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冬奥火炬设计团队:东方美,与西方“工业感”不同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2-02 13:54

童黎

童黎作者

观察者网编辑

【文/观察者网 童黎】“祥云”火炬与开幕式“画卷”火炬塔,是中国与世界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记忆。

14年后,“飞扬”火炬的飘带形态与祥云、雪花的渐变纹样告诉世界,奥林匹克又回到了北京。这次,是一场冬季奥运盛会,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都已准备就绪。2月2日,火炬接力开始,北京圣火飞扬。

图自@北京2022年冬奥会

资料视频截图

火炬接力启动仪式前,观察者网采访到了火炬外观设计团队总设计师李剑叶、团队设计统筹薛志超,听他们讲述“飞扬”火炬的从无到有。

他们好比烹饪美食的大厨,将“双奥之城”、“绿色办奥”、“一起向未来”等奥运理念,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哲思融合,抓住一片叶子带来的灵感,在航天科技、上海石化技术团队的帮助下攻克重重难关,创作出奥运史上第一支自然开放形态的火炬,获得国内网友和西方设计同行的普遍好评:“这是东方式的美,与西方工业感的有些东西不一样。”

关键时刻,熬夜赶制的方案收到了组委会的积极反馈。北京上空两度出现的彩虹,更让他们感到“神奇”,感叹“编剧都不敢这么写”,也验证了“风雨过后有彩虹”的老话。

设计团队供图(注:图中非最终火炬形态)

“双奥之城”:从祥云到雪花

2020年4月,北京冬奥组委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火炬外观设计,全国各地的专业院校和设计公司热情参与,提交了182件应征作品。

资料视频截图

最终,阿里巴巴设计火炬外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发火炬外壳材料、中国石化进行燃烧系统设计,三家单位的多位设计师、工程师共同完成了“飞扬”火炬。2021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举行,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火炬外观设计正式对外发布,两者配色不同。

图自央视新闻


设计团队供图

这支火炬不仅安全可靠性高,可抗风10级,可在极寒天气中使用,也是奥运史上第一支自然开放形态的火炬。飘带形式的火炬外观背后,蕴含了“双奥之城”等多重理念。

资料视频截图

其中,“双奥之城”获得了组委会与设计项目组的特别重视——北京即将成为全球唯一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外观设计团队介绍,他们最早入围的设计包括“中国芯”方案,也是“芯片”的“芯”,其整体形象跟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火炬塔有相呼应之处。团队认为,这是设计入围的原因之一。

而最后的“飞扬”火炬也是一个旋转向上的形态,与2008年主火炬塔相呼应。

同时,火炬上从祥云到雪花的渐变纹样,红与银的色彩,也与2008年有关联。祥云图案代表2008年,雪花代表2022年冬奥会。

资料视频截图

所以,“飞扬”在火炬形态与纹样上,实现了“双奥之城”的传承和发扬。

呼应,不忘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火炬在呼应上都有创新,比如银色跟红色的渐变,设计以及材料工艺。

“飞扬”比较突破的是燃烧方式,不是里头有一个燃烧头的桶状火炬。

它的外观像是一条飘带,中空的形态看起来比较开放自由,跟封闭形状的火炬有不一样之处。

这种形式上的创新,也带来了出口结构的创新。它的火焰和以往中间出一团火的火炬不同,火炬内外两层飘带有个夹层的结构,火焰从夹缝之间出来,是蜿蜒向上的形状,跟飘带本身的形状融为一体。

资料视频截图

李剑叶介绍,许多火炬看起来比较理性,有工业感。而“飞扬”整体线条比较自然、柔美,有点中国讲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味道。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帮他们过关斩将

设计团队在采访中不止一次提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

回忆创作过程,叫他们觉得最难的,反而是项目组入围之后。起初的方案只是“一张入场门票”,下一步并非在方案上做一些修改,组委会要求有更突破、更新的想法。

资料视频截图

“创意的突破比较难的,是从无到有去寻找灵感和文化溯源的过程,因为我们平时接触的都是一些商业或科技类项目,像火炬这种项目第一次触碰,概念转变是比较大的挑战。”团队设计统筹薛志超表示。

他们最开始没有头绪,做了大量的文化梳理工作,囊括世界、中国、北京、奥运等各个维度。火炬是一个载体,除了用于接力,还要表达国家的文化精神和城市面貌,需要团队从这么多的信息中抽象提炼,凝聚到一个具象的设计中去。

