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中英访印记(一):在印度言必称中国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3-03 07:00

庞中英

庞中英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015年春节前夕,经历了一场办理印度签证的小曲折,我第二次到印度访问的机会变成现实。这次是受印度著名智库“国防和安全研究院”(IDSA)邀请参加学术研讨。中印双边人员往来少的可怜,就是印度对外邀请,为获得印度签证也不容易。这次我是在出发前夜拿到签证的。我头一次知道印度会议主办方承担国际演讲者的机票和住宿(这本来是天经地义的国际惯例,不过,只是经济舱,且不是要在香港转机,不给报销出入机场的费用,更不会给演讲费)。

11年前,2004年4月底5月初,我以《东方早报》学术顾问的身份,采访当时的印度大选,访问印度两周,除了新德里,到过孟买和班加罗尔等地。随后两年访问过巴基斯坦(2005)和斯里兰卡(2006)。

2012年,“德意志银行国际论坛”在印度举办其系列的“前瞻”(Foresight)国际论坛之印度篇“在多极世界中的印度”,我接到邀请,却因为没有办下签证,误了这次机会。

时隔多年,国人对印度的认识时变境迁,而我也有了新的体验。

“重度”空气污染

2015年2月14日,经香港,乘香港国泰/港龙航空公司(CX),我从新德里回到北京。尽管春节前,北京越来越像“空城”,但空气污染仍然严重。

在2月9日到印度新德里参加会议前,听说印度新德里的空气污染也十分严重,而且有报道说,新德里比北京还严重

2月9日晚上快12点的时候,我抵达新德里新的英迪拉甘地机场(即T3),用了一个小时快到10日凌晨一点才出关,找到接站的印度人,发现新德里深夜、凌晨的空气确实很差,是“重度污染”。

我从北京出发时,就知道北方的冷空气要来了,所以,凌晨3点抵达后,在没有暖气的印度国防和安全研究院的学者旅社住下,没有脱衣就睡着了。几个小时天亮,发现新德里的空气还不错嘛,看起来比北京还好!

2月10日是自由活动时间,德里空气确实很好。我与同时与会的一对美国学者夫妇一起去参观新德里市容和一些景点。我与这位美国人开玩笑说,是“搭他们的便车”,但不是“免费搭车”,而且顺便不忘提醒他们,“我们中国过去搭了美国的便车,但也不是免费搭车”。于是大家哈哈大笑。这位美国人帮助我用他的信用卡换了一百美元的印度货币。我们AA制,合作雇了一辆出租,一共7个小时,从上午10点到下午5点,一位年轻的印度出租车司机为我们开车。

新德里街头堵车也很严重,新车越来越多 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新德里的四天,发现新德里的空气相对来说,真是还好。听到IDSA的常务副所长在晚饭前的交谈中说,新德里的空气污染没有北京严重。我礼貌地点点头,但我不是赞赏,也不是否定,因为我并无对北京和新德里空气污染程度的实际体验和科学比较,只感到这位印度副所长在民族主义地说话:我们就是比你们好。

被称为“印度的邓小平”的新总理莫迪(我根本不同意这一点,莫迪是一个21世纪的地地道道的经济民族主义者)正在推动“印度制造”(Made in India)的“经济革命”计划,且要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超越中国。国际金融组织如IMF最近都预测,印度经济增长会超过中国。但印度的生态环境本来已经相当脆弱,当印度的经济结构真的“复制东亚模式”(印度人不说复制中国模式)以“制造业”为支柱后,怕是印度的空气污染将会超级“重度”。

确实的“印度崛起”

印度被称作“正在崛起的大国”(rising power)。搜索我11年前残留的对印度的印象,在新德里走马观花,观看新德里仍旧熙熙攘攘的车流和人群,不得不承认,印度确实在过去10多年发生了许多变化。比如,2004年时,新德里破旧的机场被比北京T3一点也不差的新机场取代(其名词也是T3),从机场到德里的羊肠小道被高速公路取代。

狠宰外国游客

印度的主要景点几乎都与高大上的陵墓有关(这可能是一种权力和财富走入历史以后的遗存方式)。游客都知道印度的代表性景点是泰姬陵。上述那一对美国人夫妇非要去一个如同泰姬陵的、叫做Humayun’s Tomb的地方。我只好随同前往。说实在的,我不愿意到陵墓之类的景点参观,即使那陵墓知名得不得了。

在那个tomb景点的入口处,清楚地标志着门票价格:“本国参观者10个卢比,而外国参观者250个卢比”。我吃了一惊。这个差别也太大了,印度对本国人也太照顾了吧(估计除了印度的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集体参观,并无多少印度游客)。

当然,250卢比约25元人民币,也不多。中国过去也这样做过,但基本上,景点内外的门票价差很小,如今,中国的景点全球统一价格。想到这个景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而印度早已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国,却如此不遵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给外国人一样的国民待遇,这是印度不把国际规则当回事的小小例子?

