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猜测中国未来反导系统部署情况 称可媲美NMD

来源:中新网等

2013-03-02 15:40

2013年中国的中段反导试验取得成功后,外媒对中国的反导试验做出了一轮新的猜测。近期诸多外媒猜测了中国未来反导系统部署的情况和作战目标等信息。

中国远程反导雷达

上图为卫星照片中的中国远程反导预警雷达,它是反导系统的神经中枢,负责对整个拦截过程进行监控。

国外媒体认为,2013年的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应该由以下步骤构成:

1、由双城子基地发射东风-16或者东风-25中程导弹靶弹。

2、导弹预警卫星发现靶弹升空,接着由位于库尔勒的早期预警雷达跟踪靶弹目标飞行轨迹,随后对拦截弹发出拦截指令。

3、拦截弹从若羌米兰地区发射升空,开始跟踪靶弹,弹上红外成像传感器锁定目标后,由弹上的KKV杀伤拦截器撞击靶弹,最终摧毁目标。

根据美国NMD反导拦截的系统组成情况,这部雷达可能属于波段较短的相控阵雷达,可能为X波段,能够精确跟踪导弹的位置并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通过运动状态的细微区别区分来袭导弹释放出的弹头和充气诱饵。

中国的导弹预警卫星为红外监视卫星,与美国类似卫星相比,由于总重量小很多,可能分辨率会低一些,但仍然有足够的灵敏度探测和跟踪上升段的目标信号。

中国的拦截弹据外媒称是开拓-1运载火箭基础上开发而来,携带有KKV动能杀伤器,在大气层外与目标直接碰撞实施杀伤。

弹道导弹中段拦截概念示意图

中段弹道导弹拦截针对的目标是部分弹道位于大气层外的中远程弹道导弹。中国周边掌握此类武器的国家主要包括印度和韩国、朝鲜,日本和台湾有掌握类似武器的潜力。东南亚国家尚未掌握类似武器。

基于上述因素,外媒猜测了中国未来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大致地点和防御方向。外媒公布的下图未考虑向北和向南方向的探测能力。中国的中段反导能够对洲际导弹进行一定的防御,因此必须有向北探测越过北极方向发射来的导弹的能力,和对在印度洋上活动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射的导弹的预警能力。

外媒猜测中国反导远程雷达未来部署示意图,这张图显然政治暗示大于现实推测

中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制,当时中国开发的远程预警雷达系统能够有效探测地球轨道上的目标,为冷战期间防止反华大国的导弹突袭起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70年代研制的640工程大型预警雷达

7010工程远程相控阵雷达

7010工程雷达遗址,今日该雷达已经拆除并在新的地点建设了新的阵地

中国在全国多个地点建设了新的远程超远程雷达系统,均采用相控阵雷达体制,可以对小型高速目标进行精确探测和追踪。

从道路模样分析,这几张图片是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拍摄的,外媒称这是位于库尔勒的一处基地

作为导弹防御系统的“硬杀伤”手段,中国从70年代开始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最初曾独辟蹊径开发过反导大炮“先锋1号”。

“先锋1号”反导大炮

“先锋”大炮曾经先后开发过140毫米和420毫米两种火炮并进行试射,该火炮的设计方案是将大量弹丸打到大气层外取得一定的拦截概率。但经过试射发现并不能达到设计要求,最终取消项目。

与“先锋”大炮同时开发的“反击”系列反导导弹也进行了试制和试射,最终因为当时中国技术水平与反导导弹要求差距较大,导弹并未达到使用要求,于1980年停止开发。

1979年试射的“反击1号”反导导弹,该导弹虽然并未修成正果但其许多技术运用到了东风5号洲际导弹上

而今,中国的中段反导拦截采用了与美国NMD相似的KKV(大气层外动能杀伤部)作为战斗部,该装置研制难度极大,目前仅知中美俄三国研制出工程样品,只有中美进行过成功的试验。此外,印度也试图研制KKV但目前尚未有已经制成样品的证据。

据信是中国KKV杀伤器的图片

而将KKV杀伤器送入轨道,中国选用的是KT-1小型运载火箭,该火箭实际上就是“东风-21”导弹的弹体。也有外媒称中国使用基于东风-31弹体的KT-2火箭。KT系列火箭的可靠性高、入轨精确、射程远,可以满足将KKV送入目标来袭轨道的任务并且尽量向外推拦截区。相比之下,美国本土导弹防御系统使用的拦截导弹是专门研制的但有很多基于中程弹道导弹和洲际导弹的技术。而海基拦截则采用较小型化的标准3导弹。

中国拦截弹射程很远,掩护范围远大于美国的海基标准3导弹

此外,开拓系列导弹具备机动部署能力,可以根据需要掩护分布于中国境内的各种目标。

外媒推测中国的反卫星和中段反导试验使用的都是以东风-21导弹改进来的SC-19导弹

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公开的开拓-1火箭发射实况

从上述情况来看,外媒认为,中国的反导系统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但距离反导实战可能还有一定距离。在未来在全国多个地点部署360度覆盖各个方向的反导预警雷达并配属可机动的反导导弹部队后,中国的中段反导系统可以对抗中国周边国家的中远程导弹,也可以有效防御美俄等国万一误射的导弹。但是以这套系统的配置情况来看,抵抗全球范围的全面核战争中数千枚来袭导弹仍然是遥不可及的幻想。

不过这并非中国一家的问题,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也不可能抵抗中俄的导弹全面攻击,因此现在看来有限的导弹防御系统还不可能动摇全球核平衡的现状。

责任编辑:堵开源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