期间,他们在冬奥景观的设计汇报PPT第一页看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也是冬奥会会徽的主要设计理念之一。

李剑叶透露:“一开始也是不以为然,后来去研究整个冬奥的视觉景观,看到源自《千里江山图》的主视觉图中天地辽阔,有山有风有雪花,也有长城等人造物。然后想到我们跟自然的关系跟西方社会不一样的地方,可能是我们跟它是和平共处,不像西方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想法。”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给设计带来一个方向,也定下了飘带飞舞的形状概念与丝带边缘的燃烧方式,这是中国对奥林匹克的一种诗意表达。

但是,“概念受到了肯定,把概念变成更具体形状的挑战却非常非常大,每次去汇报基本上都被否定,然后马上第二天要接着拿新方案去汇报,这是非常疲劳也非常难的一个点。”

后来,一片微曲的叶子,让团队找到了设计概念的具体实现方式。

资料视频截图

原来的创作都是通过计算机,得到的螺旋线条一直比较机械、生硬。团队又寻求央美雕塑系教授的帮助,一起以雕塑的方式,用手来塑形、探索。

“飞扬”形态自然,没有直线,从每个角度看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


火炬交接时,两只火炬的顶部可以紧密相扣  资料视频截图

等到要把燃烧系统与火炬设计结合时,又因为氢气的燃烧系统比传统丙烷大得多,费了很大的功夫。因为设计本身不能妥协太多,只能做一些微调。

“这个东西能不能做得出来,或者做出来什么样子?”李剑叶描述这个过程对他来说“惊心动魄”。虽然东京也用了氢燃料,但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是“首次全面使用氢燃料”。

氢燃料的使用有难度,氢气的存储、运输以及燃烧都有一些困难。在航天科技的帮助下,“飞扬”运用了氢燃料制备、存储、使用方面的世界领先技术。

团队介绍,“氢来源于水,燃烧之后又变成水,这种循环反复、水火相生的过程也体现了‘绿色办奥’理念。”

还有火炬的外壳。为了完成复杂的形状以及减轻重量,“飞扬”使用了上海石化提供的三维碳纤维编织工艺。这其中也有一个难点:碳纤维本身不耐高温,只能到500度,上海石化又在技术上进行了调整。

期间,他们见证了“风雨过后有彩虹”。在“突围”还是“落选”的决定性时刻,熬夜做的外观设计方案得到了组委会的积极反馈,项目组在北京两度遇见彩虹。

带着辛苦工作得到肯定的喜悦,团队感叹:“感觉编剧都不敢这么写。”

资料视频截图

北京上空出现彩虹 火炬外观设计团队供图

“这是东方式的美,与西方工业感的东西不一样”

“飞扬”收到网友的普遍好评,它并没有很像某个具体的形态,或者像某个传统的器物,观者能感受到其中的"自然"元素。

与职业经历有关,李剑叶有很多西方设计师朋友,谈及他们的反馈时说:“他们在可能不理解火炬概念或者理念的时候,看‘飞扬’觉得很美,感受到这是中国式、东方式的美,跟他们工业感的有些东西是不一样的。”

“然后可能慢慢深入理解里头的概念,所以我从他们的反馈来看,还是比较喜欢、欣赏这样的冬奥会火炬的。”

当时项目时间紧张,如今火炬设计正式对外公布已有一年,有没有迸发过新的灵感?团队总设计师和设计统筹都表示满意“飞扬”的形态与概念。只是作为设计师,他们还会关注他人看不见的产品内部装配,看看是否可以精益求精,更方便量产。

后来,“飞扬”还与火炬标志、火炬接力火种灯、仪式火种台等一道,组成了北京冬奥“火炬家族”。其中,火种灯的创意源于“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火种台的创意灵感来自中国传统青铜礼器——尊,形态上又都有红色飘带的影子。

图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距离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还有2天。这支年龄层横跨70后到90后的外观设计团队中,有人去过2008年开幕式现场,有人曾是那年北京奥组委对外联络部的工作人员。他们在创作中集体学习中国文化,深入理解奥运。

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外观设计团队合影  团队供图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童黎
北京冬奥会 火炬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

“美国没料到遇上中国这样的对手,出现战略失误”

“美国搞的鬼,针对中国”

福建舰今日首次海试

31.5公斤,中国航天员带回“太空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