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别尔哥罗德共和国”的烟雾弹能遮住巴赫穆特的失败吗?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5-28 09:01

施洋

施洋作者

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随着俄乌在巴赫穆特方向的战斗进入尾声,所谓的“反俄武装”攻入别尔哥罗德的新闻成了这场战争中新的媒体聚焦点。由于这一战斗发生在俄罗斯境内,自然也被赋予了额外的意义。与此同时,本周美国海军的一系列重点舰船都有了新动向,意味着美军在印太水域的军事存在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周期。

为巴赫穆特撤退发射烟雾弹

5月22日,两个反俄武装组织“俄罗斯志愿军”和“自由俄罗斯军团”对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地区发动袭击,同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大量视频,声称“完全解放”该地区的科津卡村。在此之后,“俄罗斯志愿军”宣称己方前方部队已进入格赖沃龙区域,并成立所谓“别尔哥罗德人民共和国”,顺道还发布了配套的国歌。

从其发布的照片和视频等内容看,这两支部队以悍马车和美制轮式防雷车为主力,以摩托化行军方式在别尔哥罗德地区的公路上进行机动,乌克兰方面的各类社交账号稍后发布的“俄罗斯志愿军”自称的战果视频则显示这些部队似乎攻击和摧毁了一些静止不动、且早已舱门大开的“俄军BMP步兵战车”。他们同时还展示了据称是缴获自俄边防机构的武器装备,包括一辆维修中的BTR-82A步兵战车。在后续的视频中,他们将这辆步兵战车一并开走,并拍摄了大量短视频。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俄罗斯志愿军”的人数可能没有记者多

尽管乌克兰方面一直惺惺作态,否认这些反俄武装与乌军有关,但很快就有来自乌方的各种“无意泄密”证明所谓的“俄罗斯志愿军”是乌克兰国防部军情总局的直属部门,自然也就属于广义的乌军范畴。再加上这支部队使用的各种美制、波兰制载具以及北约制武器的“面相”,其以乌克兰为出发阵地,且有乌军在乌克兰境内集结“掠阵”等一系列显而易见的特征,让这种否认处于“谁也没当回事”的状态。

俄罗斯方面对此也很快做出了回应。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州长维亚切斯拉夫·格拉徳科夫在Telegram表示,一个乌军侦察破坏小组于当天进入格赖沃龙区,自今日起,全州进入反恐行动状态。

随后,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证实此事,并称总统普京已听取相关报告。 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23日说,俄罗斯武装力量对潜入别尔哥罗德州格赖沃龙的乌克兰武装人员进行了空中打击和炮击等,共打死70余名乌武装人员,摧毁4辆装甲车和5辆卡车;残余武装人员退回乌克兰境内,俄军继续对其实施打击。 俄方也在随后展示了俄军击毁和缴获的武器装备,以及被击毙的乌军尸体。

据俄方发布的影像和视频资料显示,俄军至少击毁和缴获了3辆美制装甲防雷车M1224“MaxxPro”、3辆美制装甲突击车M1151A1“悍马”、1辆乌克兰制装甲突击车KRAZ  COBRA、1辆波兰制装甲突击车AMZ Dzik-2、1辆美制装甲输送车M113和1辆皮卡。其中一辆悍马的车体上还存留着乌军写下的“为了巴赫穆特”字样——在西方媒体和乌克兰媒体报道中,这些战果被视作是“可疑的”乃至“俄军用其他装备残骸摆拍的”。

俄罗斯发布的击毁悍马装甲车照片,随后被西方媒体认定为“可疑的”。

俄军陆军总参谋长兼联合集群部队副总指挥拉平上将带领俄联邦调查局(FSB)的边防机构和西部军区装甲部队等部队在俄空天军的支援下进入别尔哥罗德州格赖沃龙区,继续进行针对相关反俄武装的清剿作战。

从目前的视频和报道来看,乌军进入俄罗斯境内的部队规模不大,各支部队的规模在连级左右,总兵力则可能达到营级;摩托化水平高,机动性强却缺乏重火力,不仅没有坦克、自行火炮等大口径火炮,连装备机关炮的步兵战车也没有见到——无怪乎后续视频中他们缴获的装有30毫米机关炮的俄军BTR-82A步兵战车被他们当做宝贝一样四处转移。他们虽然四处机动,但既没有固守一些村庄据点制造“新占领土”,也没有对俄军据守的重要设施进行积极破袭或造成重大损失。

