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穆蕴秋、江晓原:必须可证伪才算科学?现实并非如此——聊聊《地外文明探索》(之二)

来源:观察者网

2021-12-01 08:19

穆蕴秋

穆蕴秋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江晓原

江晓原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交大讲席教授

【导读】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穆蕴秋,与该院首任院长、交大讲席教授江晓原,此前梳理了关于地外文明的主要“科学幻想”和科学探索,相关成果于近日出版。观察者网科普作者岑少宇就这本新书《地外文明探索——从科学走向幻想》与两位学者聊了聊。 在此前刊发的第一部分对话中,学者们围绕“月球文明”,从大科学家开普勒、赫歇耳一直聊到中国与西方的宇宙观。本文将继续向宇宙深处探索,从火星运河的“民科”,谈到“大爆炸理论”是否真的“胜利”。

观察者网:关于地外文明的探索,有个有趣的现象。极力主张火星上有运河的洛韦尔,是自己花钱建天文台的,按照我们现在的标准看,可以说是有钱的“民科”。那时候行星科学的门槛确实也没多高。但误解“运河”的背后,是不是有缺乏训练的因素?为什么恰好是“民科”成了误读科学观察的主力?

江晓原:也不能这么说。因为当时阔佬们做天文台台长,也是花钱雇天文学家来上班的。比如洛韦尔和弗拉马利翁,他们俩一个在美洲,一个在欧洲,自己固然是观测的,但同时在他们的天文台上还雇着天文学家。

他们当时观测出来的那些成果,天文学界是不赞成的,说他们是“野狐禅”,是瞎搞。

他们就自己组织学会,自己办刊物,这些动作都是一样的。这里面都没有正统的天文学界什么事,但是后来正统学界都接受了。

洛韦尔的火星地图,图片来源:洛韦尔天文台

事实上在他们之前,当地正统天文学会也没组建过;在他们办杂志之前,当地正统天文学家也没办过,他们是最早的。

到后来天文学会成立,天文学家不是还得接受他?他允许正统天文学家加入,最后大家也都来了。现在法国有一座天文台的名字就叫弗拉马利翁天文台,他完全得到了认同。

应该说当时观察产生的问题,和他们两人专不专业没太大关系。因为事实上这两个人作为“民科”,他们的观测也已经达到专业水准了。

穆蕴秋:当时门槛也确实比较低。你只要有钱,造大型的天文观测仪器,然后一直在那里看就行。

类似的人物还有威廉·赫歇耳,后来在学界的地位比他们两个更高得多。

他本来是在教堂里演奏的,但是一直有天文学情结,五十几岁娶了一个有钱的老婆,然后砸很多钱去建了一个天文台。

他也很有天赋,能自己打磨望远镜,还有理论解释能力。他是一个民间科学爱好者,一开始天文学界也不接受他。后来,他用自己的望远镜找到了天王星,这下子天文学界就服了,接受他了。

威廉·赫歇耳与妹妹卡洛琳·赫歇耳都成为了天文学家

观察者网:刚才提到的弗拉马利翁,他除了“民科”出身,还有不少科幻作品,他的科幻倾向是不是对他关于“火星运河”的科学判断,会有点负面影响?

我们拿他和开普勒比。开普勒想象月表情况的时候,环形山那一个个“环”是确实存在的,无非是解释为人工构造或撞击坑。但弗拉马利翁说的运河,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穆蕴秋:这里面有一个心理学的问题。其实拿洛韦尔的事例来解释可能更合适,弗拉马利翁和他是一样的套路,他们当时能建立起名声,就是通过看火星上的运河。后来走上了非常极端的方向,就是谁用自己的望远镜宣称看到运河的数量更多,谁就“胜出”。

我在书里提到过,洛韦尔有一个助手叫做道格拉斯·亚当斯,有一段时间洛韦尔身体不好去静养了,让他出来负责天文台的运行。他在观测的过程当中,发现洛韦尔此前公布的很多结果是有问题的,说在火星上的什么地方看到运河,但亚当斯就是看不到。

后来,他写信给洛韦尔的一个密友谈到这个事情,结果密友就告诉了洛韦尔。洛韦尔非常生气,立马把亚当斯开除了。

火星观测的热潮慢慢退去后,人们确定当年这些人看到的火星“运河”是一种视觉幻像。就是天文学家在观察一些东西的时候,你会受到心理倾向的影响,你想看到什么,就很有可能看到什么。

观测者太希望火星上有智慧生物了,而运河又是有智慧生命开凿出来的,那就能“看到”它。而洛韦尔在竞争中太希望看到更多运河了,他就能“看到”更多。

江晓原:技术上也可以做一些解释。开普勒的想象,已是伽利略用望远镜指向月亮之后好多年了。那时候人们对月亮环形山之类的东西已经看得比较清楚了。

火星离地球更远,所以还有想象空间,但是月亮的想象空间已经变小了。考虑到火星的年龄也足够长了,出现过一个高级文明,又重新湮灭的可能性也是有的。火星地下也许还有什么,这种想象空间依然存在。

穆蕴秋:像19世纪末期那样,所有全世界最好的望远镜全都对准火星的那种盛况已经没有了。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火星一直从来没有寂寞。好莱坞可爱拍火星人的电影了。

威尔斯的小说《世界大战》与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同名电影

观察者网:不过科学家的想象,是否也应该有一定的自我约束。比如按照某些科学家的性格和风格,可能会在有比较确实的观察结果后再去想象,而不会直接说是运河。对于还不完全靠谱的观测,有的人可能就会保守一点。看见遥远的近乎直线的物体,不一定就是运河,也可能是一条恰好比较直的裂谷。思维上更偏向“科幻”的人,他们的描述是否会受到影响呢?

