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柯文思:中国人不用再担心西方怎么看待自己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2-22 07:41

柯文思

柯文思作者

英国导演,两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获得者

【采访/观察者网 赵挪亚】

“我认为中国人内心不应再有不安全感,不用再担心西方人怎么看待自己。”

“过去两年,我在中国过上了正常的日子。我可以正常地去餐厅,随时逛街,遛狗,做一些世界上其他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这是因为,中国很好地照顾了我。”

从争议不断的“眯眯眼”刻板印象,到西方媒体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一系列“酸味十足”的报道,有关如何破除西方偏见,讲好中国故事的话题再度引起热议。观察者网就此专访了英国著名导演、两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获得者柯文思先生(Malcolm Clarke)。

他认为,如今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仍有一种不安全感,因此中国需要对自身的信念、文化、故事和历史更有信心,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最终,中国能凭借软实力和自信,破除西方的对华偏见。

冬奥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朝气蓬勃的运动员们,正在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政府在疫情中保障所有奥运会参赛者安全的壮举,也是一个很好的中国故事。西方媒体已经竭尽所能地破坏冬奥会的稳定,但它们终究还是失败了。

柯文思接受观察者网专访

观察者网:中国刚刚结束了冬奥会,这场盛会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新面貌,打破了关于中国的一些刻板印象。此前,有关《雄狮少年》“眯眯眼”的话题,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争议。您为此拍摄了一部短视频,支持《雄狮少年》。请问是什么让您决定为《雄狮少年》发声?

柯文思:我这样说可能有点争议,但在我看过的中国电影中,很少有像《雄狮少年》一样出色的电影。哪怕按照国际标准,这也是一部完成度很高,很具有娱乐性的电影。

但我听说《雄狮少年》被批评后,觉得有点难过。当然,观众可以用任何理由批评电影,我也没觉得《雄狮少年》完美,对它有所批评。但我对电影的制作过程略知一二。在每部电影的背后,可能有一两千人为之付出心血,让电影变得更好。《雄狮少年》潜在的收益,以及它能带给人们的快乐,被一个实际上的主观小细节削弱了。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并不同意这些批评,但尊重这些批评。

我的看法是,由于网络的力量很强大,批评电影这一小部分的人,实际上是在伤害这部构想、执导和故事都很出色的电影,也伤害了那些为之付出心血的幕后人员。《雄狮少年》给很多观众带来了快乐,也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因此,那些试图损害这部电影的举动,让我很难过。

我觉得,我们要变得更加包容,更加开放一点。我们可以不喜欢一部电影的某个部分,但要试图“摧毁”它,这似乎不合适。

观察者网:网上围绕《雄狮少年》“眯眯眼”争议,大致有两方观点。一方观点认为,“眯眯眼”是影片为了迎合西方刻板印象。另一方观点认为,中国人可以定义自己的审美,需要更加自信一些。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的西方导演,您怎么看待这两种观点?

柯文思:我认为,中国有很多民族,每个人看起来也都不一样。有些人可能眼睛细一点,有些人眼睛可能大一点,但他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该长什么样,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他们都是中国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中国人内心不应再有不安全感,不用再担心西方人怎么看待自己。

毛泽东曾经说过:“百花齐放”。我们需要接受所有的声音、审美和观点。电影的种类、风格繁多。比如有些电影,我自己并不喜欢,但票房却非常高。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会想:是不是我错过了什么?但实际上,我没错过任何事,只是我的品味不一样,这无可厚非。

在我自己创作的过程中,我不想一直拍摄类似的电影,我想做一些不同的东西,探索不一样的审美。

法语中有个说法叫“Idee Fixe”(意思是固定观念,观察者网注),延伸到电影上就是一部电影该拍什么,不该拍什么。但是,我不认同这种说法,我认为我们应该欢迎电影的多元化。不管是惊悚电影、爱情电影、卡通电影,还是“民族主义”电影,他们都应该有一席之地。

我认为,当我们不断缩减电影主题和风格,这不仅是在损害电影创作者们,也是在损害我们的观众。但最终,观众会作出自己的决定,如果他们喜欢一部电影,就会去看,反之则不会。同时,市场也会被迫作出决定。因此,我们(电影创作者)要尽可能探索更多选择,这非常重要。

观察者网:不可否认的是,西方至今仍有针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而西方媒体不管有意无意,似乎也在加深这种刻板印象。您如何看待西方媒体在其中的作用?

