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洋:我“混进”了中车高铁车间

来源:观察者网

2015-12-23 07:55

萧洋

萧洋作者

媒体观察者

搭乘高铁赶赴长春的那个晚上,临下车前,一名乘客突然拦住乘务员。

——“咱们这车什么型号?”

——“CRH380。”

——“A、B还是C?”

乘务员忙着弯身查看垃圾桶,有些顾不上,但还是礼貌而疑惑地说,“380B啊?”

乘务员当然不知道,眼前这个不好好下车,正想恶补高铁知识的乘客,心里正紧张兮兮。是的,前阵子,我幸运地“击败”了全国3000多名网友,获得首届“车迷有约·走进中车”活动的入场券,与好友一起登上了驶往长春的列车,前方目的地,“中国轨道客车的摇篮”,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连续8000根配线无差错

高铁是怎么造出来的?生产高铁的人什么样?有暖气的冬天到底啥感觉……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前两问充满疑惑。不过,尽管主办方精心安排,相较于浩繁的轨交产业,两小时的参观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怎么办?长客人的解决方案很干脆,将参观浓缩在三个“集大成”车间,期间,年轻的管理层、熟练的工人、低调的专家,展开了生产车辆式的配合,接力完成了全部接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城轨车辆装备一车间是我们的第一站。在这里,员工李斌如数家珍,介绍了长客60多年的历史和成绩:新中国第一辆地铁、全国十四个城市的地铁车辆、上海磁悬浮、巴西世界杯地铁……

我们沿着参观路线穿过一节节车体,橙色的是深圳地铁二号线,深蓝色的是七号线,有“生命线”之称的落车线上停着数台转向架,等待落车。过道旁,一位师傅正蹲着身子忙安装,被门框框出了一张剪影。

为了让我们近距离了解生产,厂方安排的工电一班班长郭巍早已等在一旁,她一袭蓝衣蓝帽,带一点东北调儿,边说边展示起了女工的基本功“打把分线”。

“基本含义是,把成千的线束理顺,像梳头一样。我们勒扎带的距离要等同,要按照工艺文件的标准。勒到端子台附近的时候,我们按照图纸,把线、号跟端子排的位置一一准确配对,然后扎在准确的位置上。扎带朝向要一致,而且,扎带的朝向要和导线出现的位置要相反,这样在剪切扎带的时候,可以避免导线划伤。扎带使用完毕以后,我们用专门的扎带枪进行剪切……”

跟不上?其实我拍了视频。

部分设备无法播放视频请点击这里观看

车迷们早就把小讲台围得水泄不通,从头议论到尾,或者问“绳子是尼龙的吗?”,或者忍不住随着郭姐的解说,感叹“嗯不能划伤导线很重要”。

参观期间,正值车间开展“双百万”活动。双百,百台司机台安装无缺陷、百台内饰安装无缺陷;双万,一万个螺丝安装无松动、一万根配线无差错。在长长的光荣榜上,郭姐的名字位列榜首,成绩,连续8000根配线不错。

什么概念?大约连续一年配线不出错。

文艺焊工

告别城轨车间,大巴在厂区回旋折转,沿途的铁轨、车体都覆盖着皑皑白雪,沐浴着冬日暖阳。但谁又想得到,这一段路原来是我们最后的宁静。

高速中心铝车体二车间就像重金属摇滚现场,进门时正传来激情满满的“哐!哐!哐!哐!”……你大概猜到了,工人们正在焊接车体。从这里开始,我们正式进入了高速动车组的生产线。

车间里陈列的是清一色的金属制品,可惜被红色挡板遮得几乎密不透风。远远望去,“围墙”上或露出脊梁、或透出侧影,通体寒光、错落有致。不远处,一台初具形态的车头恰好悬停在半空,不知将被吊往何方。

车头“剑指”的方向站着久候的林旭东师傅。与郭姐一身湖蓝不同,他的工装白而略有磨损,神色也稍显腼腆。不过,人家靠手艺活儿说话。

他身边的四副作品都来自一线工人岗位技能竞赛,铆工肖像画《时代风采》展示了工人师傅对三位技术大拿的敬仰;焊接作品《龙行天下》中7726块鳞片是一气呵成;《沁园春·雪》是林师傅用风动工具巧借生产废料制成;埃菲尔铁塔则主要借助胶粘,还得经过冲压设备加工和手工打磨。

欣赏之余,远处焊接声依旧不断,工作区被火光映的忽明忽暗。突然想到,大概不是车间挡着不让看,实在是工种太危险,才选择了这样“文艺”的展示方式吧。

探听俄罗斯高铁项目进展

进入第三个车间前有一项特殊要求,先过一座低矮的袖珍“独木桥”,粘掉鞋底的灰尘。这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第一步,暗示着重头戏的到来。

果然,先批“过桥”的车迷一进门,立刻“把持”不住,疾走、惊叹、按快门,不约而同向前方包抄而去。

能淡定?眼前是齐齐整整好几十辆崭新的CRH380B!