江晓原:跟第一个人怎么引导非常重要,就是意大利天文学家夏帕雷利。他一误导以后,大家觉得火星运河这个想法好啊。

穆蕴秋:而且他用了一个意大利文单词叫canali(观察者网注:意大利语canale的复数是canali,形近英语的运河“canal”),译成英文的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自然的通道,另外一个就可以对应英文的运河。到了英国人这边,他们就选择把它译成运河了,这是一种心理倾向,一种引导。

观察者网:对于人类的想象来说,太阳系很快就不够用了,为了克服星际航行的困难,好像科幻走到科学前面去了。比如书里提到电影《接触》,催生了虫洞理论,《星际迷航》创造了翘曲飞行,相关理论在质疑中基本还能保持自洽,但是我觉得这种数学求解上的自洽有一定问题,它不等于在现实世界里存在,它未必反映了真实的宇宙,科学在这些领域是否会沦为一场“数学游戏”?像现在对“弦理论”的一些批评,也是类似的。

朱迪·福斯特在《接触》中

江晓原:我愿意用“游戏”这个词。虽然平常老觉得科学一直说需要有实证,可以验证等等,当我们要歌颂科学或者想拿科学说事,比如用科学来压你一头的时候,我们确实会强调科学的这部分,但是你认真地去看一下,科学中有很多部分其实是不能验证的,也是不可能有实践检验的。

虫洞这类东西此刻当然没检验过,未来的某一天也许能检验,我们不知道。而还有一些理论,现在都能排除它被检验的可能性,比如说宇宙最初三分钟这样的理论,你能直接检验吗?你永远也不会回到那个时间去,对不对?

为什么对这种不可能检验的理论,我们还要把它供在科学殿堂里?

在许多关于大爆炸理论的图说里,宇宙最初的三分钟占了很大一部分

观察者网:但如果它的理论推导找不到任何毛病,是不是也可以成立?

江晓原:你脱离实际的话,要说推理没毛病的东西,有无穷多的可以找出来。但这些东西在科学上的价值确实是有限的。

如果我们真的一定要求有检验,比如真的要把波普尔的那套东西贯彻到底,说一定要可证伪的才承认是科学,那“弦理论”等等早就从殿堂里赶出去了。

但是实际上我们并没有那样做,而是容忍了科学中很多非常玄的东西。

其实,外部世界到底是什么样,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现在画了一个图景来描绘外部世界,目前愿意用,那就继续用,但不要以为它就是外部世界的真实现象。

人类一直在画不同的图景。

观察者网:可以说是人类的一个心理需求,大家都希望有一个答案。

江晓原:那现在的这番图景,可以说它是目前我们采纳的,外部世界你可以理解成这样,但这不意味着其他理解都是错的。

比方说,在没有爱因斯坦的时代,牛顿的时空是个“真实”的图景,后来爱因斯坦相对论出来了,旧图景就被容纳在新图景里面了。类似的情况,在科技史上无数次地出现。也许100年后,也许明天,就有人提出一个新理论,在新理论里世界的图景又变了。

穆蕴秋:而虫洞和翘曲飞行,你到网上可以找到几十上百篇论文,你可以把每篇论文都看作描述它们的一个图景。

要是最后有人真把虫洞或翘曲飞行的机器造出来了,那么所有别的图景就被终结了。但在此之前,这些图景是不确定的,大家都可以来弄。

每年顶级的物理学期刊都会接到很多关于时间机器的投稿,通常都是把它当成和永动机一样的瞎搞,但是索恩的文章为什么被接受了?

就像刚才说的一样,它理论上是成立的,因为是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算出来的,所以他的稿件被接受了。

《星际迷航》中的翘曲飞行

江晓原:但有验证的图景,也不一定能完全排除其他图景。比如大爆炸理论现在成为主流,是因为有三大验证:氦丰度、背景辐射、宇宙红移。在大爆炸理论中,它预言了这三件事情,现在你观测到了,所以它成为主流了。但问题在于,你如果构造一个别的图景,也可能包容这三条证据。这种理论出现的可能性永远是存在的。

或者冒出另一种理论,它没有这三项验证,但是有别的验证,如果比三项更多呢?所以现在大爆炸理论的“胜利”,完全不能排除出现别的图景,也没有理由认为它就是宇宙的真实现象。这些都是建构的。

观察者网:书中还提到,1996年翘曲飞行被NASA列入“突破推进物理”(BPP)计划,6年后被停止。这是否有浪费经费之嫌?

穆蕴秋:与其说是浪费,不如说是骗取。

江晓原:站在NASA的立场上,它是理直气壮、问心无愧的,它说要发展科学,就要钱嘛,争取更多的钱有错吗?

穆蕴秋:NASA的官员对受资助的科学家就赤裸裸地讲,研究发什么期刊,Nature、Science之类的,他们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研究能不能经常在媒体上搞出响动,是不是有媒体报道了你的研究,这直接关乎到你是不是还能继续拿到下一期资助。

观察者网:国会议员也得能看懂。他们大概看不懂Nature、Science,只能看懂CNN和《纽约时报》。

江晓原:让他们有一种看懂的感觉就行……

(未完待续)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科学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有望实现沙伊复交后又一突破”

“5G、AI和棉花产业变革,帮新疆战胜美国制裁”

继续升级!威胁停学、惊现“狙击手”、学生占领行政楼

“中国制造2025已实现86%,证明美国制裁无效”

“不管枪支教育,却禁掉我谋生工具,这就是我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