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凯桓:维基百科,俄罗斯人怒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2-16 07:48

薛凯桓

薛凯桓作者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硕士生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薛凯桓】

俄乌战争打到这个时候,就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较量了。在舆论场上,也早已硝烟四起。

近日,俄罗斯维基百科的一位仲裁员在社交网站上发文称:“在维基百科关闭的那一天,俄罗斯将有成千上万的学童和学生走上街头,没有人知道它会如何结束。”

坦率地说,他有些自我意识过剩了。“维基百科”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被禁止运行,这也没有导致这些国家出现动乱。

而在维基百科上,针对俄罗斯历史进行虚无主义篡改且被抗议后仍拒绝改正的事情,确实不在少数。不久前,一个美国维基百科编辑者对一篇关于著名的济物浦战役的文章进行了错误修订。济物浦海战是日俄战争期间比较经典的一次海战,直到现在,该战役仍是俄罗斯水手勇气的象征,被俄罗斯人广泛称颂。

该词条编辑者删减了大量有关帝俄海军英勇作战的表现,大谈“日本人不可思议的冷静”,并篡改了词条中大量有关帝俄海军在该战役中参战的武器装备数据和战果,如“在1903年12月16日的盾牌射击训练中,瓦良格号发射的145发炮弹中只有三发击中目标”,实际为向目标发射1105发炮弹,至少有280发命中。这种公然的造假抹黑行为在遭到俄罗斯人的抗议后,维基百科却对此次事件置若罔闻,这一进步激发了俄罗斯人的愤怒情绪。

俄罗斯社会可以说对维基百科怨气已久,并不认可其实互联网上最可靠的信息来源。俄罗斯管理维基百科的维基媒体基金会在今年1月的一份报告显示,该网站的错误信息问题可能比看起来更严重,这点燃了俄罗斯反维基百科的舆论浪潮。

笔者也借机总结了不信任维基百科的6个理由,下次当你打开维基百科时,不妨用这6个理由对照下。

Roskomnadzor呼吁维基百科删除有关乌克兰局势的不准确公共利益信息的材料。(卢克·切瑟 / 《Unsplash》)

1. 意识形态操纵

俄罗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报告指称,负责克罗地亚语维基百科的一小群志愿管理员滥用了他们的权力。这些“志愿管理员”歪曲文章,使它们“符合政治组织和团体的观点,广义上可以定义为克罗地亚右翼激进运动”。

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克罗地亚语版本的维基百科为著名的法西斯组织法西斯乌斯塔沙所犯下的罪行“平反”。例如,2018年,人们发现克罗地亚语版的维基百科将奥斯威辛和亚塞诺瓦茨称为克罗地亚奥斯维辛集中营,称其为所谓的“管制”营地而非“集中”营地,“管制营”一词显然比“集中营”的负面含义少得多。

自2013年以来,克罗地亚语版维基百科的用户已引起人们对此类差异的关注。但维基百科官方去年才在压力下开始处理这个问题。这暴露了该网站工作方法的一个缺陷:只有当编辑团队足够庞大、多元化且足够独立,足以剔除与事实相矛盾的说法时,维基百科所宣称的“客观公正”才会真正实现。

显然,这种多元化和“客观公正”并没有实现。

日语版的维基百科网站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尽管此版本是仅次于英文版的第二受欢迎的版本,查看频率是英文版的六倍,但它仅由几十名管理员管理。

与克罗地亚语版一样,日文版维基百科淡化了日军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战争罪行。例如,2022年中,其“南京大屠杀”的百科标题改为了“南京事变”。从那时起,这个词就在日本流行起来。

事实上,许多非英语版本的维基百科都有明显的政治偏向性与意识形态操纵。但维基百科官方并不寻求解决这个问题,显然这不是钱的问题:据Daily Dot报道,今年该基金的总资产规模已增至3亿美元。

那么,笔者只能理解为维基百科就是在针对一些与西方关系不够好的国家。

2. 不对等的编辑权限

维基百科宣称“任何人都可以给维基百科提建议”,其社区条款显示,任何人都有对维基百科进行“平等编辑”的权利,“从麦当劳收银员到博士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是维基百科官方的口号。

这个概念当然也有其的优点。首先,大量的人为科普工作做出了贡献。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麦当劳的收银员也可能是某领域的专家,让大量的人平等参与科普工作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

但是维基百科显然没有坚守“初心”。

最著名的例子是威廉·康诺利,他是世界上参与模拟地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科学家之一。在业余时间,他严格按照自己的专业素养编辑维基百科。后来他卷入了一场编辑大战,起因是他指责维基百科的官方编辑在气候问题上“完全偏向美国”,指责他们只审核通过有利于美国的科普内容。为此,他起初被维基百科严格限制每周只能进行一次编辑,后来维基百科干脆禁止了威廉·康诺利在维基百科进行气候议题的词条编辑。