言必称中国

印度人开口闭口就是“中国”。我是印度举行的第17次亚洲安全会议(ASC)的唯一中国发言者(香港的沈旭晖教授因为私人原因没有来参加,其论文摘要由一个印度人代读),与会的中国人不算多,其中包括尼赫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驻新德里的中国官媒记者和中国大使馆的外交官等。我们的同感就是“China”是印度发言者的“高频词”。

这突然让我想到北京的某大学的某些师生,长期以来,开口闭口就是“北大”。其实,大多数中国人讲话,开口闭口怕是根本想不到印度。中国人到“西天”(即古代印度)“取经”的时代早已过去了。

如果以“中国”(China)为“关键词”,对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少数发言者出于种种原因,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的考虑,不提供论文)做一个检索,就会轻易证明“中国”是印度战略研究(国防研究、安全研究)学者的“关键词的关键词”。

印度人言必称中国说明印度其实在学习中国,这正是中国对印度的影响,但印度人嘴上不承认这一点。“印度新上来的总理,他当了12年的首席部长,他采用的发展方式就是东亚的发展方式,招商引资,入口导向,基础设施。他们现在提出来印度制造的口号,也是积极的招商引资,改进基础设施,出口导向。”(林毅夫: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5年年会”的发言,2015年2月14日)

印度的优势

在西方主导的世界,尤其是来自美国的投资者,对印度经济前景普遍看好。一些中国投资者也趋之若鹜。在外交政策领域,也看好印度。美国总统奥巴马2015年1月对印度的访问,被印度方面普遍评价为“十分成功”。

中国在1989年以后确定美国为中国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而印度今天也步中国后尘,把美国确立为印度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举办这次会议的印度国防与安全研究研究院前院长、现在莫迪政府担任国家安全副顾问的Arvind Gupta,在闭幕致辞中就明确这样说。俄罗斯向来是印度真正的几乎唯一的“战略伙伴”,但印度转向美国,俄罗斯还是很失望。

印度莫迪政府国安委副主席(左)与印度国防与安全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在交谈 图片由作者提供

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此有紧迫感,怕印度彻底倒向美国。印度军工合作若是主要依靠美国,则对俄罗斯损失巨大,必然影响俄罗斯与印度的狭义上的战略伙伴关系。普京总统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之前于2014年12月11日访问了印度,就想极力拉住印度。

作为西方人眼里印度的对手,国人还是要正视印度的优势:

一,印度人擅长外交。这一点中国人必须清楚。印度擅长玩“权力平衡”,对来自欧洲外交的传统外交智慧和手腕(尤其是英国)得心应手。中国到了习近平时代,才正式宣布要搞“大国外交”了,印度外交早就是大国外交。中国在“韬光养晦”的时代(1989到2012),奉行的是谨小慎微的务实的经济为主的外交。正因为外交为印度的长项,所以,我一直担心,中国和印度的外交,中国可能吃亏。

二,印人能言善辩。前几年,同样是印度人的诺贝尔经济学得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森 (Amartya Sen)写了一本《能言善辩的印度人》(The Argumentative Indian 》,不过,这个印度人很有傲骨,也不善于投机,莫迪掌权后,不少海外印度精英,全球知名的学者纷纷回国出任部长,森教授据说也被邀请,但没有回来。在能言善辩方面,中国人不是印度的对手。

三,印度不仅重视陆地,是陆上强权(continental power),而且重视海洋,强调海权(sea power)。中国仅仅是在最近才开始重视海洋,迟得一塌糊涂,几乎追赶不上在海洋上拥有优势的印度,更不用说对付“海洋强国”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传统海洋强国(尤其是英国)。

四,尽管印度建国的历史也就是70年,比起中国差远了,但是却形成了“强烈而持久的民族国家认同”。这次亚洲安全会议的主办者发出的会议概念文件,就骄傲地提到这一点。

印度的劣势

于此同时,印度的劣势也非常明显:

一,玩弄权力平衡(均势)者应该有相应的权力,但印度还不是真正的地区权力(regional power),更非全球大国(great/global power)。说印度是“崛起大国”,但这是“进行时”,尚未完成。这一点不少印度评论家都有客观认识。印度人要能玩转世界权力,怕不是今天,但有的印度人却在高谈阔论印度的世界大国地位。印度人似乎忘记了英国人的俗话,“talk is cheap”。