柯文思:我特地留在中国,就是为了拨开中国身上的“迷雾”,向外界更浅显易懂地展示中国,反击刻板印象。毋庸置疑,关于中国有很多刻板印象。但我认为,西方媒体会使用任何借口和理由来打压中国。

自从我2013年来到中国后,这种情况已经变得越来越糟。那时,我们正在拍摄一部关于中美关系的电影(观察者网注:《善良的天使》),然后我就看到特朗普在竞选美国总统。我当时在想:如果这个人当选了,我的电影会有麻烦,中美关系也会遇到麻烦。我不是一个顶级天才,但能预见到这种情况。

《善良的天使》国内上映海报 

特朗普一直在针对中国,把中国当作“替罪羊”。问题的关键在于,特朗普虽然对美国和世界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政治灾难,但他却是一个出色的演员和沟通大师。很多人听信了他的叙事,对中国的好感度一再下降。我认为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不会在短期内回升,因为美国现在遇到了麻烦。它不是一个“失败的国家”,但已经相距不远。现在,美国已不再是一个团结的国家,有两个美国“共存”。而在社交媒体的加持下,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与日俱增。

观察者网:您刚才提到了特朗普,他上台后中美关系确实显著下降。而在特朗普执政后期,西方媒体甚至搬出了“新冷战”或“新铁幕”的说法。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我们该如何利用文化交流,破除这些说法呢?

柯文思:我认为,你得问下自己,为什么这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人,都会这么了解美国。我们哪怕没有去过美国,都如此了解美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过去100年间,美国绝对是软实力的大师。我们都看过美国的电影、电视剧和书籍,我们听过美国人唱的歌,我们玩过美国人的运动。所以,即便我们没有去过美国,也会对这个国家和它的文化,有基本的了解。

我们不应该低估软实力的作用。在展示自己形象方面,中国并不强大。在我看来,中国是一个巨大且强大的国家,但内心有种不安全感的情结,一直在说自己不够好。这是因为,中国曾多年“仰视”美国,但如今中国已不再需要这么做了。

中国需要对自身的信念、文化、故事和历史更有勇气。中国可以通过电影、电视剧、歌曲,以及所有的交流渠道,向外展示中国故事。

例如,很多美国小镇上的居民,都会遇到一两个中国孩子转学过来。试想下,如果一个聪明好学、勤勤恳恳又有礼貌的中国孩子,转学来到美国中西部的大学。那么,他在当地会成为一个来自中国的“大使”,细微地改变当地人对中国的偏见。

电影、歌曲和书籍也有着类似的力量。这些作品能以非“政治宣传”的方式,讲述中国人民的品格和成就,改变外界对中国的看法。当然这并非一夜之功,可能需要用上个5年或10年。而美国人已花了100年,所以世界上有很多人了解美国。

我认为,中国不应该太“幼稚”,觉得只要拍几部优秀的电影,就能扭转这些看法。这是因为,美国有一个强大的军工复合体,他们的目的就是动摇中国,让中国人民失去信心。他们对来自美国、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听众说:中国很坏,是个威胁,非常危险,他们抢走了你们的工作,占领了你的国家。但这些其实都是胡说八道,充满谬误。中国的软实力和自信,能改变这种现象。

观察者网:类似的情景,也出现在了本届冬奥会上。冬奥会从开幕式到赛事,都展现了中国人的新面貌:比以往更加从容、自信。相比之下,部分西方媒体一直报道冬奥的负面新闻。您如何看待这种反差?如何以冬奥会作为契机,讲好中国故事?

