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钊:欧美银行危机,“央妈”不是万能药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3-27 07:54

万钊

万钊作者

经济学博士,资深经济分析师

【导读】 现在市场过多的把注意力放在美联储,但是,美联储不是万能的。近期金融风险的根源来自于,高通胀环境下央行快速加息,带来的金融机构长久期资产的亏损和资本侵蚀。但是高通胀是多种因素共同驱动,其中供应链梗阻、新冠疫情期间人口超额死亡和提前退休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积压的服务业需求的反弹、房屋通胀的滞后性等,这些都很难单靠美联储可以控制。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万钊】

3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突然倒闭引爆危机,随后美国数家中小型银行受到牵连,甚至欧洲有着167年历史的瑞士信贷也被波及,股价大跌,最终被瑞银收购。尽管美国和瑞士政府快速出手实施救助,但全球市场仍在担忧是否会再次出现类似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各方评论一致认为全球高通胀环境和美联储快速加息是本次欧美银行危机的导火索,但这并没有影响3月23日美联储再一次加息25个基点。如何理解这背后的逻辑,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否兼顾防通涨与防风险的灵丹妙药?

硅谷银行危机:突然中也有必然

3月6日,硅谷银行还在社交媒体上宣传,其连续第五年被福布斯评为美国最佳银行之一,并入选该杂志首届金融全明星名单。3月8日,硅谷银行发布补充资本的公告,暴露了公司持有到期类资产的重大损失,引发市场恐慌、股价大跌和客户挤兑,24小时之内投资者和储户试图从硅谷银行提款420亿美元,这是十多年来美国最大的银行挤兑之一。

3月10日,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DFPI)于当日宣布关闭硅谷银行,并任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为破产管理人。根据DFPI提交的接管令,在3月9日收盘时,硅谷银行的现金余额为负9.58亿美元。

3月10日,旧金山一家硅谷银行门前贴上了告示(图源:路透社)

硅谷银行的风险爆发速度很突然,监管介入也很快,复盘来看,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经营失误:硅谷银行的资产负债严重错配,且流动性储备不足。新冠疫情后,美国采取超大规模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带来流动性严重过剩。而硅谷银行的客户以PE/VC和科技型初创企业为主,疫情后在线办公等需求驱动了科技投资浪潮,多种因素下,硅谷银行2020年总负债增速66.3%,2021年增速81.8%,增速远超疫情前。

但是硅谷银行的新增负债结构并不稳定,其中,2020年新增活期存款256.8亿美元,2021年新增活期存款593.3亿美元,占新增负债的比例分别为60.1%和67.7%,是新增负债的主要品种。

另一方面,硅谷银行的新增资产则更多投向非流动性资产,比如2021年硅谷银行新增持有至到期(HTM)为816.0亿美元,占新增资产的85.2%,2021年甚至减少30.9亿美元现金。

硅谷银行新增负债以活期存款为主,且绝大部分没有存款保险的保护,新增负债以长久期的资产为主,资产和负债的久期和流动性严重错配。

另外,硅谷银行持有的美国国债全部以可供出售(AFS)计量,MBS主要是以持有至到期(HTM)来计量,资产价格波动不会直接反映在当期损益,仅体现为浮亏。但是伴随美联储2022年的快速加息,总的未实现损失迅速增加。

硅谷银行的客户以科技类企业为主,近期科技行业遇冷,客户资本开支需求极高,提款增加。随着负债端存款持续流出,硅谷银行被迫出售资产,浮亏转换为实亏,导致股价大跌和市场恐慌。而硅谷银行公开募资失败,形成“挤兑—抛售资产—浮亏转实亏—资不抵债—继续挤兑”的恶性循环,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爆发。从技术上讲,MBS的负凸性加剧了这个恶性循环。

市场风险:截至2022年底,硅谷银行总资产2117.9亿美元,其中可供出售(AFS)260.7亿美元,持有至到期(HTM)913.2亿美元,合计占比55.4%。两者以政府债券、MBS或者固定利率的CMO为主。在美国通胀高企以及美联储快速加息的背景下,债券利率迅速走高,带来债券价格的快速回落,形成账面浮亏。

