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骄:上网防忽悠三步走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5-17 09:35

天骄

天骄作者

IT行业分析师

充斥谣言的微博

我上互联网有些年头了,当一个小时10元还只能在大学图书馆上网时就开始混迹于网络世界了,不过那时上网还是为了学习的。这么多年走过来,看着一大波中文网站呼啦啦成长起来,也算是和中国互联网风雨同舟。

从讨论组,到BBS,到微博、微信,网络社交平台在不断变化。以前在讨论组和BBS看各种八卦看得花枝乱颤时也没觉得什么,毕竟那还只是臭味相投的小众网民才能享有的乐趣。等到微博火起来之后,连我这样的网络老手也觉得被各种信息绕花了眼,谣言实在是太多啦!

有意思的是,这些谣言都似曾相识,很多都是10多年前在论坛传播,并且早被揭露到体无完肤的旧段子。但是,这不耽误很多人相信并且转发,结果就是微博微信朋友圈里面充斥着这些东西。

为什么一些在论坛被揭穿十多年的谣言能在微博上广泛传播并且影响很多人?怎么上网能不被忽悠呢?我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欢迎各位指正。

谣言的成因

通常来说,获取信息真相的成本是不低的,需要时间、精力和思考。而在现代社会,这些都是可以换取利益的,肯牺牲利益去探索真相的人是极少数。

而被灌输信息,接受者只需要百分之一的时间听从就可以了。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很多学生总是低头苦学,不常问为什么,自己去找各种资料、研究得出结论的人甚至可谓凤毛麟角。这些人走出课堂后也不求甚解,非常容易被忽悠,即使某些人有幸成为大学者、商界精英也再所难免。

而且,大人物们即使有心往往也无力。比方来说,你让某加V教授这种大忙人花一周时间把一个要转发的微博前因后果,包括经济背景、政治背景、微博原文来源、作者背景和目的,以及微博涉及人员和地区的具体情况搞清楚,这是不可能的。这种大学者也就是随手一转,更别说那些粉丝众多片约不断的演员了。

而微博、微信这种自媒体本身对信息来源就难以追究,而明星、学者、商界精英又有着光环,他们传播的东西无论真假,都容易被接受。这就增加了谣言传播的效果。

传播的低成本和求证的高成本,是谣言自发传播的基础。资本控制下的媒体、自媒体,通过编辑、管理员实际控制着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导向,这个成本实际是非常低的,但是效果非常强大。

谣言如何破解?

谣言往往来自于消息的闭塞。拜互联网所赐,信息获取的成本比互联网出现前大大减低,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如果肯花时间精力,还是可以获得真相的。我的经验是,如果要不被谣言忽悠,需要这么几步:

——第一步:怀疑一切。

怀疑一切是独立思考的开始。我们在微博转发或者微信朋友圈看到一条新闻,或者让人热血沸腾,或者让人沮丧不已,或者让人啼笑皆非。但是你想没想过,这条新闻可能根本就是杜撰的?或者严重歪曲事实的。

譬如前一段,非洲某地鸡说人话的新闻,国内很多媒体转载,我的第一反应是怀疑,然后查出处,结果这是美国一家专门杜撰新闻的网站编造的。

美国网站造谣的公鸡开口说话新闻

同样,某篇某地发生了什么突发事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热血沸腾,而是先去看看这条新闻的来源,然后去找找当地的资料,然后去看看当地的论坛,查查几个关键字,看看涉事各方的日常表现和矛盾,然后判断一下这条新闻的可信性有几成。

现在最流行的谣言格式,是编造一段名人名言,或者国外如何如何的一段鸡汤。名人可以是外国总统、可以是中国名人、可以是外国学者,最后加一个破折号,然后很多人就相信了,并且不遗余力的转发。

譬如:

我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个治乱循环的死胡同。——比尔·克林顿

美国是天命之国。——小布什

编上面两条我花了20秒。这类东西,随手就能编个百八十条,如果发到一些特定的朋友圈,几天就能传播的微博微信到处都是。

这就是互联网传播的特点。

我对这类东西如何破解呢?

