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一周军事观察:当《静静的顿河》重演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1-25 09:27

席亚洲

席亚洲作者

独立军事评论员,IT业观察者

本周,乌克兰再度爆发激战。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所描写的情况再次出现,哥萨克人和乌克兰人,分裂为政府军和东乌克兰民兵,他们骑着钢铁的“战马”,扬起125毫米口径的“长鞭”,互相残杀。目前双方都声称自己“包围”了对方。但从各方面的消息来看,民兵正在取得优势。但是,短期内双方都不可能让对手丧失继续作战的能力。俄军已经半公开的介入了冲突,冲突的长期化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不利的,究竟是俄军战斗能力不足,还是普京在这个问题上有其他的打算?我们做一分析。

周一,解放军报上关于我军新型炮射导弹的文章引起不少吐槽,因为它看似并未提供任何可供分析这种新型导弹真面目的信息。香港媒体只能毫无依据又耸人听闻的说:这种导弹能让坦克变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军报文章真的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实质性内容吗?本文第二部分来解读一番。

当《静静的顿河》重演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文豪肖洛霍夫的不朽文学作品。而乌克兰最近一年内发生的故事,简直就是在重演该书的主要情节。首先,我们来看看本周乌克兰发生了什么。

看图说话,我们对比一下去年8月停战前乌军遭到沉重打击时的地图和这一轮冲突的地图就可以看出,停战时在双方战线中部出现了一个乌克兰政府军控制的突出部。这个突出部的位置卡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之间,成为乌克兰政府军控制区距离俄乌边境距离最短的地区。这里被称为“德卡突出部”。

有的朋友可能记得,被赶走后前往莫斯科的东乌克兰民兵军事首脑斯特列科夫曾在去年10月称,乌克兰政府正在重新集结兵力准备以“闪电战”冲向俄乌边境,实现隔绝东乌克兰民兵与俄罗斯联系的战略目标。应该说,这种危险是存在的——只不过前提条件是假如俄罗斯对此不闻不问。

2014年8月23-28日乌克兰战局示意图

2015年1月13-16日乌克兰战局示意图

2015年1月14-20日战局示意图

东乌克兰民间武装反击方向示意图

西方国家在去年停战协定签署后,向乌克兰政府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援助。在前一阶段的战争中受到巨大损失的乌克兰政府利用这些援助,努力恢复其军队作战能力。

一方面,乌克兰将苏联时代遗留的大量坦克和装甲车拖出来维修改装,同时购买了少量新生产的武器装备,其装甲部队装备情况有所恢复;另一方面,基辅征募全世界各地反俄人士参战,不论是车臣的极端穆斯林分子,还是拿钱打仗的西方雇佣兵,或者西乌克兰的新纳粹,统统来者不拒。再加上继续从控制区内拉壮丁,兵力也恢复了一些。西方军事顾问的到来,使其有了整训部队的能力。一番努力后,乌政府军作战能力得到一些恢复。甚至某些方面还有所提高,比如开战初期那些由新纳粹分子为主组建的“志愿者营”,他们在刚开战的时候士气高昂却缺乏训练,如今其战斗力当然大有提高。不过这并不能改变总体上乌克兰政府军实力羸弱的基本判断。

另一边,在斯特列科夫向普京“哭秦庭”后,虽然他本人因不受信任,被迫继续留在莫斯科,但普京似乎对支援东乌克兰“上心”了。我们现在可以肯定,俄罗斯已经派遣相当数量的作战部队进入了东乌克兰。同时,虽然东乌克兰方面“乌合之众”般的“政府”组织一边作战一边内斗不止,但其军事力量——民兵们可并非是为“新俄罗斯”政府而战。他们中大部分是团结在泛斯拉夫主义旗帜下的民族主义者,也有一些是被新纳粹右翼惹毛了的左翼战士。俄罗斯派遣进入东乌克兰的,除了最近在新闻里大出风头的“车臣志愿者”外,还有成建制的俄军现役军队。据消息称,这些俄军中包括了格鲁乌(军事情报局)的部队,也有俄军伞兵。不过,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俄军派遣的兵力、重装备数量可能并不多,只有在危机关头才会出现在关键性战场上。不过俄罗斯对东乌克兰民军的物资援助和整训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加上几个月战斗的磨砺,乌克兰民间武装的战斗力也是有所提升。当然,总体来看,仍然是不够强大的。

