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当前局势

来源:观察者网

2012-07-06 13:17

马丁·沃尔夫

马丁·沃尔夫作者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

美国记者、作家安布罗斯·比尔斯曾经说道:“战争是上帝教美国人地理的方式”。这虽是一句俏皮话,但稍作更新就能表述今天的情况:没有什么比经济崩溃更能引发大众对金融市场的关注和兴趣。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随着一些经济体每况愈下,部分经济学家的知名度直线上升,《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家马丁.伍尔夫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他已经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专栏作家之一。委内瑞拉专栏作家莫塞斯·奈姆(下文简称莫,同时也是《外交政策》杂志前任主编(1996-2010),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国际经济项目资深研究员)与马丁·伍尔夫(下文简称马)日前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次会议上进行了如下问答。

莫:您对经济危机的什么方面最感意外?

马:金融机构的资本短缺情况。许多机构资本基础不足,冒着极大的风险,他们过于依赖游资——以短期资金支撑长期交易。

莫:回顾您过去的研究和著作,您认为最之前犯下的最大的错误是什么?

马:我之前过于关注宏观经济,忽视了微观经济。我研究了资本总体的流动,但没有给予金融机构内部机制足够的关注。我认为这是我职业生涯里最严重的错误。其它错误还包括从前没有意识到银行等金融公司受到的监管控制是如此不足和无力。

莫:记者应对这场危机负怎样的责任?

马:我们有太多的疏漏。我们本应该对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起到更激进有力的监督作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记者们基本不太懂经济和金融。

莫:但是经济学家们在这次危机中也没有亮眼的表现,他们没能预测到经济的崩溃,也无法就应对措施达成一致。哪些经济学家曾经先于他人预料到今天的情势?

马:努里尔·鲁比尼很早就警告过物价泡沫化,指出资产价值被高估和高负债间的危险联系;罗伯特·希勒比任何人都更好地解析了房地产危局及其爆炸性影响;拉古拉迈·拉詹也曾指出了金融业十分脆弱,将威胁全球稳定;保罗·克鲁格曼也很有先见之明。但这些人毕竟是少数,除了他们之外,其他人不值一提。我认为主流经济学理论明显无法解释当前的局势,也不能提供解决途径。

莫:经济学家们的建言本身存疑,而国家元首们又不得不基于这些建言采取措施应对危机。请您给小布什、奥巴马、温家宝和默克尔处理危机的措施打分。

马:布什明显不及格。奥巴马和温家宝及格了,默克尔是个合格的德国领袖,但却是不合格的欧洲领袖。

莫:奥巴马的经济政策受到强烈批评,您怎么看?

马:批评者们认为美国经济可以更快走出衰退期,更有活力地走向复苏。但历史经验和客观分析告诉我们,奥巴马接手了一推烂摊子,没有他美国可能进一步衰退甚至走向严重萧条。奥巴马的主要成就是避免了这场灾难的发生。实际上,从危机爆发至今,美国经济复苏的脚步远超其它五个最大的发达经济体。

莫:在这场危机中,各国央扮演了主要角色。您认为谁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央行领导人?

马: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

莫:还有谁?

马:2008-2009年伯南克拯救了世界。虽然从那以后他表现得不够坚决,没能对新一轮危机预先作出判断,但他是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人,其他人都没有。

莫:保罗·克鲁格曼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将降低美国的失业率,拉古拉迈·拉詹则认为人们在危机中丧失的许多就业机会再也不会回来了,因为根本原因在于科技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他们谁是正确的?

马:他们都对。克鲁格曼谈的是近期的改善,拉詹则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我同意克鲁格曼关于美国可通过公共开支和货币政策在刺激就业方面有更多作为的说法;我也同意拉詹,科技等方面的进步需要积极政策的扶持,把就业机会带入新行业里。

莫:十年以内哪个国家的经济会发展得更快,西班牙还是意大利?

马:西班牙。

莫:中国和印度呢?

马:印度。

莫:美国和德国呢?

马:美国。

莫:我们现在在土耳其,这个国家经济表现非常好,您对这里的形势如何看待?

马:土耳其经济很有可能受外部危机影响而爆发问题。土国内储蓄率太低,经常项目逆差严重,经济不可持续。

莫:欧洲如何?

马:有三种情况:联邦欧洲;保持现状;和欧元区解体。现状肯定不可维持,如不作出调整将导致局部解体。调整包括提出清晰的银行整改办法,债权国必须作出让步,不单债务国,整个欧元区都必须调控经济,欧洲央行必须采取更激进的姿态,刺激需求和融资以满足各国政府改革需要。我知道这远非最佳解决途径,但也许是唯一一条政治上能被接受、经济上也行得通的道路。

原文链接:http://www.huffingtonpost.com/moises-naim/martin-wolf-global-financial-crisis_b_1644808.html

责任编辑:唐绪回
旧文资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别掺和印太!”他当面叫停英航母部署,英方震惊

刀刃向内揭开检察机关隐藏职能,“这可能是唯一一部”

这条铁路建成将缩短12天!中国和巴西签了

孟加拉国转向中国:对印关系从未如此紧张

“美国关税大棒落下,日本幻想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