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晖:春风沉醉好园景,邀您赴一场“看花局”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3-13 08:03

孟晖

孟晖作者

作家,《盂兰变》、《古画里的中国》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孟晖】

如今常说“饭局”、“牌局”,给人的感觉,凡“局”必俗气且油腻。然而,宋人却有“看花局”。

南宋人龚熙正《续释常谈》一书中“陪酒陪歌”条道是:

释仲殊《花品序》:每岁禁烟前后,置酒馔以待来宾,赏花者不问亲疏,谓之“看花局”。故俚语云:“弹琴种花,陪酒陪歌。”

据其说法,北宋初年僧人仲殊曾经撰写《越中牡丹花品序》,其中提到,当时已经形成一种社会风俗,到了春天,私人园林会向公众开放一段时期,习惯上叫做“看花局”。

从唐代开始,随着城市的发达,人口向都市集中,即使对于地方乡绅来说,庄园生活也不再是最优选择。土地拥有者们即使不能移居到大城市,那么也往往会在相对繁华的小镇上置办宅子安居。于是,在繁华城镇的核心区或者郊区修建私人园林,便成为富贵阶层的一种生活方式。随之,在宋代,出现了看花局的风俗,当春花盛开之时,私家园林集体开门迎宾,允许陌生人分享园中的花光。

花园中的唐代贵族男女(图片来源:《盂兰变》@燕王wf

《邵氏闻见录》中记载,北宋时的洛阳,春日赏花实为连续不断的民众狂欢:

“岁正月梅已花,二月桃李杂花盛开,三月牡丹开。于花盛处作园圃,四方伎艺举集,都人士女载酒争出,择园亭胜地,上下池台间引满歌呼,不复问其主人。”

从农历正月开始,一直到三月,各家园林的大门都要敞开,先是梅花,然后是桃花梨花等各种春花,高潮则为牡丹,每一轮名花开放,都会引发大规模的入园潮。人们并不是简单地来园中转一圈就离开,相反,扶老携幼,呼朋引类,带着酒肴和坐毡等等到园中,在亭子、池台等景色好的地方占个位置,铺开毡垫,举行露天野餐,又是斗酒又是唱歌,肆意喧哗。

最神奇的是,江湖艺人也争相赶来,于花下撂摊卖艺,逞技赚钱。无论是谁,高兴了来,兴尽了走,根本不需要争得园主人的同意,也无需向园主人打招呼!

类似的风气不限于洛阳,也不限于任何一地一城,而是遍及大江南北,凡是人文发达的城镇无不如此,陆游《赏花至湖上》一诗咏云:“吾国名花天下稀,园林日日敞朱扉。”便显示出江南看花局之盛。不过,最有趣的当属洪迈《夷坚志》中的“胡园荔枝壳”故事:

有位胡姓人士“居姑苏,有名园,当春时,纵人游赏。至三月将暮,芍药盛开,天气清和,士女群集”。盛开的芍药吸引来了各路陌生人,主人也想在自家园子里享受一下好时光,便悄然独自到园内散步,结果根本没人认识他,这位胡姓大叔就在众人的欢乐中默默溜达,用今天的话说,既身在其中,又疏离于外。

在游客眼中,他不过就是个不合群的寂寞男人吧。怪大叔一直走到幽僻角落里的一处小亭前,发现那里挂起了华丽的帐子,帐下有几位黄衫少年在宴饮,还有六七位美女在服侍他们。一看此景,园主人的反应竟是“亟趋避之”——赶紧快步离开了!

