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应试高考关健在于政府放权

来源:观察者网

2012-06-13 13:41

熊丙奇

熊丙奇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每年高考,改革高考制度的呼声都十分高涨。面对全社会的高考焦虑,舆论一次次建议,必须改革高考制度,让高考回归“平常”。

对此我认为打破应试高考的关键在于政府放权。

是什么让大家觉得高考比母亲的伤情、父亲的去世更重要?是什么让大家对迟到不能进考场的学生和母亲感到心酸?分析起来,原因都在于“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我国的高考一年举办一次,大学用这一次高考成绩作为重要(甚至唯一)的依据录取学生,学生错过今年的考试,必须等待来年,而这一年将有很多的变数,很有可能因为这次“错过”就影响一辈子。

要让社会走出高考焦虑,必须推进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这几乎是社会的共识,也得到我国政府的认可。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到要推进考试招生分离,探索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制度。可是,这样的改革,却很难在现实中推进。

如今每次提到自主招生改革,舆论往往又会忘记当初对高考“残酷”“没人性”的批评,转而维护这一制度,认为这是当前最不坏的制度。所以我们看到的景象是,大家一边批评“残酷”,一边又自觉去维护残酷。

我从来不认为当前的高考制度是“最不坏”的,也不认为我国没有条件推进自主招生改革。很多人反对自主招生改革的理由是,自主招生会制造更多的高考招生腐败,带来更严重的高考不公平问题。当前高考制度虽然缺乏“人性”,但好歹可以维护“分数公平”。如果没有了刚性的分数作为录取依据,普通家庭学生、农村生上大学就更难了。换句话说,当下的制度,还可以给底层学生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种反对的声音很有市场。可是,自主招生,真会导致高考更不公平吗?从我国目前高校实行的自主招生看,似乎如此。每年我国高校进行自主招生,都会遭遇公平公正的质疑。如果这就是高校的自主招生,社会的批评是合理的。可是,当前的自主招生,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按照这些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自主招生是和集中录取制度相嫁接的,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还要参加高考、填报志愿,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因此,自主招生并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学校获得的自主权也很有限,确切地说,只是对学生的录取优惠。

真正的自主招生,是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大学独立进行录取,一名学生可以自主申请若干所大学,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教育服务进行选择。由于学生拥有选择权,所以大学为吸引生源,必然重视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进而,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比如成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负责制定招生标准,并监督实施。

实行这样的自主招生,在我国完全具备条件,这只需要将当前的高考功能从选拔转为评价即可。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大学可以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自由提出申请,学校结合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和大学面试考察成绩综合评价录取学生。按照这种考试、招生办法,统一高考保证了基本的公平,学校自主提出成绩要求进行考察,体现了大学的自主权,而学生可以选择多所大学,则建立起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

过去10多年来,我国各地都在推进高考改革,包括科目改革、春考改革、平行志愿改革,可遗憾的是,这些改革都没有触及内核,即打破集中录取制度。结果是,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没有丝毫改变,社会对高考改革充满畏惧。这就出现了对高考改革的纠结情绪,高考改革也就这样进入怪圈

而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关键在于政府放权,按照国家教改纲要精神,将考试组织权给社会专业机构,将招生自主权交给学校,给学生选择权。如此,高考改革才能走出怪圈,社会的高考焦虑才会降低。

作者简介:

熊丙奇,四川资中人,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编审,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博士。著《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天下无墙》等颇有影响的图书。

责任编辑:赵杰
旧文资料 上海交通大学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北京

黄循财宣誓就任新加坡第四任总理

“杰出但不突出”?为什么选他接班李显龙

中方是否对美国产品加征新关税?外交部回应

“别学美国对华这种‘坏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