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开彬:就刘瑜一事致周濂先生与某网友

来源:观察者网

2012-02-28 17:21

徐开彬

徐开彬作者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我在上一篇中说过,我对刘瑜的质疑到此为止。但是,看到她的代表周濂先生认真地转了一篇微博网名为@qi3ip写的针对我的回应,评论我上一文,看来周先生是认可该文观点的。既然这样,我也愿意就此文进一步商榷,顺便普及一些常识。因为它不是刘瑜本人所写,所以我也不想象上一篇对刘的答复逐字逐条进行复制过来再回应,否则太浪费时间。但对主要的内容我都会回应。周转发的原文我用“周转”代替。

1.

周转:“想必有其他人质疑过她拿剑桥讲师一事。刘瑜文中也并没有说徐提到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把这个质疑往自己身上揽又觉得委屈”。

徐:我没有质疑过刘剑桥讲师的经历,刘却把这点内容放在给我的回应中,而且是第一条,这不可笑吗?如果有其他人质疑这点,刘就应该去答复那些质疑你这点的人,如果是A质疑,你就写“致A”, 或者发个贴“就剑桥职称的说明”,而不应放在答复我的内容。因为你的抬头只有我的名字,对“其他质疑人”你在文中也没有点名具体是谁,读者当然会误以为是我在造你这个剑桥讲师的谣,微博上很多网友都确实因此发生了误解,这是事实。

2.

周转:“拿到剑桥讲师一事,也可算是笼统地回答了徐的问题。能在剑桥拿到终身教职,起码能够保证一定的学术水平吧。”

徐:在剑桥拿到讲师,就算回答了我的质疑吗?在美国知名大学任助理教授的人,后来因为学术不够好,干了6年就被赶人的超过60-70%。所以在一所知名大学谋得工作,并不能说明此人的学术就一定好。如果刘的学术扎实,怎么在6年中只发表了3篇英文论文呢?怎么在2006年发表的论文至今快6年了只被引用一次呢?怎么没有在本学科政治科学的顶尖刊物发表论文呢?非要我重复这些吗?

刘在回应中说她的讲师是tenure-track(终身教制轨道),和“拿到终身教职”(tenured) 是两回事。希望你这个答复不要让刘背黑锅。

3.

周转:徐开彬说的SSCI, 他自己并没有仔细核查。根据我查到的,目前的政治学子类包含刊物153种,不是147.

徐:2011年夏季公布的SSCI数据,是最新最全的含有各期刊引用次数、影响因子等内容的数据。其中政治科学期刊数目是141种,是图书馆数据库的最新数据。我从没有说147种,你看仔细。你说153种,这是因为有12种期刊是过去几个月内加进去的,因为它们是新加进去的,所以它们的引用次数、影响因子数据等都是空白,还要等几个月才能公布。你不能据此说我没有核查。

4-7.

周转:篇幅太长,我简写,就是谈论Washington Quarterly,说明它是学术性期刊,好期刊。

徐:我在“致刘瑜博士”一文中对此期刊已经谈及。既然你又讲了这么多,我也重申一遍。我见过上百家各学科的学术期刊,包括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确实没见过这种把非同行评审的刊物当严肃学术性刊物的情况。因为这家期刊申明自己不是同行评审刊物,也就是没有经过其他通行严格的匿名评审,而且非常不规范连正规的网上投稿系统都没有(我至今还是第一次发现有这种所谓学术期刊),只要求投稿人把稿件通过一个邮件地址邮寄过去,也没有要求投稿人额外提供一分不带作者身份信息的文稿(便于他人匿名评审),它的学术价值当然令人怀疑。这个刊物也许在这个世界上确实非常特殊吧,如果我冤枉了刘瑜,我对此认错。

8.

周转:徐还提到,“你应该了解美国的tenure晋升制度,一般来说,在研究型大学的社会科学领域,博士毕业后5-6年内如果没有至少10篇学术论文,是不能评副教授的,也是必须走人的。”这个“至少10篇”从何而来,要不要区分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得而知。社会科学领域包罗万象,一个研究希伯来语圣经的和一个研究推特微博的,是否它们当副教授的要求都是“至少10篇”?难道美国也是唯数量论吗?觉得这种一刀切不合常理,但我不清楚具体情况,也暂且不论。

徐:不错,社会科学包罗万象,但基本的几大学科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都是这样的要求。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在拿tenure之前的6年里,基本上都会要求每年2篇论文,我在这6个系都上过博士阶段的课程,所以见过这些学科的很多老师的介绍,在拿tenure并同时升为副教授之前,基本都是要求发表这么多文章的。我提到这个10来篇的时候,你们就会把它说成“唯数量论”,完全是不符合逻辑的曲解。我上文提到影响因子,有人也是曲解说我“唯影响因子论”,说美国的好大学在评职称时是不看影响因子的。我没有说过评职称的时候要列出期刊的具体影响因子,但是,好的期刊,它们的影响因子基本上也都是较高的,大家心里都有数,本学科的哪些是好期刊,所以不用去看具体的影响因子。我在上文列出政治科学权威刊物的影响因子,只是让读者更理解权威期刊的重要性。我是针对刘瑜的3篇英文论文太少,来说这个10来篇是最普遍的要求,当然同时也要看发在什么样的期刊,以及文章本身的影响。知名大学、本专业的知名院系要求更严格。所以,我所说的决不是所谓唯数量论,而是数量和质量都要求。我也乐意随便给你们找个美国华人政治科学教授的简历,看看别人在被评为副教授前究竟发了多少文章、发在什么期刊 :