根据目前最新的消息,最近的冲突态势是:乌克兰政府慢吞吞的“闪电战”已告惨败,民间武装开始发力反击,准备消灭“德卡突出部”内的政府军。政府军此前一直据守的顿涅茨克国际机场已经失守,据报道,在机场攻防战期间,政府军也一直在企图冲破民间武装的包围,但每次只能出动几十人,在3-5辆坦克的支援下冲一下,很快就被严阵以待的民间武装所消灭。然而政府军却乐此不疲,乌克兰政府总理亚采纽克都亲自到场为他们鼓劲……

顿涅茨克机场候机厅大楼航空摄影图

乌军BMP-2步兵战车残骸

民间武装在付出20名车臣志愿者被埋在地道里、还可能有数百名士兵战死的代价后,终于拿下了顿涅茨克国际机场。随后又攻下了乌军向机场反击的出发阵地,继而在“德卡突出部”的左右两翼发起攻击,准备封闭包围圈。目前这个包围圈可能尚未完全封闭,但从现在的态势来看似乎是差不多了。

据说乌克兰政府军已经在这个方向上集结了近400辆坦克,而民间武装和俄军坦克的总数恐怕也接近,但由于双方指挥能力方面的缺陷,恐怕我们一时半会还看不到双方打一场“库尔斯克”式的坦克大会战的场景——当然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24日,半年来第六任“新俄罗斯”总理扎哈尔琴科向媒体宣布,从17日至今,民兵武装已经击毙乌军500多人、伤1500多人、俘虏17人,击毁乌军坦克42辆、装甲车34辆;同时乌克兰国防部也公布了他们的战果,称击毙俄军或雇佣兵600人,击毁坦克14辆、装甲车43辆、火箭炮14门、火炮28门、卡车若干。对比伤亡数字和双方投入作战的总兵力,似乎交战的烈度不算很高。

笔者在乌克兰冲突爆发前曾说过乌克兰的局面很可能走向南斯拉夫化。现在来看,恐怕并不完全恰当,因为双方都没有当年那场内战中塞尔维亚那样的压倒性的实力优势。甚至不客气的说,双方简直是在“比烂”,这倒是有点像现在中东正在进行的伊拉克和叙利亚内战——据悉库尔德武装和IS最近的“激战”中,每天的伤亡竟是个位数。

正是由于双方都是没有组织一场像样机动作战的能力,这场冲突就变成了“慢动作”版的运动战,不论胜败如何,战斗都将旷日持久。

其实对于普京来说,战争拖延下去显然是不利的。若真想迅速解决乌克兰冲突,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直接调动“杰米扬斯克”和“塔曼”师,要不就干脆上58集团军,占领整个第聂伯河右岸地区也就是几天的事。甚至如果真的不怕与西方直接冲突,干脆出兵一路杀到利沃夫,那也不会难到哪里去。至不济,如果给足够的援助,几个月内民兵武装也能歼灭乌克兰军队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境内军队大部。

目前来看,普京正是采取了这个“至不济”的办法。据称,最近两州民兵都得到了大量补给物资,并转入全面反攻。若干乌克兰政府军控制的要地已被包围。不过,恐怕如目前这样慢吞吞的进攻是打不垮基辅方面的“抵抗意志”的,只要西方援助持续下去,他们还有能力卷土重来。

