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兼:从细微处体会新中国——这个国庆不用洗套套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9-30 15:54

言兼

言兼作者

军事评论员,足球观察者

【这是共和国的第65个国庆。在这65年里,中国有了两弹一星、载人飞船、航空母舰、三峡工程,有了最快超级计算机和数不清的跨海大桥;我们成为全球最大工业生产国,“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甚至有人给我们戴上了“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高帽。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或许都太宏观、太高深了?那么我们就从衣食住行用五方面,来谈谈“身边的新中国”。观察者网65周年国庆特别策划专题,献礼共和国。祝祖国母亲节日快乐!】

这是上世纪60年代我国某种产品介绍的一部分:

“用后洗净擦干保存,扑上滑石粉,放在小盒子内保存起来,以备下次再用,每只可用数次。”

绝大多数的80后、90后青年恐怕是想不到这是什么东西的用法——嗯,这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以前避孕套的使用说明书。

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物理隔离避孕以及疾病预防工具,避孕套如今在世界各国被广泛使用。往小处说,避孕套不仅有强烈的暗示作用,还可以避免让自己或者伴侣闹出一些麻烦的事情;往大处说,如果没这个成本不到一块钱的玩意儿,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今天避孕套已经是一次性易耗品,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超市、药店、宾馆,以及一些特定场所的门口,你都能看到“套套”的存在。现在又到了十一长假,不少朋友会带上伴侣出行,期间一些“喜闻乐见”的事情自然少不了。此时,避孕套就成为情侣、夫妻出游必不可少的装备。但在三十年前避孕套竟需被用来反复使用,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惊愕的事情。

在新中国成立前,在一些城市里买到现代概念的避孕套并不困难。根据中国节育运动最早的女性倡导者之一、医学家孙严予的著作《今日避法与性心理》,避孕套被称为“如意袋”,抗战胜利后,避孕套在我国各大城市已经非常普遍,“街边小摊均可买到”。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避孕套不能生产,是一种舶来品。

解放前的避孕套广告

在大城市买到避孕套并不困难,但考虑正常人婚后的性生活频率,每次使用避孕套依旧不是解放前普通中国人负担得起的。为了避孕,解放前的老鸨会逼迫妓女每天吃明矾、吞蝌蚪,不少妓女因此落下残疾,很少有妓女能活过40岁。避孕套的低使用率还助推了性病在旧中国的泛滥,最明显的例证就解放前,每天报纸上都有很大篇幅的治疗性病的广告,有的甚至还能登上头版。毫无疑问,上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非常需要建立一套现代避孕套的生产体系。

早在古埃及,避孕套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但直到1839年美国商人查尔斯·古德伊尔(插一句,世界第三大轮胎公司固特异的得名就是为了纪念他)发明橡胶硫化技术,第一个橡胶避孕套才于1855年诞生。不久后,西方几个主要的橡胶公司开始大规模生产避孕套。

这么说吧,没有橡胶工业的诞生,就没有避孕套的大兴于世。但中国的橡胶人曾面对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严格意义上看,咱几乎没有符合橡胶树生长的地方!

 

 

 

作为橡胶工业的重要原料,橡胶树是赤道雨林区生长的植物,要求在全年高温没有冷季,全年各月多雨没有旱季的无风带,又要无风害的气候环境下生长。风、寒、旱是橡胶树最忌怕的三大害,一般只有在南纬15度以北,北纬15度以南的地区才符合这一条件。中国虽然有着一定面积的热带地区,但每年夏秋季节,南方沿海地区常常为台风所困扰,全年雨量也明显分为旱、湿季节。即便在雷州半岛甚至海南,虽然冬季没有霜冻降雪,但也常有寒潮南下。所以很不幸——除了海南岛以及云南、广东、广西等地的极小部分以外,中国一度没有像样的橡胶种植业。

