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预警机的短板,影响了整个俄罗斯空军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3-05 09:11

施洋

施洋作者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伴随着俄军在巴赫穆特方向的激烈战斗的是,有关俄罗斯部署在白俄罗斯的一架A-50U预警机是否遭袭的“悬案”。虽然最后结果是虚惊一场,但在整个战场上,这起事件背后透露出俄罗斯在众多领域的短板,理应让很多俄军高官们后怕。

与此同时,美国空军本周正式授出了采购E-7预警机的合同,计划采购总数达26架的新型预警机,昭示着美国在空中态势感知和指挥领域,终于还是走回了最为稳妥的“老路”。

俄罗斯的预警机空白

据白俄罗斯反对派媒体网站2月27日报道,2月26日早上,白俄罗斯的马丘利什奇空军基地传出两次爆炸声,白俄罗斯反政府武装组织“BYPOL”声称袭击造成了驻扎在该基地的一架俄军A-50U预警机,导致该机雷达天线和机身前部严重损坏。

事件前后同一架A-50U的照片,卫星照片显示最近拍摄的A-50U飞机“涂装有斑驳”,但很难辨别飞机是否受损。

不过在所谓的“袭击”过后,外界虽然注意到马丘利什奇空军基地俄军A-50U预警机例行巡航活动的暂停,却未能通过诸如卫星拍照、现场视频等其他渠道“实锤”俄军的战损。

卫星照片上马丘利什奇空军基地里的A-50U变换了停机位,但并没有明显可见的损坏;白俄罗斯随后公布了机号为“红色43”的俄军A-50U(RF-50608)预警机在机场滑行的视频,以显示该机并未遭遇损坏。白俄罗斯反政府组织则公布了一架多旋翼小型无人机接近并降落在俄军A-50U预警机背部雷达罩上的画面,以自证“确实接近了俄军预警机”。

白俄罗斯公布的视频,显示这架A-50U一切完好

虽然从严谨的证据分析来看,俄方的视频可能是早前的囤积素材,无法确证眼下这架A-50U的状态;反政府组织的视频里,无人机只是在预警机身上“到此一游”,没有拍到其声称的第二架无人机的攻击,本机也是悻悻而回,没有立马在预警机上“自杀”。但基本上能够确认,白俄反政府组织的无人机确实接近了俄军,但这架预警机的状况远没有糟糕到“难以挽救”的地步。

白俄罗斯反政府武装无人机镜头中的“红色43”号A-50U预警机

作为现代空中作战行动中公认的态势感知和指挥控制核心平台,预警机在当代战争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越南战争以后,特别是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中贝卡谷地空战之后,各国都认可了预警机是空中作战力量“倍增器”的概念。

具体到俄罗斯,那就是作为其前身的苏联装备的预警机数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解体前的显著增长。苏制第一代预警机图-126的装备总量只有10多架,第二代的A-50系列预警机产量到苏联解体时已经有40架左右。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空天军虽然在预警机规模上相比苏联大幅缩水,但依然勉强维持着15架左右的预警机队规模,并持续对预警机进行一系列升级改进,研制A-50U和A-100等新型号的预警机。

然而从俄罗斯空天军的整体发展情况,过去一年里俄乌冲突的实战经验和此次马丘利什奇空军基地“遇袭”的案例来看,俄罗斯空天军无论在预警机的研制装备还是实际使用上,都有着相当严重的缺陷。

从装备角度,俄罗斯虽然在预警机领域并非无所作为,但相关几个型号的研制和装备进度都有些一言难尽。苏联解体后,经历了分家和装备保养不善带来的装备减损,俄罗斯空天军只剩下了16架A-50和A-50M预警机,数量上低于北约空军,甚至只有美国空军预警机规模的一半。考虑到A-50服役至今已经30多年,机上基于苏联20世纪70年代水平研发的电子设备性能在当时就不算顶尖,在今天已经完全落伍。

俄罗斯虽然启动了对A-50预警机的升级改进,推出了A-50U型预警机,但这一型号的研制始于2003年,本质上是俄罗斯2000年左右技术的体现,无法满足2020年代的作战环境需求。而且,A-50U的改进速度并不快,在首架原型机完成国家测试交付俄罗斯空天军之后到俄乌战争爆发前的十多年里,俄军只接收7架A-50U预警机。再加上,俄罗斯虽然有大量伊尔-76运输机平台可用,实际却选择了将现有的A-50系列预警机升级为A-50U,导致俄军预警机队的规模并无增加。A-50U预警机的改进虽然缩小了俄军预警机的作战能力,但并未改变俄罗斯预警机力量技术不足且数量不敷使用的现状。

在俄罗斯经济状况不佳的上世纪末,大量状态不佳的A-50预警机就在这样的“抛荒”中被彻底废弃。

至于俄罗斯此前广泛宣传的俄军下一代预警机A-100,目前其研制情况已经完全陷入了停滞状态。该机的研制合同早在2006年就已经签订,在飞机平台和雷达上都声称是全新系统——使用更新PS-90发动机的伊尔-476运输机平台搭配全新的大型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据称能够有效应对包括F-22和F-35在内的新一代隐身战机,可同时追踪300个目标,探测距离高达650公里。