问题是普京现在在乌克兰是“穿着镣铐跳舞”。一方面,其手中真正能机动的作战力量就这么两个师和一个集团军,是普京最看重的“王牌”,不可能轻易打出去。所以只能派遣有限的军事力量和物资援助。另一方面,俄罗斯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国际态势也不允许他采取如此激烈的行为,那样会导致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要知道,普京毕竟不是斯大林——万一玩砸了,民意不倾向普京,再加上外部势力煽风点火,普京的政治地位就恐怕要玄。再加上一点,若是真的拿下第聂伯河右岸,扶植起一个正经的东乌克兰割据政权,对于俄罗斯来讲,只怕反而更麻烦。就目前东乌克兰政府的乱象——半年换了6个总理,其中一个还是因为强奸、杀人等严重罪行被枪毙的罪犯——普京能放心?更别说到时候一片废墟上的东乌克兰几百万张嘴就要让普京来喂了——光是一个克里米亚就已经拖累了俄罗斯经济,更何况整个东乌克兰?

乌克兰政府这边,按着几百辆坦克不动,笔者怀疑背后并非毫无原因。目前来自利沃夫的新纳粹实力越来越强,有朝一日他们“向基辅进军”,搞不好就成了西方把现基辅政权“换马”的契机——这个时候坦克就有用了。把它们消耗在前线毫无意义——要论库存老坦克的数量,毕竟还是俄罗斯更胜一筹……

去年10月观察者网就刊发过一篇文章《乌克兰内战让哥萨克复活》。说的没错,《静静的顿河》里那些哥萨克战士已经回来了。然而,现在的交战双方,谁也不是那支代表了希望和未来的“红军”……

《静静的顿河》里那些在红军和白军之间来回摇摆的哥萨克已经又回来了

在这个时候,笔者就想起了《静静的顿河》的“定场诗”:“我们光荣的土地不是用犁来翻耕……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翻耕,光荣的土地上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静静的顿河到处装点着年轻的寡妇,我们的父亲,静静的顿河上到处是孤儿,静静的顿河的滚滚波涛是爹娘的眼泪。”

这首诗现在读来,竟让人有些热泪盈眶了——还记得“哥萨克”是怎么消失的吗?当乌克兰变成苏联最重要的工业区的时候,他们就默默变成历史名词了……

《解放军报》会说废话吗?

1月21日,《解放军报》刊发文章:《我军新一代炮射导弹将列装部队——标志我军装甲装备形成了完整的覆盖多种口径、多种型号的炮射导弹体系,装甲装备远距离精确打击能力将显著提升》。该文看起来似乎除了“新型”炮射导弹之外没有任何有效信息,香港某报纸靠着其中提到的一句“激光装置”判断这是一种激光制导导弹,然后就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美国、俄罗斯、乌克兰、以色列列在一起,统称说他们都拥有炮射导弹,所以中国装备炮射导弹意义巨大云云。关于导弹具体情况,则猜测是仿制俄罗斯9M119“芦笛”导弹。

不过,考虑到同一家媒体曾振振有词的说中国开发了7倍音速的“鱼雷”(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搞清楚高超音速试验打的是导弹),只能说喜欢耸人听闻的港媒素质真是让人着急——简直是幼稚。

网友们对军报文章也多有吐槽,尤其是当中一句:“短暂飞行中,炮射导弹多次自我修正飞行轨迹。”被认为简直就是毫无信息量的废话——天下哪有不能修正飞行轨迹的导弹?

但在笔者看来,这篇文章还是能解读出不少信息的——当然,需要结合许多其他渠道的细碎信息来理解。

要解读这则新闻,我们先要了解中国坦克设计人员对坦克炮射导弹的基本看法。据国内某军工杂志刊发的对VT-4坦克总设计师的访谈文章透露,我国坦克设计界对炮射导弹,至少是类似俄罗斯9M119这类激光驾束制导炮射导弹的看法并不是很“正面”的。

