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中美军控谈判,卡在哪里?

来源:观察者网

2023-11-19 09:27

席亚洲

席亚洲作者

独立军事评论员,IT业观察者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席亚洲】

本周,中美元首在旧金山APEC会议期间举行了会晤。在此之前,中美双方已在华盛顿举行了司级军控与防扩散磋商。美国媒体将这次规格并不高的磋商称之为“中美元首会晤前举行核谈判”,可见对于这类会谈他们还是抱有不小的期待,似乎军控是美国走出军事战略困局的一个出路。那么,军控真能撑起美国人如此的厚望吗?

当代军控体系主要是在美国和苏联/俄罗斯之间建立的,不论是俄罗斯最近正式退出的欧洲常规力量限制条约,还是美俄削减战略武器协议,事实上构筑了冷战结束后几十年来世界局势的框架,但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入发展,这个框架如今仿佛走到崩溃的边缘。

世界军事平衡能用军控框架来维持吗?

让我们回顾历史,更古老的时代且不去说它,单说20世纪,其上半叶的“海军军备条约”的地位某种程度上与今天的美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有着相似之处。

军备竞赛也是有民意基础的,当年英国想要放慢造舰速度,就出现了游行示威,口号是:“我们要第八艘,一刻不能等!”

但伦敦海军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与今天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这些海军条约是多边条约,而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参与者只有美俄两国,并未涉及其他国家。

道理很简单,在战略核武器时代,只有美俄双方拥有的核武器规模达到了非理性的高度,并且无助于双方实现自己的安全需求。而在伦敦海军条约的时代,世界上主要列强几乎都进入了这样的境地。

其实,海军竞赛可不是与海军条约同步出现的,早在海军条约签署前,世界主要列强从19世纪末开始就已经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海军竞赛。

而这一轮竞赛的高潮当然又要说到1905年英国的“无畏”号战列舰,这艘战舰的出现让上一轮造舰竞赛中已经出现的各种战舰一夜过时。这艘战舰的造价高达178万英镑,按照它在当时英国GDP中的占比,换算下来不比今天的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机联队便宜。即使以英国当时的国力,也觉得这种战舰过于昂贵以至于想要寻求降低造价的可能性。

但是军备竞赛的号角已然吹响,随着德国、法国、奥匈帝国、俄罗斯、美国、日本陆续入局,英国也提出了“两强海军”原则,也就是英国海军的实力要相当于第二、第三名海军国家之和,由此到1914年一战爆发前英国总共建造29艘无畏舰,此时无畏舰已经只是一个餐前小菜了,英国的第十艘无畏舰“虎”号的造价已达到259.3万英镑。

以英国的强大国力要维持如此规模的舰队都已经感到吃力,更不必谈还要建立强大陆军的德国了。

德国人谈不成,是因为它造不过英国人

1912年,德国向英国提出了一项建议,停止海军军备竞赛,承认英国的制海权,停止扩张海军,并换取英国在未来的战争中保持中立。英国一口回绝,因为此时德国要应对很可能与俄、法同时开战的前景,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陆军上,即使不与德国签署任何协议,后者也无力扩大海军。

但到了上世纪20年代,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的时候,形势和一战前德国企图与英国签约时完全不同,这里面主要国家签约的意图是不同的。英国的舰队过于庞大,主要经费必须花费在维持其已有的庞大海军上,将其全面更新或大规模扩大海军,对英国来说本来就属于做梦。美国此时国内孤立主义盛行,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建造50艘战列舰的计划虽然有实力去实现,但没有得到国内的支持,此后继续扩大海军的热情就不高了。而法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家也都缺钱,限制竞赛有利于节约开支,避免海军经费导致国家财政破产。

因此华盛顿条约实际上主要是英美谈判,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算是重在参与,而会议结果就是英国承认美国拥有与自己同等强大的海军,算是承认现实。