进入别尔哥罗德的俄罗斯志愿军车队,可见其车队中编有的M1224MaxxPro和悍马装甲车。

反过来,俄军在别尔哥罗德方向对于乌军的行动也没有很好的事前感知。俄军部队基本是在乌军入境之后才开始集结和组织反击,且相对于乌军的机动,俄军既没有及时封闭边境,也没有对行进中的乌军总队予以很好的精确打击。结果是入境乌军虽然遭受了损失,但总数并不多,大部顺利撤走。虽然他们并未给俄罗斯带来多少真金白银的损失,但确实让别尔哥罗德这一地区的俄罗斯军民都陷入了高度紧张,顺带还拍摄了大批的“强乌”视频,在认知作战领域赚足了人气和眼球。

所谓的“俄罗斯志愿军”和“自由俄罗斯军团”在俄罗斯境内发动的这一轮攻击行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俄罗斯在这一战略方向上对于边境防御长期疏忽的后果。在别尔哥罗德方向上,自从去年3月底俄军从基辅方向全面收缩后撤后,双方实际就成为了沿着边境线对峙的情况。俄军由于总兵力有限,且大部分力量都用于在乌克兰境内与乌军的对峙和对攻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节约兵力,俄军在别尔哥罗德一线只能采取前轻后重的策略,在边境一线只留少量人员驻守检查站等位置,将主力部队靠后部署,在有事时再前出进行反攻。在一线检查站无法成为防御支撑点被迫放弃的情况下,后方的反击部队无法准确掌握进攻方高速机动部队的东西,出现反应笨拙的情况就更加难以避免。

原本按照现代战争的技术条件,对这类相对漫长边境进行实施有效管控,同时还能减少人员需求的首选方式应该是使用先进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对边境进行持续的巡逻,在对方尚在边境对侧进行集结准备之时就对其意图予以发现,在利用无人机自身弹药进行迟滞攻击、争取时间的同时,提前调动后方部队,利用航空兵和远程炮兵等火力进行预防性打击。

类似的无人机配合作战部队运用方法,对于我国这样的无人机大国已经是轻车熟路,有成熟的产品、配套的使用规划甚至成套的实践经验。但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在无人机领域里积累不足,且眼下正苦于俄乌战争消耗的的国家而言,要未雨绸缪在这个领域做出谋划,在眼下的斯拉夫大区里又显得有些不切实际。俄罗斯的无人机研制和生产力量在俄乌战争爆发前主要以旅级的低水平侦察无人机为主,虽然在战争初期一度吃了乌军的土制TB-2察打一体无人机的亏后,俄罗斯一度加快了同类型的“猎户座”等无人机的研制,但在从伊朗引进了自杀性无人机之后,由于后者技术简单、见效快,且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俄军在战术导弹存量和产量上的不足,因而得到了更多资源的倾斜,察打一体无人机的研制装备则见不到下文。这种装备上的结构性缺陷虽然在俄军的进攻作战中没有明显的体现,但到了俄军处于全面防御的国境守备中却形成了如今俄军被动的局面。

随着双方暂时在边境线上暂时的脱离接触,这一轮乌军对别尔哥罗德的游击作战算是告一段落。双方自然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情况下,视自身情况开展下一步的行动。但与此同时,一件战场之外的事情却让乌军的这次行动显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妙处:5月21日,随着俄罗斯官方宣布占领巴赫穆特,虽然乌克兰官方已在否认,但客观上乌军围绕这个小镇持续200多天,前后投入数十个旅级单位消耗,损失可能数万人之多的人员和大量装备的作战最终归于失败。

而就在5月22日整个互联网上关于“巴赫穆特”的搜索热度达到最高潮时,“俄罗斯志愿军”和“自由俄罗斯军团”对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地区发动袭击的消息让“别尔哥罗德”成为了新兴的搜索热词。而当公众在不到48小时内发现这场所谓的“攻入俄国”的大新闻规模和效果极为有限,对“别尔哥罗德”的热情也迅速消散之时,曾经让乌克兰方面脸面无光的“巴赫穆特”也没有那么多人提及了。用笔者的话说,比起战场得失,所谓的“别尔哥罗德共和国”更像是一个用来掩护“巴赫穆特”从媒体议程设置上撤退所使用的“大新闻烟雾弹”。

搜索引擎上赢了,就代表别尔哥罗德赢了?

美国海军的“航母新周期”

过去一周内,美国多艘航空母舰的动态成为了媒体报道的重头戏:完成半年维护保养,在5月12日出海试航的“里根”号航母5月19日返回港口,随后又于5月23日再次出港,开始为后续的年度部署进行舰载机训练等准备工作;一直在西太水域部署的“尼米兹”号航母则在5月19日短暂停靠日本佐世保港后,再次出海,率领第11航母打击大队前往菲律宾海继续海上部署;当地时间5月22日,已经进行了近6年换料大修的美军“乔治·华盛顿”号航母离开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并于5月25日抵达诺福克海军基地,正式返回美军作战序列;5月24日,首次进行真实战部署的新一代核航母“福特”号率领第12航母打击大队抵达挪威,让美国航母时隔近5年重返北欧海域。