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经济体长期处于超低利率环境,银行持有的固定利率资产比例上升,浮动利率资产比例下降,因此当遭遇历史罕见的高通胀和快加息的环境时,往往猝不及防、难以应对。

监管缺位:2018年美国国会修订法案(S.2155),将银行压力测试、流动性要求和解决方案的资产规模门槛从500亿美元提高到2500亿美元,并仅对15家大型银行实施更严格的标准,其余银行的监管放松。但是相关研究表明,资产负债表规模并不是衡量一家银行脆弱性的非常有效的指标。2007-2009年金融危机中,大批资产规模低于2500亿美元的中等金融机构因资本短缺而破产。

根据2016年金融研究办公室对40家银行控股公司的估计数据,将银行的系统重要性评分与其总资产进行了比较,发现一些规模在1000亿至2500亿美元之间的银行,表现出巨大的风险评分,显示其资产规模并不是很大,但也可能对整个体系构成重大风险。

而硅谷银行2022年末总资产规模为2118亿美元,恰好属于体量较大、系统性风险较高但是又没有得到严格监管的类型。

瑞信危机是另一个故事

硅谷银行危机随后向欧洲传导,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受到硅谷银行风险波及,瑞信美股股价连续出现下跌,截至3月17日,过去20日跌幅34.3%。

自3月9日硅谷银行暴雷,瑞士信贷股价5天跌超16%

但是瑞信危机除了硅谷银行的传导之外,其早有迹象:瑞信2021年以来业务持续下滑,2021年3月26日,对冲基金经理Bill Hwang管理的家族办公室Archegos爆仓,受其牵连瑞信出现了48亿瑞士法郎的损失。

同年3月,总部位于英国的供应链金融初创企业Greensill Capital因陷入“严重财务困境”、无法偿还数亿美元贷款向英国法院申请了破产保护,这拖累向其提供融资的瑞信出现大额亏损。2022年以来瑞信的经营困境还在加剧。

因此瑞信的危机源于长时间的经营情况恶化以及业务规模的下降,使其内源性补充资本的能力缺失,拖累其资本充足率的表现,而不是硅谷银行的资产端估值浮亏叠加负债端存款挤兑。

另外,瑞信是欧洲金融体系中心的大型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系统重要性名单中分为第五组,需要适用1%的附加资本要求,其流动性指标NSFR、LCR和资本充足率指标2022年虽然都较2021年下滑,但仍远高于监管标准,其体量也大于硅谷银行。

3月16日,瑞士央行和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发布关于市场不确定性的联合声明,其认为,美国某些银行的问题不会构成对瑞士金融市场直接蔓延的风险,并指出,目前没有迹象表明,美国银行业市场的动荡会直接蔓延至瑞士金融机构,并强调如有必要,瑞士央行将向瑞信提供流动性。

但是联合声明并没有制止瑞信股价的下跌,也没有有效缓解瑞信危机的爆发,当时瑞信5年期信用违约掉期(CDS)大幅跳升,高点超过2008年水平。3月19日,瑞信被瑞银收购,交易对价为30亿瑞郎,约为瑞信前一交易日市值的4折。

防通胀和防风险之间走钢丝

本轮危机中监管机构的应对较为及时。美国迅速接管硅谷银行,并且美联储创设新的政策工具(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简称BTFP),为储蓄类机构提供中期流动性支持。

3月15日数据显示,过去一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增加2970亿美元,逆转了过去一年来的缩表进程,主因就是美联储为了救助硅谷银行危机所创设的BTFP工具。而瑞士政府也在瑞信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推动瑞银迅速收购瑞信,收购不需要获得瑞信股东的批准。

流动性危机暂时解除,但中长期风险仍在。监管机构的迅速介入,叠加流动性救助的各种表态,有效压制了流动性风险的传染。但是市场的担忧并未完全解除,从股价上看,与硅谷银行类似的几家中小金融机构,比如第一共和银行(FRC)、阿莱恩斯西部银行(Western Alliance Bancorporation)和西太平洋合众银行(PacWest Bancorp)等,在股价大跌后仅仅是止跌,还没有明显的反弹。

