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平:狙击王石 “麦子店高盛”将为谁站队?
来源:观察者网
2015-12-23 17:22
【石头软了?12月23日,“野蛮人”宝能系对王石的狙击案仍在发酵,据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称,王石23日早晨拜访瑞士信贷时说,“宝能、华润、万科都是深圳帮,都是一家人,不应该内斗”,而且还说,“我们愿意照顾前海的诉求。前海很像香港的梁伯韬,能改组就改组,不能改组股价上他也不会亏。”
对照美国1974年7月,国际镍铬公司(International Nickel,INCO)强行收购电储电池公司(Electric Storage Battery,ESB)案,高盛帮助ESB反并购功不可没。而万科和宝能系的这场恶战,背后也站着这样一家知名投行,它就是此次在股灾中声名远播的中信证券。中信证券最终会有何作为呢?观察者网特别邀请知名金融界人士,异常火爆的微信号“波音大飞机”主人吴小平来为大家侃一侃。吴小平授权观察者网发布此文。原标题:中信证券如何同时效忠王石和姚振华?】
王石23日晨拜访瑞士信贷发布演讲
铃儿响叮当,圣诞节就要到来。
选礼物,买礼物,包礼物,送礼物,拆礼物,多美好的2015。
面对年关,一家中国著名投资银行,正双手插入乱发,陷入深深沉思。该如何同时面对“大总统”王石和“野蛮人”姚振华这一对冤家客户?
这家投行是中信证券。
此司又叫大平台,绰号是“麦子店高盛”。
中信证券总部大楼,坐落在北京朝阳麦子店。这地方,明明在繁华的闹市区及高尚的外国人区,东靠北京最好吃的凯宾斯基面包店,西邻北京最好吃的Punjabi印度餐厅,听着偏偏却如此之low。
而且,中信证券前董事长王东明常常唠叨,既然咱有钱有人有道儿,那非得照着高盛的样子,把中信证券打造成本土版本的第一块投行招牌。
常年在CBD国贸二座办公的中金公司员工则对此不以为然:中信,一个老国企而已,算哪门子国际投行?中金股东群中才有真正美国大投行摩根士丹利啊。中信,最多是个麦子店级别的高盛吧。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麦子店高盛”绰号,就给中信证券烙下了。
今年,“麦子店高盛”至少帮助前海人寿募集了58亿人民币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资金。
这笔钱的相当一部分,正在有力帮助前海人寿董事长姚振华进军万科地产控股股东地位,打垮万科地产以王石为代表的管理层内部人控制。
问题来了。
多年来,万科地产和中信证券的关系一直相当热络,王石、郁亮给了中信证券很多投行生意:万科B转H,中信是保荐人;万科50亿公司债,中信是主承销商。这种背景下,中信证券如果有意无意帮助姚振华来和万科管理层对着干,这不是胳膊肘往外拐吗?
但是,保险公司体量巨大,前海人寿的发展空间更是巨大。民营保险公司与“麦子店高盛”大金融的交集,很可能是个大幅增长的惊人数字(“麦子店高盛”第一大股东中信集团控股的另一家投行,中信建投,本周将为安邦保险承销规模更大的15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这种想象空间,令"麦子店高盛"的银行家们极度憧憬。
难道因为一家老客户的愤怒,就要放弃如此重要新客户的支票?