其基本依据是:第一,现代高性能火控系统足以让坦克在3000米及以上距离准确击中目标。相比之下,炮射导弹虽然能打5000米左右,但在发射后需要持续引导,且飞行速度慢,坦克在引导导弹攻击目标的时候不能做剧烈机动,影响坦克的生存力。第二,导弹命中率受烟雾,战场环境因素,电子干扰等的影响,实际上不高。第三,激光驾束制导导弹不能实现攻顶模式,只能直射,导弹的威力不足以从正面摧毁敌方先进坦克。第四,打直升机的时候由于现有炮射导弹飞行速度慢,机动范围有限,也没有近炸引信,实际上也就是心理安慰。

俄罗斯之所以重视炮射导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国的火控系统先进性比不上西方,对于远距离射击没信心,所以才用炮射导弹来弥补。

据报道,我军目前已经装备的炮射导弹是类似俄罗斯9M119和9M117的激光驾束制导反坦克导弹,这种导弹的缺点也正是上面所说的这些。

我军现役105毫米炮射导弹,基本是仿改型9M117导弹

那么有没有一种与激光有关的制导技术能够克服上面这些缺点呢?有的,这就是激光半主动制导,激光驾束制导与激光半主动制导的本质区别在于,激光驾束制导其实只是用激光取代导线向导弹发送控制信号,而激光半主动制导则是用激光照射目标,导弹上的寻的头发现目标后自动控制导弹向目标飞行。

这样一来就几乎克服了上述激光驾束制导的大部分缺点,以色列的LAHAT导弹正是采用了激光半主动制导技术。在有其他平台提供激光照射情况下,它可以超越地平线攻击目标,射程可达8000米。而要达到8000米的射程,它就需要采用曲射弹道,即先爬升高度到高空,再从天而降,此时实际上它能够实施“攻顶”,可摧毁先进坦克。同时激光半主动制导的精度高,可以打击各种战场目标。还有一点很重要,用激光照射目标和用激光跟踪自己发射出去的导弹相比,要简单得多,基本不会影响坦克的机动,完全可以一边快速机动,一边跟踪目标。

这样,炮射导弹的效能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有媒体解读称“新型导弹”指俄制9M119(上)或9M119M(下)导弹,但实际上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仿制此型导弹,早已列装

但是,LAHAT导弹也有缺点,这让它至今未能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缺点也很简单,就是它的发射方式。这种导弹用坦克炮发射的时候,实际上是将导弹装在一个容器内,容器后部装有一个小型火箭发动机,在炮膛内点火,在容器飞出炮口前这个助推器就熄灭了。容器以很低的速度飞出炮口并裂开,放出导弹,随后导弹主发动机点火飞向目标。之所以用如此麻烦的方式来发射,主要是因为这种导弹不能承受火炮发射时产生的巨大过载。

这就导致LAHAT导弹飞行速度慢,反应速度慢的缺点,而且也限制了导弹尺寸。后来以色列干脆把自己的坦克改装成导弹发射车,在炮塔后面装了16个导弹容器,来发射比LAHAT更复杂,打得更远的“长钉”NLOS导弹,而没有费劲去装备LAHAT导弹。

德国豹2坦克试射以色列LAHAT导弹。以色列LAHAT导弹的“投机取巧”导致飞行速度慢,发射准备复杂等缺点,因此在国际上并没卖出去多少

而中国的新导弹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呢?我们看军报文章,其中专门有一句提到“攻克了炮弹发射时的过载难题”——现在我们就可以理解这句话的意义了。

再看文章开头时这句:“短暂飞行中,炮射导弹多次自我修正飞行轨迹”。无疑,中国新炮射导弹的飞行速度相当快,才会有“短暂飞行”这样的说法。9M119导弹的飞行速度已经超过音速,达350米/秒,但达到最大射程也要17.69秒,显然不能说“短暂”。可见我军的新型炮射导弹飞行速度是相当快的。

比照国际水平,美国当年为M1A2坦克研制的M1111炮射导弹的初速达到惊人的1700米/秒,制导方式则是半主动激光+非制冷红外寻的复合制导,射程可达12.1千米。严格来说,它属于“制导炮弹”,而不是“导弹”。