(原谅我手抖)

这是车间参观的最后一站,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装配一车间,后来我才知道,它还有个外号,叫“兔子窝”。

和激动的车迷相比,中国标准动车组设计师王雷一脸“看破一切”的淡定。在他“格子衫风格”十足的介绍中,我们了解了长客高速动车组的技术发展和海外项目的进展情况。谈及海外出口,我见缝插针地问,俄罗斯高铁项目进展咋样了?王工的答案非常详细:俄方已初步提出了技术要求,双方进行了两次技术联络,现在在做总体概念设计。与以往相比,这次不同之处有四点:俄方要求的运营环境在零下50度;采用1520mm的宽轨;两种受流方式;最难的是标准体系,要完全执行俄罗斯认证的标准。

暂别王工,人群被引上一道窄窄的铁梯,顺着它,我们登上观景台。极目骋怀,一道道动车组分列在“无边无际”的工台上,雪白、流畅,千军万马,蓄势待发。

喧闹声中,一个小伙儿“粘”在栏杆上,看着前方出神。好奇一问,他竟然就是长客的工人,入职六年,但却还从未登上这里。丁雷告诉我,当听到报名的消息,他“第一时间递上‘投名状’——食宿自理求带走!太兴奋甚至把9日当成了10日。”

几句话聊完,身边早已聚起更多的车迷,丁雷干脆义务当起讲解员,“你们知道吗,当年,庞巴迪一个老总在这个位置观看了车间后,忍不住感叹,‘这就是我们欧洲的大工业之梦啊!’”回来查了查报道,小雷激动得犯了个小口误,把西门子说成庞巴迪了。

真不知道,长客有多少姑娘小伙儿是揣着这句“大工业之梦”工作的。

工艺文件一口清

随着参观的深入,车间逐渐显示了全貌。这是长客最大的一个车间,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20米,36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布置了77个工作台位,可以保证77辆动车组在此同时生产。没有轨道也不用天车,如何挪动这些庞然大物?一艘气垫船可以轻松解决问题。工人师傅介绍,即使在没有马达的情况下,五个女工也能借此把车推动,车间预留的30米绿色通道,也能保证25米长的车身拐动自如,想去哪儿去哪儿。

部分设备无法播放视频请点击这里观看

在一列动车组底部,装备车间张连超介绍了如何保证动车组的质量。原来,动车组的重要部件上都贴着各种小标签,工人师傅以“实名制”的方式对产品负责,车间还对生产进行录像化,并把相关资料附在随车档案中。张工介绍,用这些方式,是要强调生产人员“对车、对社会都是有责任的”,“也想告诉大家,动车组的质量是非常高的,希望各位车迷,一定对我们自己国家生产的动车组要充满信心。”

好像怕我们信心不够似的,组织方还亮出了最后的“大杀器”,请回身,就是她了。

装配一车间的女工姚智慧,看着机灵,说话沉稳,透着一股子青春无敌的霸气劲儿。带领着两个“小弟”,她向我们完整表演了“工艺文件一口清”的干扰式复述。所谓工艺文件,就是工人师傅的作业指导书。姚工介绍,在日常生产工作中,每列车有19726个线束、10万个接线点,为了强化质量意识,车间的师傅们都会向她这样,把作业指导书一口气、一字不差地背出来。

姚智慧11年入厂,一直在这个车间从事高铁生产工作,谈及工作感受,她的答案很简单,“这是一个非常光荣、神圣的职业”。

今年7月17日,也是在这儿,姚智慧以这样的眼神、微笑、状态,向国家主席习近平汇报了工作。

一架无人机划过车间的“天空”,长客摄影爱好者霍雷师傅“咔嚓”一声,为我们留下了车间参观的最后一笑。以往,这镜头可是只为动车组服务的。接下来,我们还将前往长客小站,试乘/试驾一款最新动车组,下午,城轨、高速动车组的副总工程师们将与我们分享更多车辆故事。不过,这些同行间的“互黑”、国家间竞争的“刀光血影”、专家与车迷们的PK,一篇文章又怎么道得尽?

那么,就忆到这吧,最后,用这列特殊的高铁说再见。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隆洋
高铁 中国中车 长春 地铁 动车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抵达巴黎开始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刚有“明显进展”,巴以停火又陷僵局

他在以色列监狱中死亡,联合国官员:极度震惊

俄方通缉泽连斯基等乌军政要员,乌方回应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