生意多了,中信证券反而头疼。
弄好了,两头都是人;弄不好,两头不是人。看这意思,两头不是人,可能性更大。
问题已迫在眉睫,不容回避。
应如何正确解答?这得从中信证券董事长最崇拜的高盛投行说起。
历史经验总是重演,虚心重温有益无弊。
复盘伟大高盛的崛起历程,中信证券会对当前的角色定位更加清楚。
多年前,高盛在华尔街的地位并不高,而并购业务也不是高盛生意的主流。
高盛人只是一直小心谨慎的做点财务顾问生意,譬如把各种知名家族拥有的私人企业以合理价格出售给上市公司。
当时,摩根史丹利、花旗等著名投资银行风头正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如果就这样循规蹈矩地发展下去,高盛可能永远没有大放光彩之日。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时代并没有抛弃高盛,终于给了一个逆袭的机会。
70年代初期,摩根史丹利的部分银行家们,贪得无厌,为了挣得更多收入,开始“作恶”。
他们不再规规矩矩地开展并购咨询,敢于摒弃与传统客户多年积累的信任关系,开始为大型恶意并购项目提供专业知识、资金和影响力。
作为华尔街最知名的大投行,摩根史丹利了解很多大企业的漏洞和弱点。
因此,当恶意收购者盯上一些大公司,摩根士丹利能够相当精准、快速、周密的帮助这些“野蛮人”一举得手,或占尽便宜再撤退。
下面是个典型案例。
1974年7月,国际镍铬公司(International Nickel,INCO),愿意以每股20美金(溢价9美金)强行收购电储电池公司(Electric Storage Battery,ESB)。为了确保进攻得手,INCO请了“最佳雇佣军”摩根士丹利来搞定此事。
摩根史丹利立刻提供了一整套恶意并购作战方案,并且开始运作。
ESB得知摩根士丹利的敌对意图后,感到整个金融市场都对自己关闭了。束手无策之际,其CEO翻出高盛公司客户经理的名片,打出了求助电话。
高盛并购部负责人史蒂芬·弗里德曼立刻率队前往ESB。
通过多次彻夜研究各种自保方案,高盛终于提出正式建议:其一,寻找“白衣骑士”来对付INCO;其二,准备进行反垄断诉讼。
经过高盛接洽,联合航空制造公司(United Aircraft Building Corporation)同意作为“白衣骑士”,加入本次并购的报价竞争。
摩根士丹利无力控制被并购方的反抗,INCO最终被迫付出了每股41美元的天价,ECB股东大获其利。
这个看似普通的项目,拉开了美国大公司恶意收购和反恶意收购的历史帷幕。
而高盛,一家曾经的中级券商,就此光荣崛起,成为全球反恶意收购业务的投行第一品牌。
反恶意收购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专业技能,于是高盛打破传统的全能型投行服务模式(由一位投行家来满足某位客户的一系列要求),改为多位专业金融人士同步跟进某一特定大企业多部门不同需求。
这一专业化分工,使高盛在每一个具体领域都能够紧跟甚至领先行业发展步伐,紧贴客户需求。
到70年代末,并购业务已空前壮大,大企业开展每项新业务都要预先考虑攻防(并购与反并购)策略,各种并购传奇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资深首席执行官开始寻求高盛的帮助。
高盛作为大企业的保护神角色,日益凸显。
1966年,高盛并购部门收入仅为60万美元;1980年,接近9000万美元;1989年,达到了3.5亿美元;1997年,这一指标再度攀升至不可思议的10亿美元。
并购业务,尤其是反恶意并购,成为高盛的第一盈利来源。
除了带来巨大利润外,并购业务还为高盛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
为客户提供反恶意收购建议,一方面是高盛接近大量客户的良好途径,另一方面还给高盛其他部门带来许多相关业务,如杠杆买断、高利贷款、股票回购等。另外,与害怕恶意收购的公司的深度接触,给了高盛了解他们核心战略思维的绝佳机会,高盛进而可以提供许多有针对性的业务。
在这个所谓的“并购时代”,高盛刻意与“恶意收购”专家摩根士丹利和第一波士顿保持距离。
无论利益如何诱人,他们爱惜羽毛,坚决拒绝为恶意收购者提供任何帮助。
当其他投行还在不惜血本地争取成为大型并购者的服务商时,高盛却几乎是反并购方的唯一选择。这种特立独行,这种“不作恶”的投行文化,这种绝不背叛客户的诚信作风,终于一步步造就了全球投行第一金字招牌:高盛。