维基百科官方的理由是康诺利“宣传虚假事实”,在这件事上,他的科学声望显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维基百科与任何其他人类组织都没有什么不同……像维基百科这样的项目不是分散的和自发的企业。而是由一个结合了稳定的权力等级制度和流动性的系统运行,”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一份研究报告的作者写道。

维基百科的真正祸害是“付费编辑”——大公司的游说者、名人代表和权力机构尽一切可能让关于他们的文章看起来非常合理。事实上,维基百科早已沦为了这些大公司、大资本用来洗白自己的自留地。

在《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中,一位匿名的维基百科付费撰稿人承认:

“从现在开始,在半小时内你就会看到一家公司的老板或其他各种各样的人来找我修改词条……我曾与世界第五大银行之一合作,以及众多总统的政府成员都来找我修改词条。”

维基百科的所有者美国维基媒体基金会的资金来自私人捐款。然而,这些捐款大部分是由美国公司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的。因此,波音、苹果、微软、彭博和美国银行等巨头被列为该组织的“赞助人”。

笔者还注意到,维基媒体基金会前首席执行官凯瑟琳·罗伯茨·马赫在被解职后加入了大西洋理事会,目前是国务院外交政策委员会成员。现任董事是埃及裔美国人玛丽安娜·伊斯坎德尔,在求学期间曾获得索罗斯基金会的奖学金。

毫无疑问,掌握维基百科权力以及与其高层私交甚笃的这些西方权贵,其在维基百科中的话语权会明显比其他“自由编辑者”更高。

3. 虚假的“事实核查”

来自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艾伦·麦克洛雷蒂斯,人生中有两次“高光”。第一次“高光”是2005年10月5日,他创建了一个关于自己的维基百科页面,给自己安上了“曾被英国军队授勋”的名号,并借维基百科的该词条大肆行骗。

第二次“高光”则是由一位编辑提供给他的——苏格兰《每日纪事报》的一位编辑揭露了他。然而,被揭穿的麦克莱特非但没有收手,反而继续创建关于自己的维基百科词条:在词条中,他宣称自己是一名魔术师,后来成为一名房地产大亨,他还自称是“艾伦·麦奎特爵士船长”,还上传了一张他身穿军装、佩戴勋章的照片,诱骗了许多慈善机构和媒体。行骗至最后,甚至英国国家儿童之家慈善机构也邀请他参加在男爵堂举行的“女性影响力奖”颁奖仪式。

2005年10月10日,麦克洛雷蒂斯的词条文章被标记为需要引用以供验证,2005年10月20日,由于对其可靠性的“怀疑”,该文章被标记为删除。这篇文章在2006年2月17日被删除了三次,并被禁止再发表。然而,2006年4月这篇文章又神奇地被恢复了,文章声称之前的版本非麦克洛雷蒂斯本人所写,麦克洛雷蒂斯再次开始凭借维基百科的科普词条堂而皇之地行骗。

直到2009年6月,麦克洛雷蒂斯被《每日邮报》爆料他一直在向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学生宣称其为百万富翁房地产大亨和慈善工作者并诈骗。该报还称,麦克洛雷蒂斯在欺骗他们填写招聘表格后,要求一些学生提供披露文件并拿走他们的国民保险号码和其他详细信息。爆料一经发出,英国社会一片哗然。在英国社会的舆论压力下,维基百科官方才最终撤除并完全修改了麦克洛雷蒂斯的相关词条,将其标注为“行骗者”。

维基百科官方宣称会对其名下的任何词条进行严格筛选与审核,宣称其“从来都只会进行最严格的事实核查”。但麦克洛雷蒂斯事件显然打了维基百科官方的脸。

4.谎言螺旋

维基百科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信息来源。但是如果你正在编译一个词条,那么你就不能链接到另一个维基百科词条。维基百科为表明其“客观公正”,其社区原则规定维基百科的词条只能引用外部信息来源。乍一看这好像确实非常“公正”,但维基百科官方从未管理过外部的虚假信息,其结果就是虚假套虚假,谎言套谎言,陷入了无休止的谎言螺旋。

美国编辑约翰·席根塔勒(John Seigenthaler)有一个著名的案例。2005年5月,一位未注册的维基百科编辑在维基百科上发布了一篇关于席根塔勒的恶作剧词条,词条谎称席根塔勒是刺杀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和美国司法部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的嫌疑人。

维基百科称他是为苏联服务的雇佣杀手,官方词条显示这些证明他“杀害”肯尼迪兄弟的信息分布在Answers.com和Reference.com等网站上。这意味这些网站的可靠性得到确认,被维基百科正式认为是可靠的。

席根塔勒不得不提起诉讼,驳斥了关于他自己的谣言。但覆水难收,直到其去世前,仍时有美国反智团体与阴谋论者向席根塔勒提起诉讼或质询,声称其是杀害肯尼迪兄弟的幕后黑手,并要求美国政府严查其“苏联背景”。席根塔勒去世前,曾公开表示这些人的纠缠让他“不堪其扰”并加重了其病情。