我们今天已经不太明白为什么他要赶紧躲开。也许是怪大叔意识到那几位少年身份尊贵,不敢打扰;也许是因为帐下有多位年轻女性,他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自动回避;也许他是个宅男,有社交恐惧症。总之胡园主快速抽身了。

接下来的故事峰回路转,他走出去百余步之后,反应过来:黄可不是普通人能穿的颜色!又赶紧折返,然而,小亭里已经空无一人,帐子酒具等等也消失了,倒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大叔过去找了找,只在地面上看到十多个荔枝壳,大如鹅蛋,芳香触鼻。此时,园主人再次表现出日漫风宅男的品质,居然把这些荔枝壳捡起,揣到袖子里,带回住处,从此当做奇物收藏起来。后来还出示给亲友,看到过的人都认为这些残壳来自另一个世界,不是人间凡品。

这个轻描淡写的玄幻故事,实在总结不出什么中心思想,不过,却折射出多个世纪里的现实情况:因为众多园林自由开放,大家任意来去,所以时而难免有当地人谁也不认识的神秘人物出现。这些神秘人物在园内占了一角地方,来一场即兴的华宴,然后带着随从一起消失,自然会激发旁观者的好奇。一传十,十传百,再加上点猜测和联想,添油加醋的故事就诞生了吧。许多类似的传说,大概都是这样催生出来的。

说这位胡姓园主有日漫里的宅男气质,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最妥当的对策,是唤来一名自家婢妇,带上他的名帖(名片),上去和那些美女套话,告知这园子的地主就在附近,对来客表达问候。

按照规矩,美女会立即把这话转报给那些围坐欢饮的黄衣公子,正常情况下,公子们则会邀请主人入席,敬酒相谢,然后宾主共同分享一场美好的偶遇。如果谈话投缘,很可能就此结下友谊,日后往来不绝。万一这些不请自来的贵客真的有背景有势力,园主人就此腾达了也说不定。但胡园主不是那种灵活机变的人,对社交没兴趣,看到贵人与美女,第一反应是紧张,第二反应是逃离。

本文作者所著《盂兰变》中描绘的唐代贵族在家苑观赏乐工表演的情景(图片来源@燕王wf)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当开园期,不喜欢多事的园主人尽可采取隐身状态,慷慨地把一座园子让给公众,无需出面与游客周旋应酬。不过,在热情好客、喜欢社交的人那里,则是另外一种做法,会特意在园内备下佳肴美酒,守株待兔,随时等待前来赏花的贵人名士,只要有这样的人来了,就请到客厅里,小酌一番。

据《武林旧事》,有一位“蒋苑使”在这方面作出了榜样,他家只有一所不满二亩的小园,但,每年春天,园主都复制西湖和禁苑的热闹,把自家小园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游乐场:罗列各种书画以及高档的玩器、饰物、用具等等,让游客玩“关扑”(带有赌博性质的买卖形式)游戏,获得刺激的快感;树立标竿和射垛、秋千、球门,组织射箭、踢球、打秋千等各种竞技活动,赢家自然也有奖品。

凡是看上去斯文体面的来宾,蒋苑使还会派奴仆上前殷勤邀请,到摆设了酒肴的待客处,免费提供美酒一杯。由元宵节之后便开始,日日如此,一直到寒食已过才罢。推测起来,蒋苑使如此有兴致,也许不仅仅是出于慷慨好客、喜欢热闹,而是利用这样的机会结交各路衣冠人物,获取人际方面的信息与资源,扩大人脉,属于精明过人之举。

蒋苑使与那位胡姓怪叔叔,可谓是为人处世的两个极端,倒也反应出,看花局中,园主性情不同,应对策略也不同,由此制造出世态的缤纷光谱。

江南园林中的精心设计的“花窗”(图片来源:网络

“弄花一年,看花十日”,养护一园好花需要花费人力物力,然而,精心弄出一所好园林,声名传出,结果却是给园主人带来了面对全社会的无偿义务,越是赏花的好时节,越是要把园子让与公众分享,不仅要任外人随意出入,甚至要耗神破财地加以招待,传统社会的人情味,倒是远出我们今人的想象。也因此,宋人喊出了“弹琴种花,陪酒陪歌”的谚语,意思是,喜欢古琴雅乐,喜欢花卉与园林,下场无非都是让自己变成众人的陪客,垫上酒席,还要陪着别人开心。