美国利率曲线严重倒挂,如果美联储维持高息,中小银行的利润将持续承压,而且美国金融系统中超额准备金的持有是高度集中的,86%的超额准备金由前1%的银行持有,中小银行面临结构性的流动性短缺。如果美国通胀和美联储利率居高不下,那么中小银行的经营压力持续存在且继续累加。

而瑞银收购瑞信时,瑞信约160亿瑞郎的AT1资本债被完全减记至零,引发市场震动。虽然完全减记符合AT1发行文件的条款,但是市场认为,瑞士当局将瑞信AT1完全减记至零的做法违背了市场惯例(股权排在吸收损失的最优先位置),这引发了市场对于AT1资本债的担忧和再定价。

另一方面,瑞信AT1由其他金融机构交叉持有,根据彭博披露的部分投资者来看,持有人包括安联保险、总部位于纽约的资管公司Cohen & Steers等,瑞信AT1完全减记,可能引发风险在其他金融机构间快速传染。

欧美央行都在通胀和金融风险中权衡。3月欧央行议息会议继续加息50BP,但是并未对未来的加息幅度作出明确指引,可能是因为未来金融风险路径的不确定性。但是欧央行在下调全年通胀预期的同时调高了核心通胀预测,显示欧洲的工资增长和核心CPI仍有韧性。

刚刚结束的美联储议息会议,继续加息25BP,同样上调了2023年PCE和核心PCE通胀预测。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中,增加了对银行业风险的关切,并删去了持续加息(ongoing increases in the target range)的措辞,应该也是受到硅谷银行等风险的影响。但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在会后的发布会上表示,降息目前并不在基准假设中,显示欧美央行都在通胀和金融风险中艰难权衡。

央行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央行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除了货币政策之外,金融监管层面也不能忽视“亡羊补牢”。从硅谷银行的教训来看,有多道防线同时失守:银行高管没能管理好资产负债匹配和久期风险;投资人没能提前关注到银行资本不足;而监管机构在掌握大量内部数据的情况下,既没有针对性加强对硅谷银行的监管和压力测试,也没有对硅谷银行的潜在风险进行提示和预警。

现在市场过多的把注意力放在美联储,但是,美联储不是万能的。

美联储主席:将继续提高利率 直到通胀缓解(图源:视觉中国)

首先,当前的通胀驱动力很多不是美联储所能控制的。近期金融风险的根源来自于,高通胀环境下央行快速加息,带来的金融机构长久期资产的亏损和资本侵蚀。但是目前的高通胀是多种因素共同驱动,其中供应链梗阻、新冠疫情期间人口超额死亡和提前退休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积压的服务业需求的反弹、房屋通胀的滞后性等,这些都很难单靠美联储可以控制。

其次,美联储的总量政策很难解决结构性矛盾。美国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分布高度不均衡,目前出现风险的银行机构以中等规模为主,其抵御流动性冲击的能力较弱,容易遭遇挤兑。仅靠美联储的BTFP或者贴现窗口工具,仅能短期缓解流动性危机,但是如果高通胀环境迟迟得不到改善,那么银行机构的风险仅是推后和累积,而没有得到根本化解。

三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无法替代金融监管的本职工作。监管漏洞不补,即便是再合理的货币政策恐怕难以制止银行危机的再次爆发。比如,对资产超过500亿美元的银行的未实现损失缺乏审查;对银行缺乏有针对性的压力测试;美国国会对中型银行缺乏严格的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提高存款保险上限的同时,并没有提高存款保险费用及资本和流动性要求等。

从危机未来演变来看,本周美联储贷款项增加360亿美元,较上周大幅回落,显示流动性冲击暂时告一段落。但是从中长期看,一方面瑞银收购瑞信的交易过程仍然存在变数,且瑞信160亿瑞郎的AT1资本债完全减记的影响尚未充分暴露,叠加美联储暂时并没有展示降息的意图,未来出现新的风险主体几乎是必然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杨珈媛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指控好比说中餐菜单能监视食客,笑话”

“严看死守,光干部餐食费就十多万,最后还是烧了”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