 

 

 

搜索大法,谁说的就去搜搜原话,如果满互联网就是翻来覆去这几句话,没有更多上下文,没有出处,基本就是段子手编的。

同样,一些A国、B国、C国的鸡汤文,我去搜一下,如果满互联网就一篇转来转去,这个基本也是假的。

第二步:主动搜索资料,辨别资料。

譬如有人说瑞典如何如何,我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那么办呢?那就花点时间去找资料。

首先找宏观的权威资料。你说瑞典经济怎么怎么好,我查查GDP总可以吧?GDP有总GDP、人均GDP、购买力平价GDP还有这些GDP的全世界排名。经济好就有数字支持了。

购买力平价后的人均GDP排名

GDP是个总量,老百姓日子过的怎么样,这个要查消费数字。

人均汽车保有量是个什么情况,人均家电保有量是个什么情况,人均粮食消费量是个什么情况,人均吃多少肉蛋奶,人均住房面积多少——这些东西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文艺男青年女青年呻吟两句鸡汤文就能说明白的。

当然,有人会质疑在线数据的权威性。例如,很多在线百科的政治、历史词条已成为话语斗争的阵地,可信度也大打折扣,但当年或近年的经济统计数字,很多人在决策时会参考,其可信度至少要比随便一篇鸡汤文高很多。

人均什么什么只是一个平均水平,但还有个差距问题,这怎么查看?——至少也可以参考下基尼系数。10万瑞典克朗收入的多少人?占多少比例?30万的占多少比例?看到工资水平分布图就比较清楚了。

这是宏观的。

微观的麻烦一点,英语现在大家都懂点,但是我不懂瑞典语啊,不过咱们有两个大法宝:一是各地的中国留学生和中国移民,二是谷歌翻译。

瑞典留学生论坛截图

去瑞典的留学生论坛泡泡,看看他们的喜怒哀乐,租房子、买东西、加油、上学、看病的价格,看看他们的工资收入,再看看和中国这边的比较,就很清楚了。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小水瓶写的中美医疗制度比较就是这类文字的典型。

谷歌翻译是用来上当地最大论坛的,譬如要看日本的上2ch瞅瞅。懂英语不懂日语没关系,翻译过来能看个七七八八。

第三步:看看历史。

有人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很多东西都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因为人性一直没变。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东西,其实在人类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是反复出现过的。

比如最近几年一直被诟病的城管,经常出了事就由临时工来顶替。殊不知,明朝一个县只有几十个衙役是正规编制的公务员。其他都是小牢子、野牢子、小弓兵、直司这些临时工,总人数上千。

那个年代的临时工没编制,还没工资,一切衣食住行都要靠勒索老百姓和商家来解决,什么叫鱼肉百姓,吃鱼吃肉都得靠勒索老百姓。

我的一个朋友,手机行业的分析师潘九爷有一次回忆当年家里交公粮时期的苦痛,我告诉他明朝仅仅就交官粮不准短斤缺两、要按时上班等小事,就连续立了七块碑。问题不是严重到一定程度才需要立碑吗?居然连续立了七块!

写了这么多,只是给不想被忽悠又愿意花点时间精力的小众写的。其实,这篇东西并没有要求每个人看到一篇微博,就去像上面的例子一样,把一个国家的宏观微观经济都调查清楚了。但是对看到的各种信息应该保持警惕,保持一颗怀疑一切的心,对任何消息都不轻信,都不轻易的热血沸腾或者义愤填膺,更不要在没有证实的情况下就轻易传播。

不被忽悠,不让别人被自己的无责任转发忽悠,我们看到的谣言就会少一点。为了我们的互联网环境更好一点,从不被忽悠开始。

(欢迎读者留言,谈谈自己被忽悠的经历和防忽悠的妙招。)

责任编辑:小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