看花局无疑属于回馈社会之举,是公德心的体现,所以一直延续下来,到了清代,更发展为各家园林主人提供文物展览了!清代文人顾禄《清嘉录》中有“游春玩景”一条,记录了嘉庆、道光年间苏州园林的盛况:

春暖,园林百花竞放,阍人索扫花钱少许,纵人流览。士女杂遝,罗绮如云。园中畜养珍禽异卉,静院明轩挂名贤书画、陈设彝鼎图书。又或添种名花,布幕芦帘,堤防雨淋日炙。亭观台榭妆点一新,寻芳讨胜之予极意留连。随处各有买卖赶趁,香糖、果饼,皆可入口,琐碎玩具以诱悦儿曹者,所在成市。

《红楼梦》中的名场面“史湘云醉卧芍药”(图片来源:网络)

描述的场景让人非常吃惊:负责任的园主会在事先对园中建筑加以修整,该补的补,该漆的漆,让亭台楼阁都换上全新的风貌,还会饲养鹤以及鹦鹉等禽鸟,适当地添种珍贵花木,并且在花丛上搭设芦席护棚,保护名花免受日晒雨淋。

开园之前,需将位置幽静、光线明亮的轩堂改为“临时展厅”,在其中张挂家藏的名人字画,把文物、法帖、珍版古书也陈列出来,实际上是举办一场小型的文物展览。这些私家收藏珍品平时难得一见,却在开园期间让公众一饱眼福,游客在赏花看景的同时,也接受到审美熏陶,增进了文史方面的认识。须注意的是,女性始终都拥有在春天到各处名园赏花的权利,因此也能同时借助这些私人展览汲取文化营养。

“斗花”是古代仕女在春日赏花时最青睐的游戏(图片来源:网络

更有甚者,各路小商小贩随着人流进入园中做买卖,有卖糖果零食点心的,有卖儿童玩具的,把一所名园变成了集市,热闹是真热闹。据《清嘉录》介绍,苏州四大名园狮子林、拙政园、网师园、留园,当时都是“近日游人所争集者”。

也就是说,逢到春日花开,这些雅致的园林都会向社会开放,园主还不辞辛苦,全方位地为民众提供娱乐服务,让大家能在春光明媚中看到好花,好树,好鸟儿,好书画,好古董。拙政园和留园内有小贩吆喝米糕汤圆,大家买了就地吃,这场景还真挺让人难以想象呢。

看花局贯彻的乃是反馈社会的精神,所以园主人虽然搭进去大量的精力与财力,却不能收费,完全是无偿为公众服务。

不过,与之对应,公众也建立了一种颇富人情味的做法,那就是给看园人——往往就是园丁、花匠——为数不多的“小费”。迷人的是这种小费居然也被赋予了极为雅致的名号:“扫花钱。”这名目所寓的含义无疑是,园丁不仅天天莳花弄草,还要打扫残英落叶,维持园林的整洁,前来游玩的陌生人理应对他们的辛勤有所酬谢。不说打赏,却说是感谢看园人殷勤扫花,既风雅,又温柔敦厚。

明白了历史上的看花局风俗,也就清楚了《醒世恒言》中《灌园叟晚逢仙女》一篇的背景。

小说中,秋公珍爱亲手培侍的花卉,怕被生人糟蹋了,于是“自己园中不轻易放人游玩”,这在传统社会来说是相当少见的做法,多少有点违背公德。衙内张委的可恶则在于率下人强行入园看花,其实如果是获得了主人的许可,他们在园中的那番行为,于花前铺下毡条,摆出酒肴,团团围坐,猜拳行令,大呼小叫,便没有任何问题,类似的场景在当时倒是挺常见的。

不过,这个故事也反映出,是否开放私园,全在园主人自由决定,他人无权向业主施加压力。

小说中,秋公受到张委的欺辱之后,反而打开了心结,认识到自己一向太狭隘,于是“将园门大开,任人来看”,结果农民村妇一起入园来做了游客。在私人园林面对公众定期开放这一件事上,传统社会恰恰贯穿了“平等”的观念。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戴苏越
古代 园林 花季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