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海:在日本遭遇火山喷发怎么办?

来源:观察者网

2014-10-04 09:49

刘元海

刘元海作者

东亚史研究者,观察者网驻日本观察员

时值国庆长假,又恰逢重阳登高时节,选择去日本旅游的读者或许本有登山之意,不过,9月底日本御岳火山的喷发大概已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9月27日,位于长野县与岐阜交界处的海拔3067米的御岳火山突然开始猛烈喷发,火山灰冲天而起直喷射到7000米的高空。由于预警工作的疏忽,此次喷发致使山上的登山者死伤惨重。截止10月1日中午,日本首相府灾害对策本部确认有47人在这次火山喷发中遇难。这个数字超出了此前遇难人数最多的1991年云仙·普贤岳火山灾害的43人,成为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火山灾害史上最严重的一次。

御岳火山喷发现场

当地的救灾工作一度由于大雨而暂停,尚有16名失踪者生死不明。火山考验着自民党政府的救灾应急和善后能力。可自民党的片山五月参议员偏要在这个时候,在网络上散布不实言论,声称民主党当政时未将御岳山列入火山活动监视对象,导致了这一次惨剧。尽管她很快就被迫向民主党道歉,这不禁让人对安倍领导下的自民党政府能否履行好救灾救难的职责产生了忧虑。

让我们暂且撇开日本政客的闹剧,看看这次火山喷发究竟是怎么回事。

27日御岳山喷发为何造成这么大的伤亡?

御岳山素来是登山者云集的地方,据说它是日本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当中最容易攀登的一座,所以御岳山向来人气很高,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登山爱好者前来一试身手。不仅如此,御岳山也是以御岳神社为中心的山岳崇拜的灵山宝地,年复一年,日本各地崇拜山神的信仰者们都会来此参山祈福。而每年9月末至10月初又是御岳山上观赏红叶的最佳时节,并且只有登上御岳山的火山口才能将所有红叶美景尽收眼底。9月27日火山喷发的时候,恰是一年中聚集在御岳山上的登山者最多之时。

距离御岳山的上次喷发已有25年。1979年御岳山喷发时只造成了1人死亡。这次的喷发强度与上次相近,都是中等强度。两次喷发的喷火口位置都位于火山锥的西南面,均属射气岩浆型喷发。这一类的喷发是由于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地下水层相接触产生大量的水蒸汽而引起爆炸。爆炸产生的大量熔岩碎屑流和浮石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照理来说,射气岩浆型喷发算是一种破坏威力较大的喷发,但1979年伤亡并不严重。根据《产经新闻》的报道,此次和1979年的那次喷发一样,熔岩碎屑流是朝着西南山谷方向喷出的,这正是1979年那次喷发遇难者少的原因所在。那么,何以喷发强度和类型相近,此次喷发所造成的人员损失要远远地大于上一次呢?

喷发时间是最关键的因素。9月27日的喷发发生在中午的11点52分,而这一天又恰好是星期六。因此,御岳山喷发的这个时刻正是一周当中登山者最多、最集中的时候。

在来袭熔岩碎屑流前仓皇逃命的登山者

另一方面,由于这次喷发的前兆不是特别明显,使得人们对火山爆发的危险放松了警惕。在喷发前发生的火山型地震是判断火山活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火山型地震发生时,地震仪会同时接收到两种不同类型的地震波。一种是高频地震波,这是熔岩流在冲击火山岩壁时产生的振动。另一种则是低频地震波,这是熔岩和水蒸气在熔岩管道内流动时产生的振动。因此,低频地震波的出现便意味着地下熔岩活动的加强。

就在喷发前一个多月的9月10日和11日,日本气象厅设置在御岳山的地震仪分别探测到52次和85次火山型地震,并发现有低频地震波。为此,气象厅在9月12日曾经发布过一个“火山有可能会喷出火山灰”的预报。

火山喷发前的另一个标志则是火山山体的膨胀,收缩和位移。这几种现象都是熔岩活动导致的。一般而言,当熔岩管道下的熔岩包大量集聚熔岩的时候,火山山体就会收缩,反之,当熔岩开始从熔岩通道向地面上升的时候,山体则会膨胀。

但由于9月12日后,御岳火山表面没有观测到明显的膨胀和位移,而随后几天地震的次数又呈现下降趋势。气象厅预报中确定的火山活动水平只有2级,也就是“稍有火山活动”。正因为如此,当地政府放松了警惕,没有向登山者们发出火山警报和登山警告。