柯文思:中国的运动员,正在讲述中国故事。本届奥运会开幕之际,世界正抗击新冠疫情。中国政府却说:不,我们一定要办好奥运,保证每位参与奥运人士的安全。我们欢迎他们来到中国,用全闭环的环境保障他们的安全,照顾好他们。如果中国政府做不到,参加冬奥的人就会说,我们太害怕了,不会来了。

过去两年间,我在中国过上了正常的日子。偶尔,我也得戴上口罩。但我可以正常地去餐厅,随时逛街,遛狗。我可以做一些世界上其他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这是因为,中国很好地照顾了我,以及其他民众。所以,人们相信中国。

冬奥会前,有些(西方国家)外交官说,他们不会派官员来冬奥会。让他们去做那些愚蠢的“姿态”吧!运动员们已经为冬奥会准备了4年时间,辛勤训练。他们想要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能力,然后他们成功了,中国也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工作。

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颁奖仪式上,苏翊鸣获颁金牌 IC Photo图

作为一个对冰雪项目并不熟悉的国家,中国梦幻般地举办了冬奥会。在下届冬奥会上,中国会取得更多成绩,因为3亿多人现在对冰雪项目感兴趣。

我认为,攻击他人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中国保证数以千计运动员和随行人员,以及普通公众安全的壮举,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我曾长期住在美国,养成了每天读《纽约时报》的习惯。但现在,《纽约时报》已绝对成为中国的敌人,他们甚至不再拐弯抹角,直接把(关于中国的新闻)反转成负面的东西。所以看他们怎么报道冬奥会,成为了很有趣的场景。每个参与奥运的人,都似乎很开心,但《纽约时报》却报道说:哦,中国制造“假雪”。用水来制造这些“假雪”,会造成很严重的环境影响。我的看法是,这真的很幼稚。这是一种幼稚的方法,会冒犯到它的读者。

我要恭喜中国,恭喜所有来到中国的运动员,以及没有被负面对华宣传影响到的人们。西方媒体已经竭尽所能地破坏冬奥会的稳定,但他们终究还是失败了。

观察者网:您在有关《柴米油盐之上》中的采访中,提到过很多次“自信”。例如卡车司机琳宝,您说过她的人生不完美,但包容她不完美的人生,也是“自信”的体现。但以往我们通过艺术向外传播的影视形象,必须是“完美”的,或者至少是“积极”的,您如何看待这两种视角

柯文思:把人物表现得完美或者“高大上”,这样做是不是太自作聪明了?我的人生并不完美,也不“高大上”,我相信你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完美,但人生的一大乐趣就在于战胜困难。我们的人生,在不断进步。我们永远没法达到化境,但这才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更为有趣。

我深有感受的是,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从无到有建立了一个新中国。自此以后,中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国力上升过程,但中途中国共产党犯过不少错误,许多真正的共产党员都会承认这些错误。但看看现在中国的样子吧!中国现在是一个体面兼具历史的国度,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在他们脸上看到了希望,在年轻人脸上看到了正能量,这个国家毫无疑问处在正轨之上。

我认为“人”的故事,也是如此。人生是一段上升的旅程,我们要征服自己的软弱、恐惧、不安全感和不完美之处。随着年龄的上升,我们要变得更好。我认为,谈论自己的失败之处,承认犯过的错误,这点无可厚非。如果在(拍摄过程中)不承认这点,那么就是在对自己撒谎,也是在对观众撒谎。因为观众们知道,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和朋友,都在为更好的生活和人生拼搏。如果你不告诉观众这些,观众就会认为你在撒谎,进而失去对你的信任。最终,这会无可挽回地造成观众的流失。

柴米油盐之》剧照

观察者网:您刚才提到了“政治宣传”。您认为“政治宣传”和“故事”之间有什么区别?

柯文思:“政治宣传”并非真相,而是真相的某个版本,经过打磨和粉刷,就像杂志的漂亮封面。不管是政府还是谁制作的“政治宣传”,都是想让受众向往或相信某件东西。但不幸的是,即便是那些没有受过很多教育的人,也能分辨出“政治宣传”,他们不会相信这些东西。

这就像你在市场上看到一些苹果,表面上光鲜亮丽,背地里却有些划痕。卖家会和你说,这是最好的苹果,但你拿回去后却发现苹果还有另一面。这就是“政治宣传”,把苹果最好的一面露出来,但有时另一面没那么光鲜。最终,你不会再买那家水果摊的东西了。