由此可见“谎言套谎言”的谎言螺旋是多么的可怕。在这件事中,维基百科官方的不严谨不作为,显然要负很大的责任。2012年,美国一项调查显示:维基百科60%的信息被发现是不完全正确的。这些受访者认为,维基百科最欺骗性的是关于历史主题的文章。

美国编辑约翰·席根塔勒(John Seigenthaler)

5.私货颇多的编辑权重

只要是人就会有偏见,这很正常。维基百科官方宣称其特色为多样性,每个国家、每个行业、每个人的情况都会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来相互佐证,以达到词条最大程度上的真实化。

但俄罗斯一项对过去10年维基百科2.5亿次编辑的研究发现,维基百科77%的内容是由1%的编辑人员编辑的。实际上,这意味着大约1,300人编辑了世界上四分之三的最受欢迎的信息来源。

非英语维基百科上的情况只会更糟,甚至出现了“机器人编辑”。一位名叫斯沃克·约翰逊的瑞典人创建了机器人Lsjbot,它用瑞典语、宿务语撰写了很多的文章。尽管约翰逊对维基百科是相当无害的,但这个先例仍然招致了对维基百科管理的批评。

在一些禁止维基百科运行的国家中,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在土耳其,土政府禁止维基百科在其国内运行,因为有关涉嫌政府支持恐怖分子的文章被拒绝从网站上删除。土耳其反对派代表对此表达了不满,维基百科官方立即创建了自己的副本和盗版“镜像”站点,并将这些站点下放给土耳其反对派运营。直到今天,土耳其维基百科仍被这些流亡的小部分土耳其反对派人士把持着。

在中国的情况也类似,有关中国的维基百科词条长期被一些境外反华人士所把控。这些“反对派”人士由于其自身立场,自然不会秉持客观公正。以一小部分恨国人士把持该国的维基百科词条,也就此成为了维基百科一个莫大的黑色幽默。

夹杂私货、不公平的编辑权重,很难让人相信维基百科的客观公正性。维基百科将之称为“反知识垄断”。无论如何,这并不能改变维基百科表面公平、实则夹杂私货的偏见本质。

6.财政腐败

几乎每年一次,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士都会从维基百科的页面上可怜巴巴地看着用户,其目的是为该维基百科筹集资金。

但显然,你没有这个必要牺牲自己的钱袋子,毕竟托管维基百科的基金有1亿美元的应急储备。

维基百科显然并不存在筹款问题。该基金的大额捐助者只占募集总额的12%。另一方面,维基媒体基金会称每个捐赠超过1000美元的人都算是大额捐助者。也就是说,从1001美元到100万美元——这都是一个类别,即所谓的“大额捐助者”。换句话说,维基百科运营资金的民间捐助来源只占其一小部分,其运营资金的最大来源还是各国大公司、政治人物的“捐助”。

维基百科“口气急迫”的募捐文案

此外,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一个普通人想要进入维基百科并创建词条,那需要多少钱?

根据美国知情人士透露,其价格大约为200到1000美元。收集所需的金额,将您的数据发送给该机构,好像在维基百科创建一个词条确实蛮简单的。

例如,我想发表一篇关于我曾祖父的文章。

薛XX,抗日战争的参与者,曾获得什么样的奖项,参与了哪些战斗。这些信息,只要我“给够钱”,按照维基百科的社区规则,都是很快就能完成的。

但是,维基百科显然不会让你就这样发表一篇关于英雄爷爷的词条。他们会声称他们需要“确认”,需要进行“事实核查”。这一来一去,你的钱包又会缩水了。

根据俄罗斯媒体最近的爆料,维基百科在后续的事实核查和确认手续方面所进行的额外收费,要远远高于其社区规则宣称的“透明收费”。打着透明收费的名号,干的却是隐形收费的勾当。

如果词条是关于名人或非常有名的人,那就更难了,而起诉他们也是不可能的。许多国家都有维基百科办事处,但它们不是法律实体,通常不对国家法律面前的任何事情负责,是非常巧妙的操作手法!

宣称“客观公正”和“服务大众”,最终却仍然玩成了设置门槛、服务资本的游戏。维基百科在这方面,和很多西方的“公共产品”也并没有什么不同。

结语

因此,将自己定位为网络版百科全书的维基百科,其宣称的“客观公正”“绝对真实”仍然要打上大大的问号。如果你决定使用维基百科,请注意那里发布的所有内容都可能不可靠。尤其是撰写论文时,论文老师们很清楚这一点。

跟维基百科比起来,搜索统计数据、政府网站、公司网站、词典和参考书显然要更靠谱些。

当然,你也可以好好利用维基百科,至少你可以检查他们在所谓的“自由领土”上试图灌输给你什么。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俄联合声明重量级要点,不只有图们江出海口

首付、利率双降!央行打出重磅组合拳

《联合声明》多次点名美国及其盟友,俄专家这样说

习近平同普京在中南海小范围会晤

上万字!中俄联合声明全文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