但是,该型飞机的实际研制工作则极为拖延——2017年,基于A-50预警机改装而来的A-100LL技术验证机首飞,但直到2022年2月,俄媒才刚刚兴高采烈地报道了A-100预警机原型机“首次在飞行中打开了雷达”。

结合俄罗斯《军工快递》杂志此前报道的,2014年以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推迟了A-100飞机的研发,特别是制裁对飞机电气部件、尤其是芯片方面造成影响,以及俄罗斯在寻求A-100飞机的芯片替代方面也遇到了问题。不难看出在预警机最为关键的机载雷达和电子设备上,A-100所运用的各种技术架构和实装设备上曾一度完全“向西看”,将项目成功的希望完全寄望于从西方国家引进(甚至可能是特殊渠道走私),并因此在研制进度上吃了大亏,直到去年才刚刚开始恢复试验。

虽然俄罗斯官方和媒体都乐观表示该机计划在2024年前完成国家试验,并力争在2024年投入量产,但考虑到这些展望都是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启动前一个月做出的,是否依然适用于眼下的形势,恐怕也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眼下的俄罗斯,预警机的优先级应该不低,但俄罗斯航空和电子工业在这个领域能达到的水平却不是很高。

预警机技术性能的落后,加上预警机数量的缺乏,使得俄空天军在俄乌冲突中虽然迫切需要预警机提供乌克兰上空的空情态势感知,但实际上却无法让预警机“全力以赴”。在俄乌沿乌克兰东部的两军接触线方向,和乌克兰北方的俄乌、白乌边境两个主要战略方向上,俄军预警机本应该配合俄罗斯、白俄罗斯的地面空情雷达,对乌克兰方向空域,特别是低空环境保持全天候、不间断的空情支援,支持己方空中力量行动,防范乌军战机和无人机对俄方目标的偷袭。同时,在诸如俄军远程航空兵的战略轰炸机进行越境突袭时,也本该为其提供伴随式的空域态势保障等等。

但受限于早期批次A-50/A-50M电子设备落后,下视能力有限,A-50U预警机数量又明显不足的问题,俄军不仅难以组织深入乌军境内的大规模空中战役,甚至在本方一侧的警戒水平都会受限于装备状况出现波动。此前出现的诸如乌军图-141自杀无人机突袭恩格斯空军基地,就是典型的俄军防空警戒能力漏洞导致的纰漏。

而发生在马丘利什奇空军基地的一切更令人惊讶,预警机这样一件原本用于在防空警戒任务中“填补漏洞”的关键装备,在本身安全保障问题上却如此漏洞百出。白俄罗斯反政府武装的无人机既然能大摇大摆地飞到预警机的雷达罩上“到此一游”而不受任何阻拦,自然也可以真的挂载爆炸物对预警机进行有去无回的自杀性攻击。虽然眼下的乌军因为和俄军一样没有组织起像样的空中战役行动的能力,但作为一个世界强国的空军力量,这样显眼的漏洞自然会被其真正对手们加以利用。

老老实实更新预警机

相比俄罗斯空军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快速推进的预警机更新计划,本周美国空军倒是痛快地选定了本国的新一代预警机型号。

2月28日,美国空军部当天将一份研制E-7A空中预警和指挥(AEW&C)武器系统的初始合同授予波音公司,该合同价值12亿美元。根据相关计划,目前该项目办公室正在推进快速采购首批两架原型机,原型机将在2025财年开始生产,首架飞机预计在2027财年投入使用。2032财年前,再采购24架E-7A,总规模达到26架。

之所以说美国空军“痛快”,在于E-7预警机项目本身是一款波音公司为出口研制的、基于波音-737客机平台、并搭载诺斯罗普·格鲁曼电子系统公司的多用途电子扫描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外贸预警机”。自2004年第一架飞机首飞以来,已经有澳大利亚、土耳其和韩国公采购了14架该型飞机,英国空军也正在改装本国的同型预警机。

作为一款技术先进、同时状态又相对稳定的预警机,美国空军的采购型号自然要增加一些“美国特色”的定制软硬件升级。但总体状态可算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项目管理上不出什么荒谬的差错,整个项目短、平、快地推进节奏基本是可以预期的。

对于美军而言,采购E-7预警机的几个理由中,一个自然是现役的E-3A预警机队严重老化,而另外一个美军自己可能也不大愿意提及——随着美国眼中新型大国空中力量的崛起,美国一些人在过去十几年里一度设想打造的完全“去中心化”空中作战体系可能被美军自己证明不大成功了。