我们需要相信人民,他们比想象的更为聪明,不需要任何人的“灌输”。感谢中国共产党在教育方面的努力,中国人民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感受这个世界。可能在20多年前,中国还需要“政治宣传”来团结整个国家,但如今中国已经团结起来了。和我交谈的每个中国人,都对中国政府,以及政府的成就,怀有最高的敬意,因为他们的人生和家庭,比30、40年前好多了。每个人的生活、教育和医疗条件,都获得了显著的提升。

我认为如果政府信任人民,他们也会对政府回报敬意。而在我的家乡英国,民众蔑视政府,因为政府总是对他们撒谎。这不太好,因为民众和执政者之间,需要一个契约。执政者是在执政为民,但如果执政者动摇了这一契约,情况就会变糟。但类似的情况,并未出现在中国,因为中国人民对已发生的一切,怀着感激和敬意。

观察者网:您是否担心,这样的叙事会被西方媒体认为是在为中国“宣传”?

柯文思:如果我说了任何关于中国的好话,当然会有西方人说我被中国政府“收买了”。但这没什么关系,我不在乎,因为他们都很“愚蠢”。我并没有被任何人“收买”,我能自由发声。我有时候也会批评中国,但这是怀着敬意和建设性的批评,因为我想看到一个更好的中国。例如,我不喜欢中国的媒体,也不喜欢中国电视台传播信息的方式。我认为他们做得不错,但难说富有成效。

从我自身来说,我从不制作“政治宣传”,我只讲述真相。但问题在于如果你讲述的真相,恰好是中国做得好的部分,那么“敌人”很快就会找上门来。老实说,我并不在乎其他人怎么看待我,因为我很有经验,对自己的职业和专业度很有把握。

中国不一样,中国必须关注(外界看法),但无需用“政治宣传”的方式来为自己说话。我感到有点遗憾的是,中国似乎没有为自身的成就感到更为自信和自豪。这就是中国的“不安全感”,这种感情不会伤害到别人,只会伤害到中国人。

所以,北京冬奥会是中国展示自己最好一面的完美例子。毋庸置疑,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北京冬奥会和其他奥运会相比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中国的运动员们也表现上佳。这是中国该为自己发声、该自豪的地方。

观察者网:对于那些长期被西方媒体影响的读者,如何才能让他们接受真实的中国或对中国产生兴趣?

柯文思:在西方说中国故事,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因为人们就是不想听。有些西方人会说,我们了解中国,那是个很糟糕的地方,不需要你来告诉我们中国故事。但是,为什么他们不看看这部电影(观察者网注:《柴米油盐之上》)呢?有可能,他们就是不想看。

我认为可能他们知道有关中国的真相,但不想面对。如果真相意味着,他们的生活和国家在比较之下,不再显得那么优秀卓越,那么他们很难面对这些真相。

有些美国人从小就认知到,美国是最好的国家,美国人是最幸运的国民,自己的父母最为出色。这种情况下,很难让他们相信(关于中国的)真相。这就是美国梦的骄傲自大之处。

而英国某种程度上是美国的卫星国,英国人一直以来都渴望成为美国人,因为他们生活得比我们好。所以,要认清这些真相,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就像吞下一粒苦涩的药丸。

但在未来的50到100年里,我并不认为(中美关系)是一场“零和游戏”,中国崛起并不意味着美国衰落。欧洲也会在其中有一席之地。未来的世界,可能是三大力量之间的交错联结,他们将学会彼此之间的共存合作,我相信未来也必将如此。

自苏联解体后,这个世界陷入了单极化的恐怖境地,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就能“统治”世界上每个人生活,这非常不健康。

观察者网:您接下来有什么拍摄计划?是否可以透露一下?

柯文思: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卡车司机这一集,主人公琳宝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物,从她的身上能看到中国女性崛起的力量,也能看到背后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变。我们的纪录片因为篇幅的限制,无法呈现出她完整的故事,所以我们计划以她的故事为原型,来做一部剧情片。目前我正在进行剧本的创作,这将会是一部引人入胜同时打动人心的电影。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赵挪亚
2022北京冬奥会 柯文思 美国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