德州农工大学政治学系教授Quan Li: 1998年于佛罗里达大学政治科学系博士毕业,同年进入德州农工大学任助理教授,2004年升为副教授,1998-2004年6年间共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4篇http://www-polisci.tamu.edu/upload_images/132/Li_cv_Dec2011.pdf,其中不少为政治科学顶尖期刊。

刘瑜在6年间才发了3篇英文期刊,而且她还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还在哈佛做过博士后。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认真看看德州农工大学政治学系李博士的学术成果和简历,这才是真正的政治科学博士可以拿得出手的学术简历。有些网友似乎是要逼我拿出这么货真价实的学者与刘瑜对比,现在满意了吗?

9.

周转:(关于我提到的刘的同事苏博士)“就拿苏博士为例,他的两篇第一作者的英文文章,都是与计算机有关的。。。。”

徐:到此,我就知道你根本不懂研究方法与统计学,别人的文章是关于数据统计分析的,你却说是“与计算机有关的”,你连苏博士的论文标题都看不懂。苏博士的五篇英文论文中的三篇,在统计分析领域里都是很不错的,影响因子分别为2.647、1.746、1.089。记住哦,苏博士毕业才2年半。刘瑜毕业5年半了,也才发了3篇英文论文,而且发的文章最高影响因子也只有0.902(不要又来说我是唯影响因子论,我只是拿来让读者明白,苏博士的论文期刊质量是可靠的)。在这些杂志发文统计分析是美国政治科学博士的必修课,一般要求修几门统计课程,苏博士的成果在政治科学系当然是站得住脚的。清华政治学系,在那么多教授里,有几个如苏博士精通统计分析?如果这样的人才得不到珍惜,热爱学术、追求公平的人们不该为他鸣不平吗?

(另:刚刚听说周先生把那个德国的International Politik翻出来发现居然还是SSCI刊物。窃以为,刘瑜昨天的解释是可以接受的,承认了自己的疏漏,周的这点解释很多余。对于有刘粉据此骂方舟子先生转述或者我本人指出刘的这点写错期刊名的问题,我觉得很可惜。要怪也要怪刘瑜自己不严谨写错了啊。如果我或者方舟子先生真要继续就此质疑,我可以说刘发的这个刊物不出名,刘错写上去的那个期刊更知名影响因子要高些,难道都是SSCI就不可能去故意写上更好的吗?我也要说,刘不要因为这个所谓发现就认可自己的文章了,暂不说那篇文章只是评论没有任何学术性也没有经过同行匿名评审,这家期刊在78家国际关系期刊排到了第77位,影响因子0.017, 接近0,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学术界都不看它不引它,这样的期刊和文章在学术简历中不提也罢。)

10.

周转:徐开彬在赞赏苏博士的时候还说:“苏老师从事的实证研究也是美国政治科学的主流(所以美国的政治学被称为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比如政治科学的权威刊物美国政治科学学刊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基本只发表实证研究论文)。”不知道徐开彬说的实证研究是不是苏博士法国文章的统计与数据分析这种定量研究。如果是,烦请徐开彬开最新一期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Jan 2012)看一看,是不是还有不含图表不含曲线、全都是文字的文章?
。。。。隔行如隔山,不要想当然。。。从徐开彬的两篇文章来看,他信口开河、不懂装懂的部分实在太多。。。

徐:我在美国政治科学系上过数据分析课程,班上的同学都是政治科学博士生,课堂内容也是涉及政治科学学科的数据分析,我当然对政治科学有些了解。正是因为这种了解,所以我说美国的政治科学主流是实证研究。其实不光是政治科学,整个社会科学,包括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等都是如此(我在所有这些系都上过它们的博士课程),在80年代以前,这些领域只把实证研究当作真正的研究,质化研究是到了80年代后才开始起步,但顶尖期刊仍然主要发表量化研究。象我提到的这个政治学顶尖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期刊,我也是很熟悉的。你好像很懂似的要我看一下该刊2012年1月的最新一期,我今天还真每一篇都打开看了,本期共发表16篇文章,每篇都涉及到统计分析,每篇都有统计数据图表,每篇都是实证研究。你还装什么蒜装神弄鬼呢??

你说“隔行如隔山,不要想当然。”每逢有人在学术上批评某人,这都是一句万能挡箭牌。谁不懂政治科学?谁不懂装懂?我看你这位自诩为“念政治学的”,还不懂美国政治科学的皮毛,学者周濂转发你的微博,更让我感到更有必要来普及一些常识以正视听。

对您的回应,到这里也就足够了。我想看看越来越多自以为是的所谓“人才”,能把中国的政治科学研究玩成什么样,还能玩出多少“著名学者”、“知名教授”。 只是希望,国内的大学在引进海归人才时,不要迷信招牌,而要看真货,这也是美国的大学在招聘教授时普遍采用的基本规则。如果没有真枪实弹,即使是哈佛耶鲁的空招牌,又有何用?

徐开彬
2012.2.28

责任编辑:石凯
旧文资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

内塔尼亚胡警告布林肯:以色列不会接受

“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

“美国没料到遇上中国这样的对手,出现战略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