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全国首创”节目热播的背后

来源:新民晚报

2018-04-09 17:47

王彤

王彤作者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全国两会期间,上海再推两部重磅电视作品——全国首档大型院前急救纪实片《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全国首档大型医院院长深度访谈节目《听·院长说》,传递满满的正能量,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关注。加上之前摄制的《急诊室故事》《人间世》《健康演说家》,上海共推出五部“全国首创”的现象级医学电视纪实节目,并相继创造收视率多次同时段全国第一、点击量数亿人次等历史纪录。

短短几年间,由一个城市的医学界和媒体联合推出五部视角、内容、表达方式都有创新的医学电视作品,在国内没有先例。在多次全国性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上海率先用电视纪实手段创新卫生健康传播方式,称赞上海用“真实呈现、深度解剖、理性思考、人文关怀”的手法,表现医者对生命与健康的坚守,激发全社会对医学、对医者的尊重、理解与关爱,努力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大环境。

(孙绍波 画)

这五部力作之所以出自上海,除了本地医疗技术水平等硬实力外,医学界、传媒界所独具的软实力因素也提供了土壤。首先,医界文化基因的改变,引发医疗行业舆论生态的改变。由于医学专业训练和临床实践等因素,医务人员传统上形成说话办事内敛严谨的风格,不善主动和媒体、公众沟通,加之一些媒体、网站的不实传播,容易造成误解、曲解,影响医务人员的形象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在市卫生行政部门的推动和努力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顺应时代,改变文化基因,运用融媒体手段,“拉下口罩、拿起话筒”,告诉大家一个不完美却真实的医学世界,帮助公众走出对医学认知的误区。

媒体专业、严谨、理性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也是上海医学电视佳作迭出的重要原因。多年来,上海新闻媒体与医学界形成包容、信任的关系,对敏感、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医学类报道,用冷静、客观的手法还原事实真相,剖析来龙去脉,引导公众的合理预期。

像《人间世》摄制组在医院附近租房,以便随时到抢救室拍摄。针对院前急救特殊性,《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摄制组在高温天气整装待命,用和120急救医生一样的专业状态,争分夺秒投入工作。面对众声喧哗,上海媒体坚持新闻理想,恪守新闻道德,用专业主义精神,创作了事关“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并打通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精品力作,营造了医学类报道温暖、人文、清朗的空间。

上海市民和患者的素质对此也功不可没。著名医学专家顾玉东曾说过,好医生是病人造就的。任何医生,给病人开第一刀或独立做第一次临床诊断时,难免紧张犹豫,是病人信任的目光和宽容的心态,鼓励、支持乃至造就医生的成长。正因为上海市民较高的医学科普素养和人文素养,办事讲规则,依法维权、理性沟通,使上海医患关系不断改善。据第三方测评,病人对上海医疗机构服务满意度持续走高,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意度连续两年居全市十大行业之首。

和谐医媒关系、医患关系的赢家是全社会,上海医疗服务水平长期全国领先,上海医改举措的社会支持度高,上海市民的主要健康指标多年来居世界先进水平,便得益于这种和谐、文明、理性的医患关系,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医生敢为病人冒险,医生更对患者负责。“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好医生从来都是病人尊重、关爱所激发出的。医学繁荣昌盛的最终目的是造福患者,服务全人类,而医学发展的支持力量也正是来自患者、来自全社会。

今年,上海还将推出《人间世》第二季、《解码中医地图》《我的家庭医生》等一系列医学纪实节目,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品牌医学人物栏目《医道》也将有精彩内容呈现。让我们翘首以盼,一个医、媒、患三方良性互动,全社会尊重关爱医务人员的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本文原载4月9日《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武守哲
医患关系 电视 研讨会 上海 媒体 卫生体制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