解放前,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虽然暂时还来不及动大规模发展橡胶工业的脑筋,但即便有需要,大不了可以找美国或者东南亚商人买嘛。不过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权溃败的速度超乎所有人的想象。没过多久,我们就开始面临西方国家的封锁。橡胶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就没那么容易搞到手了。

人都是逼出来的。新中国成立不久,橡胶种植业的发展问题就被摆上台面。虽然华南地区大体不利于橡胶树的生长,但有地理学家发现,南方有不少地区具备类似热带橡胶种植区的小环境,例如在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谷地和盆地,其地理条件就产生和赤道地带相似的环境——北风吹不进,南风湿润气流又能沿着山坡冷却降雨,再种上防风林。按照这个条件开发的胶园都获得了成功,很快就投入生产,咱中国的橡胶宜林地也从海南、云南等地的极小部分迅速扩大,北抬到北纬25度以南的区域,西方对中国的橡胶封锁也就这样被打破了。

如今我国橡胶种植区的分布情况

几乎与我国解决橡胶来源问题的同时,内战结束不久后的新中国又开始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人口迅速膨胀。在1954年的第一届人大上,就有人大代表提出中国应当控制人口。虽然中国可以从苏联进口避孕套,但同样受困于橡胶匮乏的苏联避孕套产量并不能满足中国的需要。没过多久,我国第一个避孕套生产厂就于1955年在广州建立并迅速投产。但投产只能解决有无问题,产品质量、产量都得不到保证,甚至还引起群众不满。1956年8月19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就刊登了29名群众提的意见:

“国产男用避孕套有缺点:太厚、太脆,一用即破,使人非常担心。

国产的‘阴道隔膜’,钢丝环太硬,胶膜硬得象皮膜,号码少,价钱贵,有些人就买不起。

希望有关工厂使用最好的橡胶生产避孕工具,特别是多生产些质量好的男用避孕套。”

为啥厚、脆?说穿了还是因为生产工艺的不过关,其中非常重要的工艺就是橡胶硫化。硫化故名思意,就是将各种硫化助剂加入橡胶成分当中,然后在一定温度下处理一段时间,使橡胶分子链之间产生交联结构。硫化后的橡胶物理机械性能就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橡胶的弹性会有极大加强,是塑性橡胶转化为弹性橡胶的过程,是橡胶制品加工的主要工艺之一。如果避孕套用橡胶在硫化过程中工艺不过关,自然就显得特别“脆”,甚至会出现针眼,导致产品报废。

除了硫化工艺不过关,我国第一套避孕套生产线的技术也落后于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模型浸渍胶乳、硫化干燥都是在不同的机器上生产,随后一个个手工检验,处理后再进行包装。这不仅增加了重复劳动,还会增加产品的报废率。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首先开始改进生产机器。如果所有的工艺流程能在同一台机器上完成,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降低废品率。1965年,上海乳胶厂主要生产设备的技术骨干们就在化工部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1958年设计图纸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修改完善,成功试制国内第一台国产避孕套连续浸渍机,成为乳胶制品生产自动化的先例。就在同一年,我国还研制了国内第一台避孕套电检验机和包装机。

今天的避孕套生产线

和我国的军工体系一样,中国的避孕套生产技术也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模式。1965年,天津胶乳厂从日本冈本株式会社引进了一整套避孕套联动生产线,这也被认为是我国首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避孕套全机械化生产。

机械设备搞定了,但到1965年左右,橡胶硫化的工艺依旧是困扰中国橡胶人的“老大难”问题。和10年前相比,套套不那么脆了,但还是经常出现漏气现象,有人因此认为有些胶乳是“天生漏气”,认为这是一些胶乳先天注定的。尽管如此,我们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们没有气馁,以胡又牧等学者为代表的一些橡胶工程人员为了解决难题,更是亲自下到一线生产车间来考察。在观察中,他们终于在生产流程中发现了硫化工艺中的不足:硫化后干燥不均匀。经过生产流程的改进,历年来被认为无可救药的“漏气”胶乳做的套套,居然在一夜之间变得不漏气了。