澳大利亚空军的E-7预警机内部,其显控台分为左右两排布置

E-3A预警机队老化很好理解,使用波音-707平台的E-3预警机项目来自上世纪70年代,美军现役的31架E-3预警机的制造都是在苏联解体之前完成的。这些飞机服役至今机龄已经全部超过30年,加上波音-707的平台也早已落后,已经没有如同当年那样可以提供零备件的民航机群来维持其低成本运行。

随着国际形势进一步紧张,如今美军预警机在乌克兰和西太平洋方向以及本国本土上空持续巡逻更加频繁,对飞机的损耗也日趋严重。再考虑到E-3问世近50年来,虽然美军直到几年前还在为E-3的软硬件系统进行升级改进,但该机的无源相控阵雷达从体制上就已经不再先进,如果不做类似直接更换雷达之类的彻底更新,该机在技术先进性上也正逐渐落后于一些其他国家的先进预警机。

刚刚发生的另一则新闻,也证实了美军E-3机队可能面临的风险。美国空军空中作战司令部3月2日证实,由于在与E-3同类平台的KC-135空中加油机上发现了需要停飞机队的垂尾部件缺陷,所有的E-3预警机也需停飞接受检查。考虑到E-3机队的规模也将从29架减少到16架,E-3预警机已经毫无疑问处在服役寿命的末期了。

E-3的机内空间更大,布置的显控台和坐席数量也更多

某种程度上,E-3如今严重老化的状况,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美国在冷战后开发新一代预警机的相关计划的完全失败。在2003年,美国空军曾经释出合同,要求诺·格公司、波音公司和雷神公司研制一款基于波音-767科技平台,使用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大型预警机,并将其命名为E-10。按照美军当时的设想,E-10将成为一个飞机家族,衍生出使用不同机载设备的特种机型,取代美军当时包括E-3预警机、E-4指挥机、E-8战场监视飞机、RC-135侦察机等各种非一线特种飞机,成为构建美国战场单项透明局势的核心。

但后来这个项目因为技术难度太大,加上2003年后美军陷入伊拉克战争的泥潭,用于先进装备的研制经费变得十分紧张,最终美国在2007年取消了E-10计划,只保留了机上的MP-RTIP广域监视雷达的研制,并将其和EQ-4B无人机等新平台相组合,而E-3系列预警机则被迫继续修修补补服役至今。面对美国的大国竞争对手如今大量列装、且不断迭代升级的使用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力量,美国空军预警机虽然在机队运行、机上人员操作经验等领域还有许多值得我军学习之处,但在整体机队状态上已经处于下风。

不同构型的E-10能够利用不同的电子设备执行从防空作战到地面支援的各种态势保障工作

由于美军预警机性能逐渐不敷使用,加上当代先进武器装备信息化、网络化的装备特点的发展,美军在当代作战理论中发展中开始有了一个重要的趋势——那就是强调分布式的探测和情报感知。例如2017年美国国防先进研究局(DARPA)提出的“马赛克战”作战概念,就强调寻找一类类似于“马赛克”的、灵活可组的标准化功能单元,并以此为基础统筹作战需求和可用资源,在功能层面进行要素集成,利用自组织网络构建高度分散、灵活机动、动态可组、自主协同的“杀伤网”,从而让己方拥有更多选择,让对手陷于更复杂、更不确定的“战场迷雾”,最终在体系对抗中赢得主动。

在这一思维下,无论是战场的打击链条还是态势感知和情报搜集的构建都出现了去中心化的趋势,类似美军“分布式协同感知体系 ”的概念,就开始强调利用多架具备雷达/光电全向感知系统的五代机,实现组网探测,进行预警。多架战斗机通过高速数据链实现协同探测、信息共享,在隐身目标的探测预警方面更具优势。

按照DARPA的设想,马赛克战的网络化体系中,F-35相比预警机可能处于更加关键的位置。

有趣的是,这一作战理论被引进国内,又被媒体和自媒体几经炒作之后,竟然被部分人误解为美军的新体系不需要预警机,甚至进一步推论出“有预警机的作战体系就低级”的奇谈怪论。而美军E-3机队之前迟迟没有更新的窘境,则成了将这一观点自洽的论据。如今美军采购E-7的消息,则很好地说明了美军各类分布式探测作战理论下,美军对于预警机价值的真实观点——高性能预警机在作战体系中不可或缺,而且需要持续的性能升级。

E-7作为美国军工体系近年推出的相对新型预警机,在技术先进性上自然要优于现役的E-7,但相比使用波音707这样更大平台的E-3预警机,客观上也存在着机载设备规模有限,机内空间较小,显控台和操作人员数量减少等缺陷。开发失败的E-10预警机以及日本航空自卫队采购的E-767,选用更大的客机平台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但对于美国空军而言,预警机老化已经是燃眉之急,选用现成产品采购在成本、技术风险和时间上的优势才是其更加关注的内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施佬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首次超过燃油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破50%

马斯克公开反对禁止TikTok

伊朗外长否认以空袭:除非遭重大袭击,否则不予回应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