回顾1912和1922这相隔十年两次试图达成军备竞赛条约的尝试,可以明显看到,当追赶者无法确保其快速追赶和超越的势头时,领先者自然不可能与它达成什么条约,而当领先者无法保持领先的时候,它会更愿意达成协议。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这个条约谈判中,苏联、德国没有参加,当然是因为他们实力太弱,对于英美两个主要谈判对手来说,都觉得没有必要将这些“次要选手”拉上牌桌。

到了美苏谈判的时代,情况又有所不同,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美苏谈判中,苏联比美国更加强势,有点类似当年的华盛顿条约,其实质是美国承认苏联是和自己平起平坐的核大国,不再谋求压倒性的核优势,不再追求打赢核战争。至此,苏联在谈判中实际上可以说是胜利者。

但到了80年代,形势就不同了,根本问题在于,苏联在经济上后劲不足,戈尔巴乔夫不顾现实,急于削减军事支出。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是1912年德国提出谈判,英国趁机要求德国要削减海军实力,然后德国人居然就提前上演“彩虹”沉船的戏码了。

这是美苏签署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现场,也是苏联签署投降书的现场

比如中导条约谈判,美国借鸡生蛋,利用苏联方面对于中程常规导弹意义的认识不足,顺便把中程常规导弹也给拉进了条约,直接废掉了苏联对美国威胁很大的中程常规导弹,使得苏联无法使用大量中程弹道导弹部分抵消美国的空中优势。因此,这其实是美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到了后来的全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美方的策略也是类似,用尚未装备但已经研制成功的新武器换苏联削减已经装备的导弹。

至于欧洲常规力量条约,更是对苏联提出了很大的限制。在西方国家拥有技术优势和空中优势的前提下,苏军一旦认真执行这个条约,从实际综合作战能力来看,就意味着在欧洲前线上苏军各个局部的实力均远不如北约,且无法发挥苏军计划中快速动员的优势。

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苏联的军控谈判失败是其经济建设失败和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回顾过20世纪的军控谈判,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中美军控谈判会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了。

美国反复主动向我们提出谈判要求,是因为美方已经很清楚自己在总体国家实力上被中国超越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甚至美国总体国力和军事实力仍处于优势的这个前提,都可能已经只是一种数字游戏。

从特朗普到拜登,美军军费一直在刷新历史记录,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看到在实际作战实力上立竿见影的迅速提高。

最近,美国空军部长在讲话中谈及他们的下一代陆基洲际导弹“哨兵”,称这种导弹目前面临经费超支,而这种超支不是研制导弹本身带来的,而是导弹涉及到的各种“周边问题”,比如对陆基洲际导弹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的升级,导弹制造过程中一些零部件所需的基础工业和科研能力需要重新投资建立,等等。

这是美国过去二三十年“去工业化”的恶果。美国制造业的疲软导致他们将大量的生产制造环节放在国外,而现在要在国内重新建厂生产,结果就是事倍功半,因为当代国防工业的许多生产能力是需要巨额投入才能建成的,而一旦失去了这些能力,想再重新恢复,就需要和当年建设时至少同等的经费,而这些生产能力很可能还无法用于民用领域,无法通过生产民用产品来维持生存。

醉心于“虚拟”经济的美国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市场上看起来庞大的美元无法发挥实际作用,因为这些美元实际上只是数字,一旦试图将它们变成实际的产品,就意味着造成巨幅通货膨胀。实际上,美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率已经受到巨额军费的影响了。

沉溺于虚拟经济的美国,面临的问题就是其看似巨额的金融资产根本无法变现,只能在金融市场兜兜转转,同时急速发酵增值;其中一小部分被用于满足华尔街大佬们花天酒地的生活,但要形成美国经济学界所推崇的“涓滴效应”惠及国民经济,或者拿出来变成飞机、战舰、高超音速导弹,那就根本没戏。

在此情况下,中国根本不必担心美国能从袖子里变出更多的先进武器装备,其军力增长只能是以很缓慢的速度来进行,至少在其“重建工业基础”之前,这是不可能的。甚至,美国如今还能不能重建工业基础,谁知道呢?

