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怎样利用LIBOR玩弄金融体系? 

来源:观察者网

2012-09-12 14:13

马宁

马宁作者

500强企业经理人,独立经济学学者

LIBOR的全称为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即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代表了世界第一流银行的借款利率。每天上午11点,全球最大的20家银行会把他们的利率数据提交给英国银行家协会。接着,英国银行家协会除去其中25%的最高报价和25%的最低报价,将剩余的利率计算出算术平均值,这个数值现在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中大多数浮动利率的基础利率。

以LIBOR为样板衍生出来的,有新加坡同业拆放利率(SIBOR)、纽约同业拆放利率(NIBOR)、香港同业拆放利率(HIBOR)等等。我们国家从2007年1月4日正式运行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其模版也是LIBOR。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金融界有着绝对权威和清誉的数值,在金融界有着极其广泛应用的风向标,在今年被揭发出惊天丑闻。

今年8月,有消息指出,摩根大通(JPM)和巴克莱银行(BARC)等7家银行已经收到纽约州和康涅狄格州的传票,参与涉嫌操纵Libor(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的调查。自此,一场利用权威指数操纵世界金融体系的丑闻被拉开大幕。

在后来的各种分析评论中,有人指出,这些利用体制漏洞暗通款曲的金融大鳄们偷鸡摸狗投机倒把已经不是一天两天。早在2008年5月29日,《华尔街日报》就曾向公众披露LIBOR可能存在虚假报价情况。但当时几家会员银行均予以否认。蹊跷的是,当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中也宣称LIBOR可信,称会员银行是“有信誉的”。

随着更多材料的流出,人们吃惊地发现,其实更早的时候——2007年,纽约联储银行就已经觉察到LIBOR报价存在欺诈现象,2008年年初纽约联储银行总裁盖特纳(现美国财政部长)更曾建议英国监管当局改革LIBOR的计算方式,但是英国方面无动于衷,听任大金融资本家们肆意欺骗世人并大发横财,却毫无作为(即使在调查已经展开的现在,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仍然在竭力抹杀问题的严重性,声称不实制定LIBOR的问题已成为过去,他们强调调查几年前利率操纵难度很大,以此来逃脱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

我们知道,在自由市场经济的要素中,有两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充分竞争,信息透明。但今天我们面临的局面是:全球有大约价值360万亿美元(相当于50个中国的全年GDP)的金融合约要用到LIBOR利率,但如此庞大的交易额却建立在区区20个大银行的凭空报价基础之上,更何况这20个大银行的凭空报价甚至可以是虚假的。而更可恶的是,负责监管他们的当局明知道存在种种虚假报价,却纵容并隐瞒真相长达数年——英国银行业者协会曾明确表示并不希望对LIBOR进行“彻底的审查”。

这些通过LIBOR操纵全球金融体系并从中大发横财的人到底能获利多少?曾经有研究报告指出,只要LIBOR季度利率下降0.25%,花旗集团每季度就可以获得9.36亿美元的额外利润。也就是说,有多少银行参与到故意虚报价格的欺诈行为中,就有多少以十亿为单位的美元流到他们的金库中。那么到底有多少家银行虚假报价?目前已知有十几家遍及欧美加日的银行受到调查,其中包括德意志银行、花旗、汇丰、瑞银、瑞信以及摩根大通。尽管目前只有巴克莱一家银行已承认在2005至2009年间有不当行为,但是谁都不能保证其他银行的清白。事实上,除了巴克莱银行已有三名高管下台,德意志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等若干家银行都有交易员被解职或停职。

在该事件中,英国监管机构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他们不仅默许了虚报数据的做法,甚至可能鼓励或要求相关银行这么做。例如,英格兰银行(英国央行)副总裁塔克与巴克莱前首席执行官鲍勃·戴蒙德(已于2012年7月3日辞职)在2008年10月有过数次接触,其中一次甚至直接谈论债券的价格,他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很惊讶你们的政府担保债券竟能以较公债高140左右的水平发行。” 尽管鲍勃·戴蒙德后来在听证会上辩称他没有将塔克的话理解为压低LIBOR报价的指示,但实际上他的下属确实做出了这样的行为——7月辞去巴克莱首席运营官一职的德尔密希尔在接受调查时表示,他指示员工压低LIBOR报价是因为戴蒙德曾告诉他,英国央行和英国政府很关切并希望该银行下调所提交的利率。英格兰银行曾经坚决否认知晓有关情况,但是随着不利证据的曝光,最终英国央行选择了缄默。更有证据显示,苏格兰银行在2007年就知道了LIBOR被低报。