材料和工艺问题都得到了初步解决,是不是可以立刻大规模开启生产线造套子了?很不巧——就在美蒋在东南沿海虎视眈眈的同时,1969年珍宝岛事件又让中苏关系跌到最低谷,一时间核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中国的上空。为了保证将尽量多的橡胶用于国防等更加重要的工业领域,在60、70年代,我国的避孕套年产量大约只在2至3亿只左右,并不能满足民众一次性使用的需求,因此生产部门也提倡节约使用。这才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有些人将这一习惯延续到数十年之后,虽然从医学角度看滑石粉容易使女方患上卵巢癌。

 

 

 

1970年开始,国家逐步认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于1971年首次将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到1979年,计划生育更是成为我国的国策。与此同时,随着中美关系改善,中国来自东部沿海的外部入侵压力大大减轻,加上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将经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心,因此我们可以将更多的工业资源投入民用生产,避孕套的产量也随之大规模提高。

进入8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橡胶工业的水平又有了新突破。在此之前,我国不少避孕套厂家在橡胶硫化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就是不能定量、准确地描述硫化曲线,甚至还有些工厂没有装备硫化检测仪,只能靠熟练工的经验去操作。但按照这种模糊曲线操作,很难保证生产长期稳定在高水平上,需要操作人员随着温度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生产线的运转速度,这多少也影响了产品品质。

到了1986年,我国诞生了自己的避孕套联动生产线计算机控制系统。依靠这套系统,机器就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烘箱温度的变化去调节传送带的运行速度,从而保证橡胶硫化的温度与时间值始终处在最佳的曲线上。经过橡胶人的不断努力,我国的橡胶避孕套浸渍生产线的技术水平逐步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工作人员正在维护设备

与此同时,一些厂家也开始学习国外同行,带螺纹、带凸点的花式避孕套此时也慢慢进入市场。同结扎手术、安节育环相比,避孕套的推广成本更低,基层人民群众容易接受;加上对外开放后性病、艾滋病不可避免地传入,避孕套在这个时候开始逐渐被人接受。

当然,人与人之间的生理特点不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橡胶非常敏感。有些人的生殖器在与避孕套接触后,很容易发生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让人苦不堪言。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高分子材料研究的突破,以聚乙烯醇、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选择性加氢制备的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等为代表的高分子材料进入了生产厂家的视野。这些新材料非但透明性好,而且还非常薄,有着一定的吸水性,和皮肤接触时候几乎没有异物感,使用者的过敏反应很少出现,生产过程也可以大大简化。在1994年世界上第一只聚氨酯材料男用避孕套诞生后,高分子材料避孕套的影响力开始逐渐扩大。

同50年代橡胶工业的薄弱基础相比,我国的高分子材料工业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末同世界先进水平依然存在着很大差距,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国内不少单位从事过或当时正在从事相关的高分子材料研究。因此在21世纪初年,我国的高分子材料工业有了很大突破。到了2012年,中国已经生产了世界上40%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高分子材料避孕套也自然而然地在2011年被列入我国生物领域优先发展重点。

今天的中国已经具备年产100亿个避孕套的能力,而且每年还在以10%的速度增长。但在65年前,因为橡胶工业的缺乏,绝大多数中国人甚至连洗套子的机会都赶不上。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自己的橡胶工业才变得更加成熟,还有了高分子材料工业。经过一代又一代橡胶人和高分子材料工作者的努力,到了今年的国庆长假的时候,避孕套本身已经变成了见怪不怪的东西,当然——我们也再也不用洗避孕套了。

责任编辑:陈佳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会谈

习近平:中塞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在徐徐展现

福建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欧洲战略自主正触底反弹,对华合作能更好认清方向”

习近平抵达贝尔格莱德,塞空军战机为专机护航