M1111实际上有两种子型号。一种是MRM-KE导弹,该导弹上装有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在发射后启动发动机继续加速,以高超音速飞向目标,弹体内装有一根钨合金或贫铀合金弹芯,靠动能击穿坦克装甲。这种导弹所采用的技术过于超前,只进行到“验证高马赫数机动的可能性”这一步就遇到技术瓶颈,被迫中止。

另一种型号是MRM-CE导弹,该导弹没有发动机,依靠高初速达到12000米的最大射程,在弹体内装有化学能破甲战斗部。采用激光半主动/红外成像制导引导头。该导弹的研制较为顺利,2006年进行的试射中,一辆M1A2坦克上发射的MRM-CE导弹击中了8600米外移动中的T-72坦克,这枚导弹采用激光半主动制导模式。

激光/红外成像双模式制导装置在2007年试射中证明了可行性。但M1111导弹项目于2009年被取消,从此销声匿迹。

美国M1111炮射导弹,这是目前最先进的炮射导弹


美国M1A2坦克发射MRM-CE导弹


导弹以高弹道攻顶方式击毁作为靶车的T-72B坦克


美国陆军展示的两种导弹的示意图,可见MRM-CE导弹是没有发动机的,完全依靠其发射时具备的高初速达到远射程

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中国即将列装的新型炮射导弹的设计很可能与美国2006年试射的MRM-CE导弹部分相似,为激光半主动制导的高速炮射导弹,射程8000-12000米,在远距离上可能需要其他平台进行制导。这种导弹的技术水平比俄罗斯、以色列的炮射导弹要高出一截,仅稍落后于美国的实验室水平。

有了这种新导弹,中国坦克可以对远距离上的目标进行精确攻击,不仅可以打击坦克,也可攻击各种碉堡、掩体、火力点等战场目标。此外,美国为MRM-KE导弹设计采用的毫米波半主动制导技术可能也在中国的新导弹上出现,虽然在军报文章里没有提及,但中国99A式主战坦克火炮根部的毫米波雷达天线是一个明显的佐证。此前就有传闻称中国已经研制了一种反直升机制导坦克炮弹,采用毫米波雷达制导,在接近目标时提前引爆并释放出大量钨制杀伤破片覆盖目标(类似瑞士AHEAD弹杀伤机理,也可用来攻击大面积的软目标,如步兵,无防护的车辆等)。考虑到目前流行的反直升机导弹,如俄制“铠甲S1”所配用的导弹实际上就可以视为一发高速飞行的制导炮弹,这种想法的可行性很高。

也就是说,中国应该有两种新型炮射导弹,一种是激光制导,用于攻击坦克和地面目标,一种是毫米波雷达制导,主要用来打击直升机,也可以在必要时用来攻击战场上的软目标。

美国当年取消M1111项目的主要原因:该项目是“未来战斗系统”的子项目,因此随着夭折的“未来战斗”系统一起取消。听起来是个“体制问题”的恶果——其实背后还是钱的问题。红外/激光复合引导头本身就非常昂贵,还要适应超高初速,还要解决高速飞行时气动加热导致红外引导头难以观察目标的问题……这种导弹的成本将相当惊人,即使美国也受不了。而中国导弹取消红外成像功能后,可大幅度简化制导部件结构,降低成本。当然,有得必有失,在对远距离目标作战时,必须有其他平台在前线照射目标。

中国近年来在跟随美国先进技术时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做法,往往砍掉一些美国研制中提出的过高技术要求,而保留其部分核心功能。结果就是许多装备是美国提出概念,甚至制成样品,但却无法实际装备。反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倒是开开心心的用上了砍掉一些可有可无的“洋跃进”功能后的同类装备。比如美国的EFV远征战车和中国的05式水陆坦克,再比如美国的OICW和中国的“拉大栓”步榴霰单兵武器……

让人说什么好呢?笔者耸耸肩:“说我们山寨?你倒是先把原版装备上呀……”

责任编辑:靖恒
乌克兰 俄罗斯 坦克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