二,印度人说多做少。清华大学有一个小小的石碑,上书“行胜于言”。中国人一般“言必行”,尤其是,君子的品格之一(资格)是言必行。但印度往往说的滔滔不绝,但做的则少而又少。举个例子: 一位印度作者Indrani Bagchi在《印度时报》就曾发表文章《印度东向行动未能说到做到:单方面推迟交通连接项目》。

目前,印度的胃口不限于南亚,而是整个亚洲和太平洋,但是,印度到底真的可以在亚太地区产生实质影响吗?美国在亚太地区拉印度进来,是为了在整个亚洲地区实现中印相互制衡,并不是要让出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给印度。印度即将拿到的APEC成员国等,又是一个虚而不实的东西,因为APEC这种多边的论坛早已是日薄西山,多一个少一个成员无所谓了。印度的“印太”(Indo-Pacific)反而为韩国、日本等利用印度提供了机会。日本在利用印度方面下了巨大的功夫。

三,主要依靠民族主义驱动的外交政策,就一定会狭隘和自私:好像一切都是对方不好(一些印度学者在这次会议上说尽了中国的坏话,好像今天印度的问题都是中国造成的,“既生瑜何生亮”)、占便宜、蚕食、得寸进尺、以邻为壑、不知互惠、不可持续的外交政策。这就是为什么其实印度才缺少真正的盟友的原因。

印度周边的邻国,有的是“印度的亲戚”(如尼泊尔、斯里兰卡),却与印度的关系复杂,但全部与中国关系良好。而印度号称的几大“战略伙伴关系”(这次亚洲安全会议,专门有一节讨论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其实,它们的“战略伙伴关系”含金量到底有多大,只要客观评估,就知道不是宣称的那样。

中国的优势正好是印度的劣势?

关于中印对比的话题,过去我写过,比如《“中印比较”缺什么》(2006)等,很多人会说,

中国的优势正好是印度的劣势,而印度的优势正好是中国的劣势。比如,人口问题,中国因为强行实施但越来越缺少正当性的计划生育政策(法律),而遇到发展中国家中最严重的人口老化难题,印度却因为人口结构年轻而沾沾自喜。

正在参观印度工艺博物馆的学生 图由作者提供

确实,比之中国,印度有着人口的优势。在英语方面,尽管中国从下到上普及英语三十多年,英语也侵入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之骨髓,但是,在学者学生大规模地使用的英语教学和写作方面,印度处于绝对优势。

再如,中国的公路、机场、码头、市政设施等“硬”基础设施似乎比印度强,但是印度在民主治理、法治等“软”的方面难道就比中国强?中国人都知道印度的官僚主义泛滥,也知道印度的法治与其号称的民主并不配套。

印度在地缘战略上一直利用中国的“西藏问题”,伺机等待机会把“独立”或者“中立”的西藏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纳入印度版图。印度的中国问题专家在谈论中国的“西藏问题”、“台湾问题”或者“新疆问题”真是一套接着一套,但是,就是不肯多谈印度自己的国内冲突和分裂问题。

但是,在这次会议上,一位印度学者把印度内部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毛主义势力”和印度一些省(邦)的反抗(起义),以及印度东北部与印度全国严重缺少一体化等国内问题,与印度面对的亚洲地区安全挑战相提并论。(1)这是很难得的研究之论。

中国和印度被世界上一些人津津乐道进行对比,自然有其对比的理由和价值。中印对比不算是伪命题。不过,这种对比,若不是比较政治学的科学研究,而仅仅是为了发现印度最终会超过中国、压过中国的势头,在战略上帮助西方和日本等对付“中国崛起”,则过于“司马昭之心”,太强权政治。

其实,印度的问题与中国很像。中国有层出不穷的国内挑战,印度不也是吗?甚至,说印度的国内问题多于中国的国内问题,应该是成立的。中国与周边邻国存在复杂的关系,印度不也如此?

这次会议闭幕时,印度执政的莫迪政府的国安副主席说与中国的关系“复杂”。印度似乎与美国的伙伴(同盟)关系在加温,中美关系却大有竞争和冲突的势头,但是,想一想现实的印美关系,尽管奥巴马来访带来许多实的美印关系,但美印关系仍然虚多实少;而中美关系,在实的方面则是印度在可预见的未来无法可及的,尤其是金融关系。

中国的一带一路、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全部不仅是“不挑战”美国的世界金融霸权,而且要使用美元,并与现存的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合作互补。印度比较中国,在对美上是“五十步笑百步”,奇怪的是,有的印度人好像挺“enjoy”他们与美国的关系,极尽嘲笑中美关系之能事。

注释:(1)见印度学者Shruti Pandalai, “Decoding India’s Agenda: New Ideas and Emerging Trends in Asian Secur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7th Asian Security Conference”, New Delhi: IDSA, 11-13 February, 2015.

责任编辑:苏堤
印度 莫迪 制造业 中印关系 中印 中国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