至此,不但金融寡头的信誉扫地,欧美监管部门也不再值得信任。要知道,欧美发达国家政府清正廉洁守法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此次LIBOR事件无情地揭露出一个事实:金融寡头扶植起来的政府始终和金融寡头站在一起。在丑闻引起广泛关注之后,尽管欧盟官员一再建议将操纵指标利率行为定性为刑事犯罪,但在我们未可知的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巴克莱银行仅以支付4.53亿美元罚金了解了官司,其余涉案银行也都在积极争取集体和解,整个银行业仅仅会因此案损失200-400亿美元,这已经包括了罚金以外的损失在内。而最终被送上法庭的,只会是若干个倒霉的交易员,大银行和高管都会逃脱。

表面上看,LIBOR丑闻似乎只是一个存在于金融业界内部的丑闻,但实质上,围绕着LIBOR展开的却是激烈的政治斗争。现任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极力把矛盾引向他的前任,声称该受指责的是与前工党首相布朗关系密切的人,而不是英国央行。美国的两党政治也发生交火,现财政部长盖特纳受到了国会议员的猛烈抨击,质问他为何明知LIBOR存在问题,却从不主动向美国监管部门反映,而且还建议继续使用LIBOR。

LIBOR利率事件甚至可能成为美国总统竞选活动中的一项因素,因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想要废除已获通过的多德-弗兰克银行改革法,该法律是由奥巴马总统在金融危机之后签署的,虽然该法案与LIBOR事件毫无关系,但是罗姆尼似乎想把两者联系起来。

此外还传出了国际版的“阴谋论”。随着美国方面对英国银行的穷追猛打,几周时间内调查了三家英国大银行,英国人开始感觉到不安,7月英国议会财政委员会成员表示,“我想这是些都是美国政府高层计划好的,华盛顿这是在打贸易战,意图将伦敦的交易转移到纽约。”

LIBOR的诞生源于20世纪80年代伦敦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增加。由于以伦敦为中心的欧洲金融圈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权威的利率体系,LIBOR便应运而生。随着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和影响,LIBOR在全球得到了广泛地接受和应用。自从有了LIBOR,制定跨国的金融合约就方便多了。因为LIBOR若上下浮动,以它为基础的合约利率也将随之上下浮动。

LIBOR体系的建立完全来自伦敦金融地位的权威:LIBOR实质上完全是一个假定利率——20家会员银行假定他们可以在上午11点按此利率借到资金。这并不是真实交易利率,报价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实际的交易产生。但与交易有关的人却能够从利率的差异中获利。

听上去LIBOR既不客观更不靠谱,但实际上,LIBOR是能准确反映这些会员银行对经济危机的担忧的。在2007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之后,LIBOR利率曾经急剧上升,远超市场化利率,反映出几家大银行对当时财务健康的担忧。但是随后为了减少市场对各大银行财务状况的担忧,LIBOR会员银行开始有意识的虚报利率,通过低利率来向市场宣告它们仍然可以以较低的利率在市场上拆借,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坚挺。当时,由于各大银行压低LIBOR数字,当时的拆借利率曾一度低于美国国库券利率达一个百分点,这和惯常的利率关系完全相反,要知道因美国信用等级极高,所以美国国债利率应当最低。

曾经LIBOR由于伦敦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权威地位而发挥过积极的作用,跨国的合约因LIBOR的存在从而有了参考标准,但是,随着欧洲经济地位的下降,其他经济体提出成为制定标准主体的诉求与日俱增,为了显示欧洲经济的坚挺,LIBOR被肆意操纵,营造出虚假的金融景象,好像欧洲没问题非常好。而正由于规则的制定者其实知道欧洲的经济其实没这么好,不排除他们在营造欧洲金融幻想的时候没有夹带私货,以制定对自己有利的LIBOR来谋取私利。

在这场丑闻中,世界金融体系的大鳄们形成了统一战线,以标准、诚信与科学之名绑架了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大肆获利。不仅如此,他们明明犯了错误(实质上是重罪,想想,有多少小国家因为财阀们的作弊和欺诈行为陷入混乱的局面),但他们却没有一个人为此受到应有的惩罚。

自由市场经济的神话又破灭了一个,但他们可以继续制造神话,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责任编辑:王杨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北京

黄循财宣誓就任新加坡第四任总理

“杰出但不突出”?为什么选他接班李显龙

中方是否对美国产品加征新关税?外交部回应

“可怕的消息!对中国这样,将打击每个美国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