向高盛投行文化的致敬的顶峰,是《经济学人》为高盛前总裁文伯格刊登的讣告。
对《经济学家》这样一份以中立客观著称的杂志而言,这份讣告非常高调。它不但登上了杂志首页,而且被加上了一行令人难忘的标题:高盛的良心(The conscience of Goldman Sachs)。
文伯格主政高盛时期,华尔街分为两类公司:高盛,以及其他公司。
高盛人绝不会与客户产生利益冲突,不跳槽到其他投行,始终保持沉默,不会出卖客户信息。
这就是高盛的良心(或者说,至少曾经是)。这就是中信证券想学习和复制的高盛。
“麦子店高盛”,如果要名副其实,就得从里到外,从思维到行动,从皮肤到血液,去复制高盛的DNA。
要对标高盛的发家文化,而不是想要急急赶超对方的资产负债表。
要学习高盛的精气神,而不是总琢磨如何复制对方管理层的奖金表。
无论在深圳还是华尔街,要做成功的百年投行,不是非得左右逢源,不是非得拿下市场上的每一笔业务。
凡事,有所为,有所不为。
当面对重要客户之间的严重竞争和冲突,顶级投行必须做出选择。
否则,号称中国金融精英的一批打工人士,只是显得贪婪、庸俗、毫无格调。
万科管理层与前海人寿控制人的关系似乎已经决裂。
听说王石正在各种接触投行(传闻中就有高盛)、各种接触白马骑士、各种接触律师。
而姚振华也毫无疑问正在想法设法扩大自己的亲友团。
双方更大规模的决斗,这个月必将爆发。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划时代的并购大案,必将写入哈佛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的课堂案例。
中信作为中国顶级投行,绝不应该置身事外,必须想方设法,全力介入。
目前,“麦子店高盛”有四个选项。
每个选择,都会涉及金钱、道义、短期利益、长期利益。
1:中信对当前的股权大战,不发表意见,埋首当鸵鸟,权当不知。万科需要支持,则派一支万科团队协助,前海需要支持,则派一支前海团队协助。哪家的咨询费都要,哪家的承销费都接,骑墙派当得逍遥自在。顶多被“波音大飞机”这样的财经观察者时不时讥讽一番,伤面子又不伤里子;
2:中信可以考虑,专心帮助前海人寿及整个宝能系,继续拓宽融资渠道,一鼓作气拿下万科控股权。毕竟宝能系已占先机,获胜可能较大,西瓜靠大边,中信不妨顺势而为。这么做,能挣钱,能扬名,能攒下一个巨大潜力的新客户,只是多少辜负一点多年老客户的信任。当然,王石也许可以理解中信此等抉择,反正就算中信不帮前海,别的投行、信托、银行也会帮;
3:中信站在老友万科管理层身旁,从接洽政府关系到寻找白衣骑士,从筹措反击资金到安排交易通道,从寻找宝能系漏洞到争取中小股东投票,发挥中国第一投行的综合性正能量,争取打退或吓退恶意并购者(纯对万科管理层而言,姚老板的并购意图可以定义为恶意),一战而树立中国上市公司保护神的投行声誉,不仅能拿到更多客户的保护费,且也能向心目的高盛更加靠近一步;
4:中信作为难得的双方关键投行业务共同提供人,发挥特殊的关系协调,邀请双方领导再次坐下来好好谈一谈,提示鱼死网破的政治经济后果,讲清再造万科、重塑市值的积极意义,让王姚推心置腹,排除万难,力争找到一条中间道路,让双方都有台阶可下,双方均有利益可分(二级市场新增出的数百亿财富,不就堆积在那里?)。如此,中信将彻底摆脱本次股灾中部分管理层蒙羞的阴影,再次出发,重新大步向前,成为引领2016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健康金融力量。
读到这里,究竟中信会如何选择,本人觉得读者们心里肯定有了选择。
中信管理层同仁,也应该有了决断和选择。
万科宝能大战,是中国并购大时代到来的信号,对中国资本市场是好事不是坏事。
这不仅将塑造中国并购市场新格局,更可能为真正的世界级水准的中国投行崛起,提供一个华丽亮相的舞台。
也许,麦子店高盛,将成为高盛。
也许,国贸大摩根,将超越摩根。
除了中信证券,中国金融界还有这么一位特殊人物,游走于王石、姚振华两边,并且在发挥着非常有趣的缓颊作用。
他是何方神圣,他做了什么,他还将做什么?
全中国几千并购界同仁,几万宝能万科员工,几十万投行专才,几百万金融人士,等待年后的答案揭晓。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关注观察者网财经微信羽扇观经(ID:guanchacaijing),每日三分钟,专享财经重磅新闻新鲜解读。资本长袖善舞,事关你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