当然这不是说美国不行了、不可怕了,苏联解体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大家对俄军的印象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何况美国还没有出现类似苏联解体那样的战略崩溃。只不过美国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再次具备大规模军备竞赛的能力,这件事倒是不必怀疑。

相比之下,中国在制造业和实体经济领域的优势,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数字“变现率”足够高,政府在军事领域的投资可以迅速的转变成武器、物资,以及以合理的成本维持军队战备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中国具备进行一场军备竞赛所需的条件,问题只看中国是否有此意愿了。

问题是今天的世界不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我们并不打算用军队出去争夺殖民地;也不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我们也不打算用军队去推行我们的意识形态。对我们来说,和平手段可以实现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进取性”的战略目标,军事力量只是用来保障我们能够使用和平手段实现目的,这就是中国的和平崛起。

但我国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仍然存在不可妥协的关键性目标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换句话说,台湾问题带来了一种矛盾的情况。如果没有台湾问题,我们完全可能出现类似二十世纪美国那样的“孤立主义”思潮;但由于台湾问题存在,我们又不可能仅仅“通过改变自己改变世界”就能达到我们的目标。

这也是所谓的美国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巨大的敌人,只要美国支持台湾,就意味着我们始终无法避免刀兵相见的可能性,而一旦以美国为主要假想敌建立军队,那就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投入巨大的力量,花几代人的时间,打造一支世界级强军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军控谈判的意义就很有限了。

如果美国不支持台湾,中国就没有必要建立足够掀翻世界秩序的军事力量,双方也不必谈了,我们自然会(至少相当长时间内)把军力维持在合理的程度。但美国将台湾“现状”视为他们“维护世界秩序”的主要标志,并且坚决要为此而战,这没什么可多说的了,我们必须为所谓的“末日决战”做好准备。

因为台湾主权不容谈判,而要维持对台湾的主权所有就必须拥有应对外来干涉的实力——美国可能干涉,我们就必须具备击败美国的力量,所以我们的军力不容谈判。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推导,而在这个逻辑之下,我们唯一限制军力的可能性就是自己的综合国力不能满足的时候。

我们回来套一下前面提出的军控谈判能谈起来的前提,看看中美目前军控谈判能否满足条件:

守成者无法阻挡追赶者的超越脚步,满足;

追赶者愿意满足于与守成者平起平坐,满足;

守成者与追赶者没有无法解决的关键矛盾,不满足;

双方都遇到经济困难,必须放慢军力发展脚步……根据双方不同的认知,现在双方都认为对方遇到了这个问题,就算满足吧。

可见,现在中美进行军控谈判的最大障碍其实就是这个“关键性矛盾”。

至于说基于美俄双边谈判的“现有”(可能很快就会没有)军控谈判框架,其实在中国军事力量崛起之后,已经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了。

在可见的将来,美国不肯轻易放弃对台影响的前提下,中美无法解决关键性矛盾,所以双方只能在没有任何条约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军备竞赛,而这个竞赛对美国的不利要大于对中国的不利。

还有一个问题,所有的军控谈判必须基于现实来进行,而其合理的结果——除非是苏联那种不战而败全面投降般的谈判——也一定是承认现实,并基于现实进行加加减减。

而目前中美谈判是美方在无法阻止中国继续增强实力的前提下,企图让中国放弃未来发展,这就意味着如果双方要达成一个各自都部分满意的结果,美方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来进行交换。比如,美方要大幅度削减其现有军事力量,保证其不能威胁到主动放弃继续增强实力情况下的我方,否则,这不就是继续要求中方必须在明明有能力发展超过美方军事实力、且美方会用军力存量优势对我采取不利行动的情况下,接受这种现实并且还拿不到好处?

哪有这样的可能嘛?!

话虽如此,但这不表示中美不能就军控问题开始接触,只不过这种接触很可能无法达成真正的结果;但双方可以充分了解对方的想法,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双方也更能明白对方的底线何在嘛。

朝鲜战争的时候,双方都无法从谈判桌上拿到打不下来的阵地,现在双方也无法在谈判桌上让对方停止发展一种自己还造不出的新武器。历史不会重复,但它就是会这样押韵。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堵开源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