十面埋伏》隆重上映,为了避让,《后天》《特洛伊》提档到五六月,《蜘蛛侠2》《哈利波特3》则延到九月。

你瞧,二十年前,即使是中国最具名望的导演、倾举国之力打造的巨片,依然缺乏与好莱坞大制作正面相抗的信心,这才求援于政策护航,挪开对手战线、避实击虚。

二十年来,有不少人抱怨批评过国产电影保护月这样“反市场”的“土规则”。

二十年来,也有数量庞大的国产电影得益于保护月的“清理门户”:纵观影史票房排行榜,暑期提供了大批登顶者,其中当然有《我不是药神》《战狼2》《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本身比较过硬的作品,却也不乏“其实只是个中规中矩的一般偏上水平、但就是能在没有竞争的夏天红利尽收”之个案,比如《捉妖记》《画皮2》《盗墓笔记》等等。

二十年后,仿佛悄然溶去的冰层,恍惚之间,七八月的影院里,国片和外片坦诚相见,保护月竟一声不吭地解除了。

毕竟,“保护”,只天然适用于弱者。

强弱关系,是会更迭的。

《碟中谍》系列让汤姆·克鲁斯从34岁玩命到61岁,每部均能刷新前作票房,结果今年第七部登场,阿汤哥再次悬崖飞车、沙漠枪战、公路飙车,中国观众却不再买账。《碟中谍7》票房吭哧吭哧熬了两周才刚破3亿,远低于《长安三万里》和《八角笼中》,连《华尔街日报》都在7月20日特发评论文章,自嘲这份惨淡。

差不多同时的《变形金刚7》《蜘蛛侠:纵横宇宙》《疯狂元素城》《闪电侠》《夺宝奇兵5》都为难兄难弟——《变形金刚》从第4部开始,就把中国默认为自己的最大票仓,谁承想时移世异、今非昔比。

这几天上映的《忍者神龟:变种大乱斗》低调到简直没人注意和发觉。

再回溯到暑期开始前,《黑豹2》《蚁人与黄蜂女》包括《银河护卫队3》的成绩也都不尽人意。

据统计,今年前6个月,美国电影在中国的总票房收入为5.9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6亿元),远低于2019年上半年的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6.6亿元)。

难怪段子说:现在需要“保护月”的,其实是好莱坞自己。

个中原因,一方面是好莱坞的日渐保守化和平庸化,不断重复自己的旧套路,不断吃着老本的红利,孰料日渐迭代的观影群体,已不是情怀杀就能搞定。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中国观众破除了盲目崇拜的迷信,更愿辩证地平常心看待,而非照单全收“月亮都是外国的圆”——这份祛魅大约不止是好莱坞电影,对整个西方文化皆然。

有人做了特别鲜活类比:咱们小时候,过生日、过节、考了满分或第一名,爸妈才会带我们去吃肯德基麦当劳,吃完回来,能在小伙伴跟前炫耀好几天。可现在中国一二线城市里,还有几个孩子觉得肯德基麦当劳是啥特别了不起的、要足够机缘才能偶尔去开开洋荤过过瘾的存在?大家选择它们的场景,往往是方便、快捷(比如在飞机场、高铁站,比如赶着去上培训班,比如加班时叫个外卖),而不是高级、优越。甚至营养学家和养生专家还要站出来给你分析,说这玩意儿吃多了会影响身体。

这就叫“心理脱敏”,这就叫“走下神坛”。

何况,前面分析的“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引发大范围的情感共鸣”这类诉求,更具在场感、切近度、接地气的国产片,当然比美国人更容易精准提供。

结果就是,今夏的美国电影,或者是剑走偏锋地以小众作者性取胜——比如《芭比》的性别批判视角,或者是“打不过就请你加入、主动示好”——比如《巨齿鲨2:深渊》有吴京主演、添加中国元素,或者是反过来“躲其锋锐、曲线救国”——比如《奥本海默》选择8月30日的收尾点,绕开硝烟弥漫的兵家必争地带。

美国资深制片人贝拉·艾弗里坦诚表示:“(好莱坞)那种自以为是的傲慢日子已经过去了。”

话说回来,当本土美食餐饮遍地开花时,肯德基和麦当劳夹杂其中,也是可以充当一个合格选项的。

回归平常之后,美国电影不再是旗帜模版、也不再是洪水猛兽,国产电影也不用像以往那样,扎着堆地往短短五六十天的“保护月”里钻,而是可以更从容地形成有序分布,各得其所、各擅胜场地填满6月到9月。

二者终能卸下保护和被保护、抵抗和被抵抗之类宏大叙事的包袱,一起细水常流,为院线输送更多样的片种、调动更大的存量资源,反而形成了更开阔和更积极的共存局面。

因为,暑期档,本就该是一个丰富的、不拘一格的、百花齐放的暑期档。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0天要选出新总统,伊朗谁有可能?

逮捕令发不发?“未来几天压力将来到她们身上”

ICC刚刚“救了”内塔尼亚胡?

ICC检察官申请逮捕以总理,美以“暴跳如雷”

伊朗官方通讯社称莱希直升机事故系“技术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