挪威海军陪访舰为“南森”级“宙斯盾”护卫舰二号舰F-311“罗尔德·阿姆德森”号 图片来源:挪威武装部队官方社交账号

美军“乔治·华盛顿”号航母离开纽波特纽斯造船厂

日本网友拍摄的在佐世保基地停泊的“尼米兹”号航空母舰

对于前几年饱受航母可用数量不足困扰的美国海军而言,本周这一系列的新闻多少都能算是“好兆头”。前几年美国海军面临的状况是老旧航母服役期越来越长,舰况日益衰败,时不时出现故障影响部署;新建的航母则因为技术跨度太大,诸多新技术尚不成熟,导致航母可靠性不足,无法投入实战部署;加上多艘正处于换料大修之中的航母,也因为美国造船工业问题被迫延期;三层因素叠加,另外还有美国执着于在印太和阿拉伯海两个方向都要部署航母打击大队,最终导致了屡次“航母空窗期”的出现。

本周的几件新闻则正好相反——美国现有航母里最老迈的“尼米兹”号如今已经服役超过48年,但在此次西太平洋水域的部署中并未出现影响战斗力的严重故障;服役多年却迟迟无法部署的“福特”在经历了两次时间和搭载舰载机数量都打折的任务之后,这次总算也搭载了一个完整的舰载机联队前往欧洲;至于完成大修的“乔治·华盛顿”号,虽然其大修时间从最初乐观的4年多延长到了5年10个月之久,但眼下终究已经是可用之船,只要进一步进行恢复训练,就能在几个月内投入到战斗部署中去。

对于传统上全球哪里有事都要问上一句“我们的航母在哪里”的美国而言,眼下美国海军的航母妥善率要远比5年前出现长时间航母空窗期的时候要好,比起2020年新冠疫情放倒“罗斯福”号后让“尼米兹”紧急出动部署时也要好。但美国眼下面临的安全形势却更加严峻。随着中国国防力量的不断增强,尤其是解放军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日益频繁和区域拒止/反介入作战体系的日益成熟,美国对印太地区进行军事干预和介入的难度也在迅速增大。

在27年前的台海危机中,面对两岸日益升高的紧张情绪,美国先后以“独立”号和“尼米兹”号两艘航母组成的两个战斗群作为军事讹诈的核心,对解放军的行动进行压迫式的威慑。这次行动也成为日后乃至今天许多西方媒体以及港台媒体对于台海战事的基本想象模板,即美国会在第一时间动用以航母为核心的海空力量干预台海局势,且一个航母战斗群(后来则是航母打击大队)就能取得对于解放军全国精锐力量的均衡乃至优势,而当一两周后第二艘甚至第三艘美国航母到来的时候,台海局势将不会再有悬念。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想定,所谓台军的“刺猬战术”或者“不对称战法”才会有用武之地,那就是为美军一两周的“增援”力量争取时间,等待所谓的“国际形势转变”。虽然这种战略问题战术化的观点并不完全合理,但因为1996年台海危机的例证,这一论证又不能说毫无可取之处。

“尼米兹”号和“独立”号和“皇家港”号在日本海巡航

不过近年来,美国军方恐怕已经不能再认同这类模板的有效性了。近日《南华早报》报道称,中国中北大学曹红松团队在多次数字仿真演习中用24枚高超反舰导弹平均击沉5.6艘美舰,达到基本保证可靠击沉整个“福特”号航母打击大队目的;这一消息便是这种传统美国军事力量干预模板无效化的具体体现——虽然墨子兵棋推演系统和实战并不能划上等号,尽管推演中的“A”、“B”两种高超音速反舰弹道导弹所谓11倍音速、射程2000-4000公里、命中率80%-90%的设定无法在现实装备中找到完全一致的对象,推演过程对于真实的反航母作战而言要素也过少了,24枚导弹就能消灭美国航母打击大队的结论更是过分乐观,但美国航母早已不是能轻易决定台海军事力量平衡的关键砝码,对其过分大胆的运用也必定会招致解放军的强力打击并使航母自身遭遇重创等认识明显也会成为军事领域有识之士的共识。

而如果一两个航母打击大队没有办法完成美军预想的任务,那么美军会需要多么强大的力量才能符合美国的要求,集结这样的力量需要多久,台湾所谓“以武拒统”的顽抗又能持续多久……一系列问题就会成为美国在在干预台海事务前必须向清楚的内容。

到了那个时候,美国所谓对台湾的军事干预是否还会和两次大战之间美军一些专家设想的“通票直达”保卫菲律宾方案一样,主张兵贵神速的在短期内解决问题,自然就会成为一个新问题。而“美国会不会为了注定守不住的台湾去打一场本可以避免的高强度战争”这样的老问题,也将会随着中美在西太平洋海域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产生出新的答案。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张轩豪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