所以,登山者们是在毫无警惕和准备的情况下遭遇这次灾难的,完全是猝不及防。不幸中的万幸是,杀伤力最大的熔岩碎屑流的喷射方向朝着登山者较少的西南山谷,否则死亡人数恐怕将远不止现在的47个(多半为吸入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致死)。

 

 

 

赴日旅游遇见火山喷发怎么办

原本,作为一个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上的岛国,日本算得上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火山国家。日本列岛被确认的活火山有110座之多,大约占到目前世界上已知活火山数量的13%。平均每年,日本列岛都会发生一次火山喷发或火山地震。二战后,九州地区的火山活动相对集中,宫崎县雾岛连山的新燃岳在近年曾经连续三年喷发。凡是去过鹿儿岛的游客,恐怕都会欣赏活火山樱岛那美丽的火山锥,但未必会知道1923年的那次喷发有多猛烈。而1991年长崎县云仙岳的大喷发,更是夺走了43条人命。而富士山在1707年大喷发之后,地下的熔岩活动一直没有停止的迹象,随时都可能再次喷发。

近年来,随着赴日旅游的大热,近距离观赏甚至攀登活火山的中国旅客也在不断增多。尽管火山喷发本身是一种小概率的自然现象,但一个初来乍到的中国旅客在登山过程中遭遇到这种突发的极端情况该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呢?

展开搜救活动的消防队和陆上自卫队

首先,我们要用好各地方政府编纂的“火山灾害地图”(hazard map)。所谓“火山灾害地图”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地图,而是一种对火山地区的地形地貌、交通状况以及应急的防范措施进行详细归纳总结的火山灾害预防手册。世界上最早编纂这种手册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国家印度尼西亚。印尼政府在1970年代末就已经编纂了国内65座活火山的灾害地图。

日本在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1983年发行的北海道马驹岳火山灾害地图。从1992年开始,日本国土交通厅每年都会推出《火山喷火灾害危险区域预测图制作指针》。日本各火山地区的政府都会在这个指针的规范下编纂本地区的火山灾害地图。

由于经验的欠缺,早期的指针大都以与火山相关的地质学分析作为主要内容,对真正派得上用处的防灾行政和临时应急的方面介绍较少。在随后的逐年编纂中,渐渐得到了改进。可见,许多人追捧的日本灾害防范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改良,甚至要付出血的教训。

现在通行的火山灾害地图一般都会标出火山地域的风向、避难路线和场所以及火山灰和熔岩随着时间推移的分布变化趋势。它还会告诉你,在突遭火山喷发时,要尽量朝火山口反方向的山脊方向撤离,寻找最近的避难小屋避难。在此次的御岳山喷发中,有27名幸存者就是在火山避难小屋中生还的。

这些小屋的位置在灾害地图中均有标出。如果万一没能找到避难小屋的话,也要尽量寻找背对喷发方向的岩石底下避难,以防御坠落的岩石和熔岩碎屑。火山爆发时,最危险的地方就是山谷和山脚下的地势低洼处,因为熔岩就流向这些地方。

此外,为了预防起见,在攀登活火山的时候最好随身携带安全帽和防尘口罩,以防万一。

事实证明,火山灾害地图在预防火山灾害方面很有效果。2000年北海道有珠火山喷发时,由于周边的居民事先早已根据灾害地图的指示做好了避难准备,因此奇迹般地实现了零伤亡。

因此,如果国内旅客有兴趣攀登活火山的话,请一定事先在当地的旅游观光部门领取本地的火山灾害地图。

尽管火山给日本人带来过灾难甚至死亡,但它毕竟是一个人类的力量无法克服的自然产物。因此,火山学家的一般理念是,虽然火山活动本身是无法克服的,但人类却可以设法将火山活动对自己的损害控制到最小的程度。这就是国际社会现在对于应对火山灾害最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减灾”,英文为disaster mitigation。

真正行之有效的减灾是建立在对火山活动的精确预报上的。但精确预报恰恰是目前国际火山学研究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诚如日本气象厅火山课课长北川贞行所指出的那样,“光靠喷发前的地震次数来预测火山喷发与否是困难的”。而火山预报联络会会长藤井嗣敏也表示,面对这样的自然现象,很难保证绝对安全。

由此可见,虽然有了灾害地图,但毕竟凡事都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笔者认为最安全的选择就是远离这些美丽而危险的活火山。

责任编辑:陈轩甫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

内塔尼亚胡警告布林肯:以色列不会接受

“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